秦农银行“服务故事”摄影征文获奖作品2:追寻秦岭深处的足迹
2020-08-02 | 作者:张珍  | 来源:丝路金融文学网

三十三年时间,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土桥乡所有山地与村庄,行程超过15万公里,等于6个红军长征之路。

追寻,花甲之年的足迹

土桥乡,位于临潼城区东南18公里处,海拔940米,南与蓝田相接,梁峁起伏,沟壑纵横,是一个偏僻的山区小乡。

追寻,1987年,风华正茂的他来到信用社。土桥,杨叔出生的地方,亦是他踏上工作岗位的地方。一间平房,一张桌子,一个算盘,一支油笔,开始了他的金融之路。

“那时候,我们给客户取的钱,都是一个人拿着布包,去到山脚下的代王街道取了钱背到山上给他们的。”

“那怎么上山啊?”

“当然是走路,靠双脚呀。”

“没有押钞车送吗?”

“那会哪来的车,都是靠走,走的累了就歇歇再接着走。”

我才恍然大悟,在80年代,从最初的会计,到信贷员,他的足迹从庄王村到黄湾村,再到芋坡村,走遍了土桥乡14个行政村,村民小组几乎全覆盖,把服务延伸到群众身边,让金融服务填补山区角落,举手投足间我看到了他身上的朴实,留下的足迹见证着那份坚守,默默奉献。

追寻,他在农户信用等级评价工作的足迹。作为唯一承担农户信用等级评价工作的金融机构,秦农银行彰显着农村金融机构的责任与担当,作为基层的一名员工,他肩负使命,全力配合。夏天,避开农户早晚农活之时,他在炙热的阳光下,汗流浃背,依然坚持进村入户;寒冬,山路结冰,为了工作按期完成,冒着严寒,继续前行;对白天不在家的农户,他入田间地头,继续采集信息。作为普惠金融的践行者,就是有像他这样的坚持,挨家挨户的奔走,举全行之力,集全员之智,我们的工作稳步推进,为服务地方经济提供了坚实保障。

谁为谁把青丝熬成白发,谁为谁把青春耗成落花。

无论是艳阳高照,还是刮风下雨,或是寒冬大雪纷飞,总是这样的身影,穿梭在山间小路。一步步脚印,上山下坡,一滴滴汗水,挥洒在自身岗位。那时在乡亲们的眼里,信贷员是万能的,谁有困难,谁遇到问题,他们总会帮助你解决烦恼,走出困境,也是他们,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把金融政策带到百姓家中,支持了一家家的发展,见证了生活越变越美。他皮肤从平坦到日渐松弛,见证着所在支行的存款数额由20万元上升至7300万元,信贷扶持百余户,助力山区“三农”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了金融力量,先后获得的“先进个人”“清收能手”都记录着他行走的足迹。

追寻,花甲之年的足迹。

今年五月,杨叔就要退休了,在他眼里看到的更多的是不舍。

作为一名老党员,他在基层一线兢兢业业,倾心服务“三农”,用不舍昼夜的行动展示了秦农人吃苦耐劳的风范,栉风沐雨,不辱使命,在自己的岗位诉说着秦农人的责任与担当。

踏遍,绿水青山的角落

四月的三秦大地,到处春意盎然。跟随杨叔的足迹,我们置身于土桥支行所在山区之中,见证山里的面貌焕然一新,勃勃生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这里发展了乡村旅游,居民的收入得到提升,百姓安居乐业。

踏遍绿水青山的角落,是他的摩托车和脏皮鞋。

从步行入户一走就半天的时间,到现在添置了摩托车交通工具,更是经常能看到他在山间小路穿梭的身影。现在用的已经是他第三辆摩托车了,我当时好奇问道:“怎么还想着换新车了?”他不好意思似的笑着说,“这些年把车用的太扎实了,都坏了才换的。”

他所踏遍的,是养殖农户的家中,当时这位农户贷款买了很多鸡,发展养殖业,由于山路崎岖,出行不便,加之年龄较大,这样的情况就成了他最牵挂的。每次去都说是顺路转转,走的时候却带一些鸡和鸡蛋帮老乡销售,只有他自己知道,骑行一个小时来到这里的目的。

跟随杨叔来到一户生猪养殖的农户家中,由于道路太窄,我们驾车开到一半停了下来,改用步行。这样的情况对他而言已是平常,所以当我们气喘吁吁的时候,他一路上都是笑呵呵的和乡亲们打着招呼。三十多年的坚守,让他不仅成为这里的活地图,也变成了当地的名人,挥手示意,几句问候,不是他开展业务过程中认识的,就是在帮助老乡生活上结交的。有时候山上下了雪道路结冰,运钞车无法上山,他就成了守库人,值夜人,距家只有五分钟的路程也是经常一周都不回去。

杨叔所踏遍的,是区域内助农E终端所在十多家商户。一个电话,他就能骑车前往及时解决技术问题,真正做到服务让商户满意,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转账、查询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金融便利服务,真正做到服务惠农、便农、利农。

“三十多年来没有刮风下雨,没有迟到过一次。”

“单位的营销工作都能按质按时完成。”

“跟随单位的步伐不停地学习变得更专业了。”

说起这些的时候,他脸上洋溢着自信,这些看似平常的事情,在他这里他做到了就是引以自豪的事情,地处山区,丝毫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一身工服的外面,是业务专业的形象。

一身工服的里面,是热心助人的内心。

踏遍,绿水青山的角落。

作为一名老员工,他扎根基层,不怕艰辛。乐于助人是他身上的闪光点,把服务延伸到客户的生活中,是他乐于奉献的真实写照。

迈向,挎包精神的未来

过去,他没有交通工具,进村入户基本上是靠双腿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走到哪,存款就揽到哪,贷款就放到哪,渐渐地,老乡对他的到来倍感亲切,这也就造就了我们与农村老百姓的不解之缘,为我们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种“挎包精神”让我们与当地百姓打成一片,我们能及时、全面地了解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种种困难,了解他们在金融知识方面的薄弱环节,我们能以最“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方式为他们送去金融知识,在老百姓需要资金支持时,能以最快的方式进行调查,让老百姓充分感受到我们秦农银行的支持与温暖。网点遍布城乡的优势,让我们能以最快速度做支持“三农”发展的主力军,以最有效的举措做服务地方经济的担当银行、服务城乡居民的财富银行、助力脱贫攻坚的普惠银行、服务乡村振兴的主力银行。

迈向,挎包精神的未来。

新时代,青年员工的加入为金融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他们将“挎包精神”赋予了新时代的意义。一谈起九零后,人们往往认为是不能吃苦的一代,但在这里,他们脚踏实地,坚守在基层第一线,正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诠释着“挎包精神”。在“春天行动”活动中,他们深入基层,做活动讯息的传播者;在农户信用等级评价工作中,他们创新方式,宣讲指导;疫情期间,他们放弃休息,居家办公,线上线下同时发力,积极对接辖内防疫救灾、复工复产和小微企业,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挎包精神,历久弥新。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同行者、见证者、传播者,我愿意发挥自身的光与热,让更多人知道秦农人的那份初心和使命。我愿作秦农的守望者,在平凡道路之中,以无悔的情怀,用赤诚和忠诚去编织我的秦农梦。

五周年,携子之手,以服务为帆,以使命为桨,即使道阻且长,坚守初心,也定可扬帆远航!

注:荣获秦农银行“服务我先行 感动在身边”摄影征文二等奖。


[责任编辑 鲁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