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农银行“服务故事”摄影征文获奖作品1:秦岭深处守山人
2020-08-02 | 作者:杜维波  | 来源:丝路金融文学网

——袁学明的照片故事


一个挎包,一背就是大半生;一座青山,一守就是二十年;一种信念,一诺就是一辈子。从而立之年到年过半百,从1998年到2020年,守着这隅网点,守着这座大山,守着这方天地,守住巍巍秦岭更青,守住潺潺涝水更净,也守住了农商精神和万千民心。这位坚守在大山深处,把年华奉献给农金事业的践行者,是鄠邑农商银行涝峪分理处负责人袁学明。


爱——咬定青山不放松

涝峪地区位于鄠邑西南秦岭北麓,分理处建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原镇区所在地--纸房村,距城区近30公里,沿户菜路地平上四米背山依势五间两层砖混“小炮楼”,一楼用于营业厅和值班室,二楼为信贷办公室,后排半山起四间平房,用于职工宿舍和厨房,后门依山,前门“长安八水”之一的涝河隔路奔流,京昆高速横空高架于河道边。多年来,分理处是涝峪地区唯一的金融机构,负责当地行政机关、村组、林区、医院、学校等驻地单位和8个村几千名山民的金融服务,山里人日常以低保、粮补、养老等业务为主,手续繁琐,金额较少,高峰期存款约两千万,辖区贷款五百余万,几乎没有利润,更多履行金融机构全覆盖的社会责任。分理处员工保持三到四人,袁学明是土生土长的涝峪人,同事们换了好几茬,只有这个身高一米八皮肤黝黑的汉子,憨厚质朴、乐观豁达的“大山的儿子”,牢记初心使命和党员职责,始终不离不弃,扎根深山,坚守在这个生他、养他、育他的大山之中。在总面积321平方公里、森林覆盖面积5000余公顷、南北跨度近40公里的深山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双脚和感情丈量着这片沃土,走村串户,翻山越水,为当地万千百姓扶贫访困、送贷致富,提供各类金融服务,从不抱怨,从不间断,从未懈怠。这里的一村一组、一家一户他都如数家珍,一沟一壑、一平一凹他都了如指掌。伴着晨曦,顶着夕阳,踏着不平路,情系“三农”,揽存放贷,农商行服务宗旨是他前行的朝阳,万家灯火致富路是他心怀的明月,而山坡上的分理处是他看的见回家归途的灯塔。站在分理处门前,我试图读懂他坚毅的眼神,他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著,他二十年如一日守一盏孤灯背后的寂寞、笃定与厚重,其中的喜怒哀乐甜酸苦辣只有他最清楚,支撑他内心坚守的是对秦岭故土和农金事业深沉的爱。

行——千山万水总关情

这个生于60年代的山里汉子,一个人,一双脚,一袭挎包,就是一个行走的农商行品牌,岁月陈述着守山人辛勤、使命与荣耀的故事。

涝峪八里坪村是市委主要领导包抓的贫困村,村子位于秦岭梁上,187户村民沿谷底依山势建房,蜿蜒分散居住,村子全长达约18公里,林地面积有8万余亩,耕地仅340余亩,平整土地奇缺,山地占比很大。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种植产业脱贫缺乏土地资源,技能劳务脱贫又无地理优势,为此,作为纳入对口帮扶该村扶贫主要成员单位的农商行分理处负责人,袁学明没少费心思,家家户户了解情况,与镇区及扶贫组研究协商,一起摸索出八里坪村借势而为,依靠朱雀国家森林公园和夏季大量游客优势,主动升级当地农家乐,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同时推进脱贫工作,让生态优势承载起“休闲经济”快速发展“点绿成金”的发展思路。

“造血”的路子有了,金融“输血”的使命责无旁贷。“以前我村是真穷,提着篮子到景区门口卖些自家种的菜、鸡下的蛋,一家老小吃不饱穿不暖,日子过的真恓惶。来娃哥(袁学明小名)帮我办了农家乐,教我们只要勤劳能吃苦就能挣到钱,现在房盖了、车买了、娃都到城里上学哩!”松香居经营户王青谈起来洋溢着幸福;“我们长乐山庄入夏以来生意很好,天天爆满,得几天前预订才住的上,农商行贷款帮我圆了致富梦”,农家乐经营户常文斌乐的笑开了花;“多亏了袁主任,我现在有钱了,还打算升级民宿,达到宾馆标准,提升生态旅游质量”,玫瑰山庄经营户宋永平已经有了下一步设想;“原先的扶贫送米、送面、送油,是生活上的帮扶,帮了一时,现在是精准扶贫,资金上的帮扶,产业上的帮扶,有了稳定收入,脱贫又能保证不返贫,帮了几辈人的长期生计,代表我们村感谢农商行同志!”村主任党双宁满怀感慨……八里坪这个曾经的荒山荒滩穷困村,现在已整村脱贫,漫山绿意盎然,山泉清亮,沿途100多户农家庭院门前格桑花花香四溢,一派勃勃生机。

从几箱,到几十箱,从年收入一两千,到年收入三四万,秦岭里的“蜂农”们也是农商行入户贷款的受益者。林广人稀的大山深处山花烂漫,是养蜂人悉心经营“甜蜜事业”的舞台,袁学明一边联系养蜂土专家教授技术,一边提供贷款帮山民采购箱体蜂种,蜂农从不懂到专业,从小规模到合作社,从贫穷到致富,都有他的参与和支持。有一次在探访蜂农的深山老林匆匆赶路,未料与蜂群不期而遇,他躲闪不及,被蛰了满头包,而他却毫不在意,在肿包上抹上大蒜汁,坚持走下去为蜂农们补办手续,蜂农们又是感动又是心疼,而他却被自己的狼狈相逗的开怀大笑。

一场意外的大雨,纸房村遭遇泥石流,村民杨贤忠一家损毁严重,他们被迫在高架桥下搭棚而居,头顶是轰隆隆的高速公路、旁边是湍急可能涨水的河流、过道风将拼凑的门板、遮阳的帆布刮的呼呼作响、沿途的扬尘满棚飞窜……老杨天天坐在成为废墟的家门口唉声叹气。本以为天塌了,可有人却为他撑起了那片天。袁学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帮忙联系政府申请危房补助着手建设,还在后山帮农户重建了饲养场,贷款养殖了生猪、山羊,再辅助一些家畜家禽,第二年这家就有了上万元固定收入,摆脱了灾后困窘。

像这样的帮扶事迹还有很多,孩子考上大学却无力交学费的村民贺显峰、李淑琴,移民搬迁出深山的吴祥虎、鲁传付等等。袁学明的“挎包银行”成了万千村民渴望致富的“及时雨”,在关键时刻,他总是能挺身而出,为群众吃下“定心丸”。

就这样,清晨,他微笑出发;黄昏,他踏上归程;清冷的深夜,他整理挎包资料,期待又一个黎明。听风吹过松竹步履匆匆,渴了饮一口山泉洗去灰尘,饿了啃一口挎包里的干粮整装又出发,在蜿蜒近60公里秦岭深谷来来回回,往往返返。一个个炊烟袅袅的小山村,一座座高耸挺拔的山峰,一条条涓涓细流的分支,千山万水总关情,20多年分理处工作,就是他在山区亲手埋下种子,等待和收获果实的农金人服务过程。

知——我不担当与阿谁

那个在泥石流后第一个赶到村民家现场抢险的(2007.12.3华商报报道)、那个在驴友进山迷路义无反顾赶往搜索救援的(2016.7.12华商报报道)、那个提着铁锨在黎明之前悄悄铲去路上石子的、那个沿途默默清理河道垃圾的、那个熟悉山里天气在道口劝返游客进山的……都是这个乡亲们带着亲切和感激习惯称他“来娃”的山里秦农人袁学明。百年银杏一树黄,深山银行有人知,他成了镇上村里不可或缺的“山里通”能行人,陆续兼任着其他社会身份。改制后,虽然仅是代办员身份,但他毅然辞去区人大代表、村支部书记等头衔,一心一意选择他最不舍的农商行事业。

镇区的合并、生态的保护、山民的搬迁、交通环境的变革等因素,昔日的纸房村商业区逐渐萧条沉寂,出于安全、科技转换等考虑,涝峪分理处一年前业务并账到平原机构。山涧依硗塉,竹树荫清源,和老袁坐在山里交谈时,涝峪境内有多少宜林、宜农、宜牧区,还有多少有价值的荒山、荒地、荒滩仍然是他最了然于胸的谈资,好像这里的一捧土,一块石,一株草木,一束野花,一个山头,一汩山泉都带着牵念,带着与他同渡不老的感情,让他难舍难弃。与他的深度了解,感觉其挎包精神已溶于血脉,贴近百姓、服务三农,坚定、务实、能吃苦、接地气,成了他特有的气质标签。当问到他这么些年苦不苦时,这个不善言辞的汉子沉默良久幽幽的说,最对不起的是家人,回去太少了。随后他又憨厚的笑着说,现在娃都成人咧,最困难的日子早挺过去了。起身回程,他的身影被阳光拉的很长,与大山缱绻为伴,难以分割……我瞬间悟到他与大山厮守的动力源泉,当赋予银行人平凡的工作以文化精神和神圣的使命感时,力量将是无穷的。

一方烟雨滋润一纸山水,一个银行承载一种使命,一名员工担当一肩责任。如果将秦农银行整体比做一个母品牌,那么每一位员工就是一个个流动的子符号,汇聚成强大的秦农服务力量。历经5年时间,秦农银行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清晰的意识到,作为一家扎根三农、服务地方的农商行,唯有将传承“挎包”“三铁”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凝聚秦农精神、打造品牌文化作为发展的内源力,才能带着担当和热爱、知行合一的在众多的商业银行中独树一帜,体现特色服务,培育出独有的品牌文化。这需要每一位秦农人共同去努力和实践,而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平凡,注重每一个细节,保持正向的岗业意识、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专情凝注,心无旁骛,坚持不懈的走下去,虽然会在路上“一山过后一山拦”,但必将收获“三军过后尽开颜”。谨以此与所有如袁学明同志一样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勇于担当、一生坚守的本行基层一线服务人员共勉。

注:荣获秦农银行“服务我先行 感动在身边”摄影征文一等奖。


[责任编辑  鲁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