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观花瞅汉中
2019-10-11 | 作者:何勇  | 来源:丝路金融文化网

写下这个怎么看都有些别扭的标题时,我是有些无奈的。

可是,对于一个在公元前771年就已经存在的历史文化名城,仅仅用三四天的时间来游览和了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用走马观花这个词也许最能表达对这座城市接触深度的一种体现。那么,对于一个在历史长河中存在了2790年,在中国大地称得上最能代表汉文化和大汉文明发祥地的城市,三四天的时间,似乎也只能算是在电光火石般的一瞬间,瞅了那么一眼而已。

说起来是一件很遗憾的事。自94年参加工作后,开始踏入陕西地界以来,转眼已是二十五年有余。期间因出差或休假出去游玩,也数次路过汉中,却从不曾驻足,来近观一下这座有着悠久的历史,沉积着中国大汉鼻祖文化的城市。此次,终于可以一睹芳容,还要感谢陕西省金融作协,为我们这些业余的文字爱好者,在汉中举办了这一期文学创作培训班。

一下高铁,就有汉中金融文学创作中心的同仁们来接站。已经许久没有这样的体验了,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能够以这样一种礼遇的方式被接待,瞬间就对这座城市,以及这座城市的人有了很亲切的好感。只是那一声声老师,叫得我有些心惊肉跳。

喜爱文学的时间,虽然已逾三十年之久,但自己始终还在文学这座门前来回徘徊,难以窥得门内的一星半点风景,历来更是尊称各界同仁们为老师。如今来到这天汉之地,何以有胆量受得起这一声老师呢?

大概,这也是这座城市里,汉文化遗风的一种。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中引《耆旧传》语:“南郑之号始于郑桓公。桓公死于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郑为称”。

我是在来到汉中的那个夜晚,躺在酒店的床铺上,在手机上查阅和学习汉中这个城市,建城历史的时候,看到上面这段话的。这段话也让我激动和兴奋到凌晨两点的时候,还隔着房间的窗户,打量着外面的街道、楼房和灯火。忘了说,那个晚上,汉中的雨下得着实不小。所以过后,我很难说得清那天的失眠,到底是因为激动兴奋,还是拜夜雨声的袭扰所赐。

不过,我的兴奋和激动却是真实的。

因为,在陕西工作和生活后,我赖以生存的渭南市华州区,正是西周时古郑国的所在地,至今仍然保留着郑桓公古墓遗址。公元前771年,郑桓公死后,“郑民南奔建南郑”。2790年后,我机缘巧合地从渭南再赴汉中,去感受古郑国的先民们创建的文明,我怎么能不为此激动和兴奋呢?

汉中和渭南,其实有着太多相似的地理渊源。渭河作为祖国母亲河黄河的第一大支流,创造并成就了渭南这座城。而汉江做为祖国的另一条母亲河,也是我国最大河流长江的第一大支流,为汉中这座古城命了名。渭河和汉江作为陕西境内最富盛名的两条河流,无疑也是陕西省的两条母亲河。

历史上的汉中,真正成名于秦、汉统一之后。特别是西汉、东汉、蜀汉三个王朝时代,中国历史在汉中展示和演绎出了耀眼夺目的精采画面。

公元前206年,刘邦迫于项羽的欺压,忍辱受封为汉王,建都于南郑。于此,他起用萧何、张良、韩信等重要人才,征收巴蜀士卒,操练军队,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汉中成为屯兵养马、丰兵足食的战备基地。同年8月,刘邦率军出兵散关,北定三秦,进而完成了统一大业。

刘邦在汉中的时间不足半年,却成就了一番伟大的创举。刘邦称帝后,以“汉”为国号,也不乏其对发祥地的尊崇之意。史书上将刘邦在汉中的这一年,定为汉高祖元年。

     汉中、汉王、汉朝、汉族的名称是一脉相承的。萧何、张良、韩信因协力辅佐刘邦以成帝业,而有“汉初三杰”之誉称。“萧何月下追韩信”、“筑坛拜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些发生在汉中的故事,也从此被人们千载传诵。

来汉中的第一个清晨,我是被酒店窗外的街道上,小吃经营的吆喝声给惊醒的。这样醒来的方式,实在有些惊喜。想要了解一座城,也许最应该先从了解这座城里老百姓的饮食开始,毕竟民是以食为天的。

有意思的是,“民以食为天”的典故,恰好又与汉王刘邦有关。

《汉书·郦食其传》里记载,秦朝末年,有个书生叫郦食其,很有学问。他曾献计帮助刘邦智取陈留,所以被封为广野君。秦朝灭亡后,刘邦项羽争霸天下。刘邦联合了各地反项羽的力量,据守在荥阳、成皋等地。荥阳的西北方向有座敖山,山上有座小城,是秦时建立的。因为城内有许多专门储存粮食的仓库,所以也叫作敖仓,是当时关东最大的一个粮仓。

项羽猛烈的攻击下,刘邦计划后撤,把成皋以东让给项羽。同时又想听听郦食其的想法。郦食其说:“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楚军不知道守护粟仓而东去,这是上天帮助汉朝成功的好机会啊!如果我们放弃成皋,把这样重要的粮仓拱手让给敌人,这对当前的局面是非常不利的,希望你迅速组织兵力,固守敖仓,一定会改变目前不利的局势。”刘邦依计而行,终于取得了胜利。

汉中的美食有很多,如浆水面,菜豆腐,上元观红豆腐,西乡牛肉干,石门麻辣豆瓣鱼等等。但是最有名,也最有代表性的应该还要算汉中面皮。

外地人初到汉中,经常疑惑不解,明明是米做的,为什么要叫“面皮”呢?所以汉中面皮出了汉中地界,一般都被叫作米皮。其实所谓“米皮”的叫法,只是外地人对汉中面皮的意涵不了解,从而产生的误会。

汉字简化时将表示脸面的“面”,与有个“麦”字偏旁的面条的“面”,进行了合并。汉中面皮中的“面”字最初也和原料无关,而是指原料的形状,和辣椒面中的“面”字含义一样。而汉中当地方言也把细的粉末一律叫“面面”,这和关中渭南一带的语言习惯十分相似。细细分析,极有可能和“郑人南奔建南郑”时,保留下来的先秦语言的习惯有关。

关于汉中面皮的起源,民间有许多种说法。相传秦汉时期,刘邦在汉中称王,命萧何修筑水利,粮食连年丰收。农民为改善生活,把大米磨成粉,加水稀释后,上笼蒸成薄饼,然后切条凉拌而食,味道很是鲜美。一日,刘邦微服出访,进入百姓之家,好客的农民便以凉拌面皮招待。刘邦边吃边称赞,问及所吃食物的名称,农民却说不出来。刘邦听了制作的方法后哈哈一笑,信口说道:“此乃蒸饼也。”后来,人们改用重叠式竹笼,一次可蒸数张,而且又大又簿。食用时切成细条,筋丝柔韧,软而不断,再调入辣油,其状如同皮条一般,遂起名“面皮”。

关于面皮的由来,在众多的说辞中,我有个大胆的猜测,汉中作为古时候战乱频发,兵家必争之地,面皮应该是一种古代为战时发明的方便食品。就和渭南潼关本地的烩饼和肉夹馍一样,只是在战争时为了便于携带,便于操作,便于紧急状况下食用的一种特殊军粮。汉中当地的农作物以大米为主,而米饭的蒸煮既费时又费力,于是在战乱年代,就发明了这种容易携带、便于食用的特殊军粮,流传至今。

幸运的是,今天的汉中,我们依然可以吃到这种为战乱应运而生的美食,而不必去体会战乱的残酷。

来汉中,原本计划是要到褒斜古栈道走一走的,但是连日的阴雨天气,加上酒店前庭热情而美丽的服务员小姐友善建议,担心雨天栈道景区会封闭,于是我们决定先去汉中博物馆看看,期待在那里可以看到一点古汉遗风。

汉中博物馆建在城内古汉台的遗址之上,也是当年汉王刘邦拜将的神坛和行宫遗址。因地处汉江之滨,所以新复修建的汉台,取名为望江楼。台高约有二十米,分三层。望江楼的南面建有桂荫堂,庄严肃穆,威仪凌然。再向南,穿过一段遮天蔽日的竹林小道,就看到一潭悠悠碧水。池边的石碑上,刻着镜吾池几个字。水池的正中有一座通往桂荫堂南门的石拱桥,桥石的中部分别刻有龙、虎二字。池边两侧,古木森森,枝繁叶茂,伴着细细密密的雨声,漫步其中,如同友人温情细语,在讲述这里千古传奇的大汉往事。

再往南走,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台碑林。碑林又分为东西两个展厅。东面是全国重点文物褒斜古栈道陈列室,沿着入口,展厅里摆放着一条长长的,浓缩的,褒斜古栈道山水图案。此时,古人运用大智大慧,拓开的难于登天的千里秦岭蜀道,使古长安与汉中有了马车畅通的栈道,逼真地展现在了眼前。

古时候没有钢铁的凿石器械,更没有现代的爆破器材,在悬崖峭壁之上修筑道路,只有木材与石头这两种基本材料。古人们,先用烈火焚烧石山,后用酸醋浇注,让坚石裂开后,再用大豆填满缝隙注水,这样依靠种子膨胀的力量,将巨石一块块撬掉,最后才建成了褒斜栈道。古人修建褒斜古栈道除了付出无法想象的人工代价,更多的则是依靠无穷的智慧力量战胜了困难。由此,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今天的中华民族放眼世界,在基建、高铁、航天航空、军事等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表现出来的强大智慧和力量,正是这些古人智慧和力量的传承与放大。

与褒斜古栈道陈列室相对的是西面展厅,陈列着褒斜古道的石门十三品摩崖石刻文字。根据展馆内史料文字记载,这些石刻都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建造石门水库时,将褒斜古栈道的石门段,全线淹没于水底。当时,为了保护文化和文物,从古栈道两侧近二百块摩崖石刻中,精选出了这十三块石刻,先从四周凿空,然后整体取出,才有了今天供我们观瞻的历史文化珍迹。

遗憾的是,对于书法艺术,我所知甚少。但这些石刻通过标注的时间上看,其中有汉代石刻、曹魏和北魏石刻、还有宋代石刻,均是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名人,在记述或赞颂褒斜栈道化天堑为通途的伟大壮举。同时,这些石刻也见证和记录了古代汉字的演绎和进化过程。更加说明这些石刻的珍贵。

浏览完石刻,一起同行的,同样来自渭南的张会民老师,对书法艺术颇有些独到见解。

“这些字,恐怕以后只能在这里可以看到了,现代的人很难达到这样的修为。”他感叹中说的这一句话,让我品味了好一阵子。

太丰富的物质生活,太快的生活节奏,让我们失去的,可能远远不止是书法上的造诣。那么,我们还缺失了什么呢?我却又说不清,也说不好。


位于汉中博物馆的西南方向,直线距离不到1000米,就是汉中市的另一处文化名胜——拜将坛。

个人认为韩信在初汉的历史上,是最大的一个悲剧。他创造的经典战例和卓著功勋,堪称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观。他在世界军事史上独一无二的才能,被誉为“古今用兵第一人”。然而一代名将,最后不能战死沙场,却因被逼谋反而遭处决,的确让人唏嘘叹息。

韩信的一生可以说是一个传奇。经历过穷苦落魄,也经历过大富大贵;曾经贵为三军统领,也曾一朝沦为阶下囚徒。他可以在街头忍受奇耻的胯下之辱,却不能对亭长妻不施一饭的冷落释怀。作为一个不为人知的小官员,却怀揣着治理天下的抱负。一夜之间被萧何推举为大将,为刘邦出谋划策征战天下,数年之后更是手握大权,麾下百万雄兵,傲视群雄,最终却又不能保全身家性命,惨死于政治阳谋。

这种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给韩信悲剧的一生,平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他与世人截然不同的处事方式,更是让人不能理喻。落魄之时,韩信曾经受用过亭长数月的饭菜恩惠,但是仅仅因为漂母的一饭之恩,在成名之后,“召漂母,赐千金,及亭长,赐百钱”。

韩信在汉初存在的意义,可以说只是为成就汉王刘邦而生。自从他登上拜将坛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楚汉之间的腥风血雨。他说服刘邦与项羽反目成仇,争霸天下。他为刘邦出谋划策、秣马长枪,可谓鞠躬尽瘁。拜将点兵之后,仅仅一年之间,就平定三秦,剑指中原。刘邦危难之际,他又力挽狂澜,保刘邦不败。他有带领兵士木罂缻渡军,奇袭安邑,平定魏地的壮举。还有偕张耳在井陉背水一战,大破赵军二十万的光辉时刻。

如果就此收敛,韩信足可身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从此踏上人生的巅峰,享受人生无尽的繁华。可是,韩信却在平定赵地之后,劝说刘邦册封他的同僚张耳为赵王。毕竟刘邦贵为君王,封王拜相的事,怎么能由着韩信去操控。此时的刘邦为了顾全大局,只能被迫答应韩信,毕竟他还需要韩信为他攻取天下。可是在这一刻起,在刘邦的心里,从此埋下了芥蒂。在韩信的势力进一步扩大后,刘邦也开始慢慢考虑,该如何去除韩信这个不确定的因素。

之后的假齐王事件,更像是一个导火线,让刘邦看清楚了韩信的野心。这时的韩信对于刘邦而言,已经不仅仅只是一个不稳定因素,而是一个为了稳固统治地位,就必须要去除的祸患。这也为韩信最终的可悲下场,埋下了伏笔。所以刘邦一方面允诺韩信的要求,派遣张良立韩信为王,一方面则开始暗中监视韩信。

后来的时光,是项羽也看中了韩信的才能,设法游说韩信,希望韩信可以与自己联手讨伐刘邦,从而三分天下。可是,这个时候韩信毅然决然地拒绝了。今天,我已经无法知道,当时韩信拒绝的时候,有没有过一丝犹豫。我猜想,应该是有的。成为天下君王的诱惑太大了,没有谁能够轻易地拒绝,尤其对于韩信这样的雄才。如果真得就那样毅然决然地拒绝了,这段历史看上去反而不太真实。

事实上,这样的拒绝,韩信并不是为了对刘邦的知恩图报,而是因为他打仗的唯一目的,至始至终只是因为自己内心对官位的渴望,而不是为了成就一番帝业。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韩信在拥有齐国一国之力,并在楚汉对峙的时候没有叛变。偏偏到了最后,被刘邦夺去兵符,失去了兵权,力量最为薄弱的时候,他选择了谋反,然后被吕后斩杀。这恰恰说明了韩信对官位、对仕途的无限渴望和重视。

寥寥几百字,对于初汉名将韩信的点评,应该并不客观,主观就似乎更谈不上。站在拜将坛下,仰望高高耸立的韩信将军扶剑石刻雕像,看上去似乎和历史一样,也不太真实。但是,连绵的阴雨,弥补了这样的缺憾。因为只有风云雨电,真正见证了这几千年来,历史的潮起潮落和沧海桑田。

还有一个无法得知的问题是,在将军挂印的那天,是否也有阴雨?这个,我在史书里没有找到答案。

   “这个应该是褒姒的雕像吧?”

在汉江边木质的走廊上漫步的时候,我望着一尊由远至近,风姿绰约的美女石刻雕像,问同行的正在不停忙着用手机拍照取景的袁洪新老师。

因为连日来的阴雨,汉江的水位涨得有些异常的高,以至于让我们无法走近前去,了解这座雕像的本尊是谁。但从她美丽而忧郁的面容上,我忽然就想到了褒姒。那个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不惜烽火戏诸侯的绝色妖姬——褒姒。

从我浅薄的中国古代传说故事文化积累里,我认为有两个故事最值得玩味。

一个是关于哭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说的是一个叫范喜良的读书人,因为不想被征兵去修筑长城,逃跑时误入了孟姜女的家中。后来两人互生情愫,于是就拜了堂成了亲。但是好景不长,范喜良被人发现,官兵再次带走了孟姜女的夫婿范喜良去修长城。日子一天天过去,再也没有等来丈夫的消息,孟姜女终于忍不住,于是出发去寻找自己的丈夫。当她赶到长城底下时,丈夫已经被繁重的苦役累死,尸骨就掩埋在长城的底下。孟姜女伤心欲绝,放声哭泣。这一哭,哭得地动山摇,哭得长城为之倒下一片。孟姜女也就此跳入长城的废墟里,跟随丈夫而去。

另一个是关于笑的。是说西周最后一位君主周幽王,赏以千金,采用了虢国石父烽火戏诸侯的奇计,最终博得从不颜笑的美女褒姒,矜持一笑的故事。

这一哭,哭倒了国家为抵御外敌修建的长城。而美人这一笑,更流传为,是毁灭了一个王朝的引线。历史的真相远没有记录的那样简单,把一个王朝的毁灭,归罪于一个不谙国事,终日郁郁寡欢的美艳宠妃开怀一笑上,也不够严肃。对于幽王来说,为了取悦于他的女人,无非是搞了一次军事演习而已。而演习是成功的,效果也不错,至少美人因此笑得天真烂漫,笑得花枝摇曳、倾国倾城。只是这给了一群本就不很听话的诸侯们,最后一点不再听命于朝廷的理由。

褒姒到底有多美呢?现在已经无人知道。这个近3000年前出生在古代汉中这块土地上的女子,因为西周的灭亡,也因为她的美貌,最终也没能摆脱沦为新政权主人玩物的命运。

对了,《东周列国志》里对褒姒的美是有些描述的:“目秀眉清,唇红齿白,发挽乌云,指排削玉。”似乎也不过如此而已,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到了唐代,一位叫胡曾的诗人为褒姒写过一首诗:

恃宠娇多得自由,骊山举火戏诸侯。

只知一笑倾人国,不觉胡尘满玉楼。


在汉中的几天时间里,天色始终没有放晴。不过这似乎也不错,让我们看到了风雨中的汉中,还看到了汉江发大水的景象。

初到汉中,与袁洪新及陈晨两位老师一起漫步感受汉江。那天的江水真大,江边的安全护栏已经完全淹没于水下。走在汉江边的木栈道上,也是有一截,没一截,许多都已淹没在滚滚江流之中。

后来,我们对江边一堆堆被江水推送到岸边的汉江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边走一边挑选着自己中意的石头。这些石头在雨水与江水的冲刷下,纹路突显,似乎也沾染了一些这汉江的灵气,看上去既有灵动,又有古拙。

一路拾来,最终却又尽数丢弃于江边。太重了,也太湿滑。我笑着说,这石头与人讲究个缘份,有的可以跟你一辈子,有的只是过一下你的手,像这些石头吧,它和你的缘份就是这几分钟。

转念又一想,能够拥有这几分钟,其实也已经很知足了。

说来也奇怪,就在我们即将踏上返程高铁一刻,连续阴霾了很多天的天空,竟然放晴了。感觉稍稍有些遗憾,但也只能自我解嘲:大约这就是我们与这天汉之地的缘份。缘份尽了,连天都不再留人。

雨停了,汉江的水位也该下降了些。只是不知道这水位之下,是否还有我们没有瞅到的风景。


[责任编辑 鲁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