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一种力量——参观上海鲁迅记念馆有感
2019-08-11 | 作者:费祯伟  | 来源:丝路金融文化网

今年端午,我委托在上海工作的侄儿武卫飞请他到上海鲁迅纪念馆去给我购买几本关于鲁迅研究的书籍,他说我这么崇拜鲁迅,提议我去上海参观鲁迅纪念馆和鲁迅故居,身临其境的学习和热爱鲁迅文化。我欣然接受后,他订机票安排行程。

2019年6月21日12点05分,我乘上海吉祥航空H01218次航班从西安飞往上海虹桥机场,13点45准时着陆。因工作日他不能亲自到机场迎接我,安排他弟开车迎接我。中间还发生小插曲,我和小侄没有准确沟通各自位置,他接上我破费周折。城市的道路千万条,机场的通道连四方,虹桥机场车水马龙,人潮如织,乱花渐欲迷人眼,停车位多惹人烦。

事后我想,我与他互相找到对方的过程就像人的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生活目标,寻找自己的位置,寻找自己的奋斗方向。人生道路都是第一次,随着时间的推移,目标、位置和方向也在改变,在调整,唯有精确定位才能达成目标。他弟弟到机场迎接我,因为机场太大,直到16:48分,在机场一楼大厅三号出口我与他弟弟见面。

第一站,他弟弟开车带我到侄儿工作的地方,受到侄儿在总部大厦热情的接待,晚上游览美丽的上海夜景,不由我用手机一路抓拍了上海浦东的美景,我把这些照片发在微信朋友圈,受到朋友的热情关注和点赞。

第二站侄儿带我共进晚餐后诚邀我至他在上海的家,我高兴!我激动!当即拿出我带来的两幅书法作品《观海听涛》和《李白诗下江陵》,侄儿拿到我赠他的书法作品时,兴奋感叹道:“喜迎墨宝、蓬荜生辉”!

到上海第二天6月22日早晨8:00,我和侄儿主要参观鲁迅纪念馆和鲁迅故居。我们从泗泾地铁站下地铁买票从9号地铁线到上海鲁迅纪念馆。

上海鲁迅纪念馆坐落在鲁迅公园(原虹口公园)里,它始建于一九五一年,我们参观的是扩建后的新馆,新馆仍保留中西合壁的二层庭院式江南民居的建筑风格,青瓦粉墙,山墙高耸,在正面墙上镶嵌着“鲁迅纪念馆”的白底黑字的大字,是周恩来总理当年题写的馆名。

我们经过鲁迅纪念馆安检后,进入纪念馆大堂上二楼走进鲁迅生平陈列厅参观学习。陈列厅以鲁迅手篙、文献、照片、遗物为基础,辅的多种展示手法,用“《生命的路》、《首在立人》、《画出中国人的魂灵》、《保存者、开拓者、建设者》、《精神界之战士》、《人之子》六个专题,表现鲁迅生平,系统介绍鲁迅的思想发展和创作及社会活动,重点反映了鲁迅在上海十年的光辉业绩,以鲁迅的作品、思想和人格感召观众,真实再现了鲁迅博大精深的精神世界,以及他曲折多彩的人生历程。”

一个纪念馆一个展览,拥有丰富的馆藏和展品是最重要的关键,鲁迅纪念馆拥有鲁迅的文物文献,资料二十余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93件,珍贵文物20000余件。馆藏大量珍贵的鲁迅手稿、诗稿、译稿、书信、遗物、文献、照片使人倍感亲切。

在陈列厅我看到鲁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的书法,这是鲁迅以清人何瓦琴的联句书赠瞿秋白的条幅。鲁迅一直视瞿秋白为肝胆相照,同心同德的朋友和同志。鲁迅借前人对联表达对瞿秋白的深厚友谊。

看到鲁迅当年与冯雪峰等秘密编印的《前哨》纪念战死者专号刊物,看到1931年4月20日,鲁迅与冯雪峰两家合影留念。说明鲁迅早期与共产党有着亲密联系。

看到鲁迅的母亲、父亲及祖父的照片,特别看到鲁迅原配夫人朱安照片下的一段文字:朱安(1879——1947)浙江绍兴人,1906年鲁迅奉母命与朱安完婚。鲁迅曾对人说:这是母亲送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的供养他,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鲁迅生前每个月负担奉养母亲和朱安一百五十元或一百元的生活费,过节格外从丰,这笔钱当时维持婆媳两个人的中等生活水平没有问题,有时还略有节余。他去逝后,北平家中的生活开支由许广平及周作人接济。

鲁迅去逝后,朱安始终妥善保管着丈夫在北京购买的大量的中外书籍、碑贴等,共计二十三箱又三大书柜。但是到了一九四四年七八月间,由于上海两年多的时间中断了接济,生活所迫,社会上传出了鲁迅藏书要出售的消息,后经许广平及鲁迅友人的多方努力,朱安晚年的生活才有了起码的保障,出售藏书风波得以平息。

我们从纪念馆二楼展厅下,来到一楼鲁迅纪念馆中庭前的“百草园”参观时,使我想起鲁迅先生在他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开头写道:“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上海鲁迅纪念馆的“百草园”。园里的芭蕉长得一丈多高,生机勃勃,我和侄儿分别在芭蕉树下留念。园里的花草、树木充满生机。

我和侄儿从鲁迅纪念馆出来,参观上海鲁迅故居,上海鲁迅故居座落于上海市虹口区山阴路132弄9号,是一幢红砖红瓦的三层楼房。鲁迅1927年10月从广州来到上海,到1936年10月19日逝世,在上海整整生活了九年,鲁迅在上海先后住在虬江路景云里和山阴路大陆新村9号。在这里,鲁迅从事创作、翻译、编辑工作,出版9本杂文集和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先后编辑《语丝》、《奔流》、《朝花》、《萌芽》、《前哨》、《十字街头》、《译文》等文学刊物,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主编《科学的艺术论丛书》,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还组织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左联”活动。屋内现陈列着主人生前用过的珍贵物品和写作用具。

服务自愿者领我们走进故居,给我们讲解一楼是客厅和餐厅,二楼是卧室兼书房,在这里鲁迅从事写作翻译大量的文学作品,会见过瞿秋白和A·史沫特来,内山完造等中外人士,三楼是独生子海婴及保姆的卧室和客房。鲁迅在这里掩护过瞿秋白、冯雪峰等共产党人。上海虹口区山阴路132弄9号是鲁迅在上海的最后寓所,鲁迅于1933年4月11日携许广平及儿子海婴迁入,1936年10月19日清晨5时25分在这里逝世,终年56岁,同年10月22日下午鲁迅下葬于虹桥路万国公墓(今宋庆龄陵园),1956年10月14日,鲁迅灵柩迁至虹口公园(今上海鲁迅公园)。

鲁迅生平

鲁迅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笔名鲁迅取自母姓,鲁迅二字蕴含着愚鲁之人应当赶快做的严格自勉。

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都昌坊口。1887年启蒙,1892年入“三味书屋”读书。1893年,其祖父涉及科场案入狱,从此家道中落,不久父亲病故。鲁迅饱尝了人间冷暖,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

1898年,鲁迅赴南京求学。《天演论》等书宣传的新思潮对鲁迅形成进化论的社会发展观起了很大作用。

1902年,鲁迅毕业于南京矿务铁路学堂,同年赴日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后入仙台医专学医。在异国他乡作“自题小像”诗,立下“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随着对国民性问题思考的深入,认为“立国”必先“立人”。有感于同胞的愚弱,决定弃医从文。从此毕业从事改变中国人精神的启蒙活动。

代表早年思想和文化成就的论文——《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陆续发表。1909年结束留日生涯返回祖国,一面从教,一面投身辛亥革命。1912年至教育部先后任部员、佥事等职。1920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师大等学校兼课。

1918年写下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彻底反封建的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首次用鲁迅这个笔名。1921年写下不朽之作《阿Q正传》。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等。因支持学生爱国运动曾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与许广平相爱,写下与她的通信集《两地书》。1926年南下,任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后转赴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1927年“4·15”发生大屠杀,营救学生不成,愤然辞职。10月到上海从事革命文学运动,度过了人生最后辉煌的十年。其间参加和领导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团体,撰写数百篇杂文。关心青年,成为青年人的导师和益友。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鲁迅的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毛泽东主席说过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新中国的圣人。

6月22日,我和侄儿专门到上海书城为我购买三本鲁迅研究的书籍资料《鲁迅新观察》、《日记的鲁迅》、《鲁迅是一种力量》购买的这三本书为我学习研究鲁迅传播鲁迅文化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鲁迅说过:“那里有天才,他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写作上的”,我被鲁迅勤奋写作的精神所感动,受鲁迅《两地书》的影响,儿子在异地求学的两年多,我与儿子互相写信,后来我与儿子合作出版散文集《父子情两地书》,给母校西郊中学捐赠《父子情两地书》一百本,受到母校的欢迎和支持。参观鲁迅纪念馆和鲁迅故居使我想到上高中时,语文课老师给我讲鲁迅《纪念刘和珍君》一文,鲁迅在这篇文章中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读鲁迅的作品,使我们感受到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和号召力。

这次到上海主要参观上海鲁迅纪念馆和鲁迅故居,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感受鲁迅先生的时代风采,提高了我对鲁迅的深刻认识,实现了我崇拜鲁迅、学习鲁迅的文学梦,加深了我对鲁迅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鲁迅精神在当代社会不管是对于学生还是社会群体都有积极的意义: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鲁迅精神仍然是凝聚和激励全民族的宝贵财富和有力思想武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发扬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要学习鲁迅先生开拓、改革、创新、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把握机遇、奋发有为,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作者简介】

费祯伟,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金融作家协会理事、陕西省金融书画家协会会员、兴平市作家协会理事。


[责任编辑 鲁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