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作品选粹3】燕子的新家(小说)
2018-08-06 | 作者:吴文茹  | 来源:丝路金融文学网

七年前的一天早晨,老师发现两只燕子在自家窑洞墙壁上筑巢垒窝了。

老师十分惊异。老师不是学校的老师,他姓师。

老师从没见过这样的燕子。形似家燕,但个头比家燕要稍大些。燕腰部呈金黄色,忽闪着金属光泽,飞得奇高,速度奇快,鸣声清脆响亮。两只燕子刁来泥巴草茎筑巢,每日往返数次,忙活了二十几天,瓶状的燕窝终于造好了。后又孵化出小燕子,一年两窝。一群群金色的小燕子出窝飞走了,老燕子却年年如期而至,年复一年。

每一年春天,当燕子归来时,老师总是焦虑的蹲守监工,他恨不得自己上去帮忙做窝,直到秋天燕子飞走。

老话说有燕子愿意筑巢的人家是有福气的呢。

老师结婚后,一直没有生育。果然,金色的燕子在老师家造窝的那一年,婆娘就有喜了,后来老师就给宝贝女子取名“巧燕”。

巧燕长得聪明伶俐,无病无疾,煞是可爱。这都是托金色燕子的福。他心想。于是,对燕子有了感情,更加关心备至。

今年的燕子又要来了。

老师移动行走不便的腿,躬着微驼的背,站在低矮的土窑洞前,一边看着满院子疯跑玩耍的女子,一边仰头朝南遥望。

塬下,一条起伏不平的泥土小道,通向隐约可见的居民新村,那新村的青砖红瓦,倒是十分醒目。塬上,和窑洞周围,是自家已经长出嫩芽的葡萄园。原来还是一座寸草不生的秃岭荒山,几年间,成了偌大的葡萄园了。有人教他种植剪枝,教他施肥管理,葡萄熟了,有公司上门收购。老师有了收入,家底渐厚,日子一天好上一天。虽说还住窑洞,他也露出自足的笑。

他是这塬上最后一家居民。

老师住在父辈留下的土窑洞里,而乡里的扶贫工作规划的整村迁移建设新农村的规划已经实施了七年。先前居住在土窑洞里的亲戚邻居,陆续都搬走了。政府给搬迁户发了扶贫补贴,他们住上了有电通水烧煤气的新房子,有的还是二层楼房,看上了电视,洗上了太阳能热水澡,有卫生间,电脑有宽带,手机也能无线上网了。有的人家还置办了小汽车电动车什么的,生活要多新鲜有多新鲜。城里人咋过日子的,乡下人也如是。而自己还在窑洞里点油灯,背水砍柴,买个日用品还要走几里路。村书记多次动员他搬家,但他不为所动。

老师所牵挂的,就是家里那窝燕子。他喜欢看它们固巢,燕子下蛋了,常常拿着梯子上去看白色的蛋,看一只只可爱的小精灵破壳而出,探出脑袋打量这个世界。看老燕子给小燕子喂食,一天天长出羽毛,每天都有不同的变化。更喜欢看它们闪电般的飞行,听悦耳的鸣叫。看着它们,老师的心情也会变得很好。老师享受着金色燕子给他带来的福气,和带给他家的喜气。每年春天,老师都会候着,就像候着外出的女子回家一样呢。

 现在女子要上小学了,老师开始犯愁。

女子出生的那一年,村支书就来做工作,让他家搬迁。老师说婆娘怀孕了,怕动了胎气,搬不得。第二年,老师说这旧窑洞虽然赶不住新房,但是祖上留下的,不愿搬。第三年,老师说塬上住惯了,空气又好,不想搬。总之,每次他都讲出个由头。

这不,村书记一大早又来了。

叔,又在看天啊!长得膀大腰圆的村书记是老师远房侄子。老远就朗声道:叔啊,你那宝贝燕子啊,你不盼它也会来的。

老师瞧瞧墙上的燕子窝,转身迎了几步,对村书记笑道:你小子又来催我搬家,是不?

这山上就剩你一家了,不安全,再说你腿脚不利索,下塬上塬多有不便。村书记套上披着的棉夹克,近前说,今年的补助可是七万元啊,买也买下你的燕子窝了。你也要支持我的工作,是不?

老师打心底感激村里县上的帮助。没有扶贫政策,没有包括村书记在内的好心人,凭他这残疾身子,现在连吃饱饭都是问题。

看老师犹豫,村书记接着道,其他啥都别想,就为巧燕妹子上学一件事儿,你也得搬家了。你还能背她抱她送她上学?这么小的年纪,每天来回走十几里路呀,有什么三长两短的,你放心啊?

 老师心里打了个冷丁。

女子闻声从屋里跑了出来,扯着村书记的袖子说,哥,我想搬去新村,那儿有许多小孩玩。又对老师撒娇道,达达,你就搬去吧,噢,我想去呢。

他们围着巧燕说着话儿。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土窝啊。老师说道。他就是舍不得形同家人的燕子,也舍不得祖上焐热的、自己住熟的土坑窑。

您不就是担心燕子嘛。村书记看透了他的心思,说,你们搬家了,燕子也会跟着飞去新家去的。你不信,咱们打个赌,你先搬过去,一年之内,如果燕子不来了,你再搬回来。

老师摇了摇头。他明白村书记哄他呢。人一走了,没有人气的空窑洞燕子还会来?还跟着飞去新居,谁信呢,真是胡话。他在心里嘀咕道。

他知道全为自己好,村书记三番五次的,感激还来不及。如若不是牵挂燕子也就早搬了。然而,村书记点到他的痛处。女子是他的心头肉,是他的全部,若有个闪失,咋办?!只好先顾一头了。他借坡下驴,给自己一个台阶,说,那、好吧,按你的意思办。他看着村书记,笑道,支持你的工作嘛,听你的,假使燕子不来了,你再让我搬回来,行不?

 行!

老师和村书记口头达成协议,并击掌为约。

那年,燕子是三月二十一号来的,春分那天。飞走是十一月八号,立冬那天。老师记得清楚。他是立冬后第二天搬的家。一步三回头。依依不舍。

居住在新村的日子,老师很快适应了。

两间平房、一间厨房,前院栽了两棵枣树,后院有卫生间、杂物间。随手一拉电灯亮了,用手一拧,自来水就淌出来了,要买什么打个电话,东西就送来了。女子就在百米开外的小学读书,出门,拐个弯儿就到,一声喊就应了。老师也安心了。现在,就是拿着竹竿赶他,也未必回土窑去。

 可他始终惦记着燕子。几次回到塬上,窝里仍然空空的。它们可安好,它们现在何方,它们还能归来吗?

此后,他同村书记见面机会多了,可是谁也不愿提起“击掌为约”之事。选择性忘记。

又是一个百草发芽的时节。

老师站在新家的枣树旁边,依旧望着天空,望着燕子飞来的南方。望眼欲穿。

说来十分神奇。谁都没料到,就在春分的那一日,天还没大亮,几声熟悉的清脆鸣叫,将老师惊醒。他赶忙穿上衣服,趿着鞋子,开了门,只见屋檐下伏落两个黑点,腹部隐现金色光泽。这不是我的燕子吗?他惊喜万分,却不敢发声扰动它们。

如同见到久别的亲人,两只燕子先后倏地飞起,盘旋,落在老师的左右肩上,欢快地鸣叫着,像在诉说,嗨,好家伙,找得好苦,找到了,找到了,终于找到你啦!鸣叫一忽儿,又在老师头顶滑翔一阵子,然后展翅,奇快地消失在太阳初升的方向。

真是一件匪夷所思事情。老师瞪大了眼睛。

而后那些天,老师家成了当地重大新闻的发源地。

先是两只,在屋檐下垒起窝来。老师认得它们,就是最早在塬上做窝的燕子。

接着,又是两只,再是两只,每天成对结队地飞来,一共八对十六只,一般大小,也是长着同样金色羽毛的燕子。它们顾不上围观的人群,忙碌着,衔来树枝、泥巴,筑砌新巢。

消息引得十里八村的人,前来观看漫天飞舞的金色燕群。

巧燕更是乐得手舞足蹈,时不时地领来小朋友,看自己的新家,看燕子的新家,也像是一群欢快的燕子。

老师家的燕子出名了。老师种植葡萄的技术也有小有名气。这几年,有了葡萄栽培管理经验,算得上村里的能人了。他不忘过去的苦日子,热心将自己的技术传授给别人。村里也给他封了个农艺师头衔,让他带几名青年后生,管理村里和企业签约的酿酒葡萄园。他的婆娘擀得一手好面,安置在镇子上“龙护佳公司”食堂里。两人每月都有固定的收入。

从前,连做梦都没梦过的好日子,他现在过上了。老师时常在熟睡时笑醒。这都是金色燕子带来的福分。他依然这么想。

一个来月,金色的燕子们安静下来。燕窝垒成了,该是生育儿女的时候了。可是,令人费解的是,八个燕子窝,黄金大饼似的筑在一块儿。近看是一个个黄泥巴瓶子贴在墙上,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一幅罕见的艺术品。远看,像一朵金色莲花。中间稍大的窝,恰如莲花座,四周围起的七叶莲瓣,生机翘然,似乎闪烁着金色的瑞气祥云。

人们无不啧啧称奇。

良禽择善而栖,择福而居。人类也是一样。


【作者简介】

吴群英(笔名吴文茹),生于新疆伊犁,现居陕西西安。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31届高研班学员。陕西作协会员,中国金融作协理事、副秘书长,陕西金融作协理事、副主席。

[责任编辑 鲁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