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作品选粹1】扶贫扶心 ——随陕西作家赴贫困县采访采风
2018-08-06 | 作者:吴文茹  | 来源:丝路金融文学网

跟随陕西省作协组织的作家采访团,赴国家级贫困县永寿、淳化采风,走访了重点扶贫村镇和整体搬迁的新农村村庄,采访了已经脱贫和正在脱贫的农户,看到了扶贫的艰辛和做的实实在在的工作,春风化雨,播撒爱心,农村扶贫呈现出新的气象。对于常年工作在金融领域的我而言,是一次精神洗礼,感悟良多,现剪几个片断。


用心扶贫

我们进入每一个乡镇,第一件事是走进村委会。乡镇村委会和村党支部,外观规整,内在规范,它们坐落在村庄的中心位置,像是一个部队的指挥部,也像一块醒目的版画,黄土地,白房子,红旗飘飘。

有短暂农村生活经历的我对农村并不陌生,但对于扶贫却是一个概念。当我反复阅读“精准扶贫”这个词语时,我重新认识了农村,重新审视了贫困,重新理解了扶贫。

每到一处,村镇干部都会做扶贫工作的介绍,会议办公桌上也摆满了扶贫档案等详细资料,我认真聆听、快速浏览,但还是来不及仔细记录,来不及消化吸收。于是,我采取抽样的方式,亮点灵感,在脑海里进行着素描式的速写,打着腹稿。

我看到了这样的精准扶贫资料:

贫困户花名册,里面记录了贫困户的属性。主要致贫原因分门别类、按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排序为: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因学致贫,因灾致贫;缺资金致贫、缺技术致贫、缺劳力致贫和因交通条件落后、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缺水缺土地致贫等。

党员干部包扶贫户手册,里面记录了包扶计划事项的逐一落实情况。包括植树多少棵,修路多少条,养殖了多少经济作物等。

精准帮扶脱贫工作台账,里面记录了每一个贫困户的脱贫轨迹。包括新养了几头猪、几只鸡,新置了几件农机、及台电器等。

还有,脱贫攻坚政策解读手册,脱贫搬迁安置规划,干部管理和问责办法,党组织星级服务考评记录,干部驻村包户积分表,到户项目资金发放表,村级阵地值班日记,矛盾纠纷调解台账等。

扶贫档案的规范精细化程度和扶贫攻坚信息化平台令人惊叹。

我看到了扶贫不仅仅是一个词,也不仅仅是一两个简单的动作,而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包括产业培育、移民安置、教育培训、生态修复、保障兜底、就业富民、健康医疗、设施配套、改革惠民、社会帮扶,牵扯着方方面面,也维系着千千万万个贫困者和扶贫人的心。这些书面和电子化的文字数据背后,是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的强大支持,也是扶贫工作者一颗颗真切的爱心支撑。


交心扶贫

在采访中,我看到了扶贫工作有许多创新的“交心法”。我想到了“抱团取暖”这个词。

比如,党员干部驻村扶贫。他们从城市来到农村,和贫困人群生活在一起,不仅仅是为了同甘苦共命运,更是要带领大家一起艰苦奋斗、脱贫致富。驻村就是把整个身心扑在了扶贫这件事情上,把一颗扶贫的真心交给了需要帮助的人们。驻村要包片、包户,目标是一直到你所包的村、包的片、包的户脱贫为止。没有达到脱贫目标,领导干部不得离任。这样一种“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精神,让贫困人群亲眼看到、切身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扶贫决心和动作如此之大,他们怎能不动心?心动就会行动,只有行动起来才会有效果。

比如,“企业+贫困户”、“能人+贫困户”等结对帮扶的做法。产业扶贫,技术扶贫,一加一大于二,在结对帮扶中实现了价值最大化。金融行业对不同情况的贫困户有不同的授信政策和授信额度;驻淳化石桥镇咀头村的精准扶贫龙头企业,是淳化华晨嘉信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是贫困乡村结对的企业之一。不仅使村民成为了企业的员工,还使村民成了企业的股东。他们对这些特殊的员工,给政策、给技术、给培训,还给他们保底。对他们种植和养殖的产出以保护价收购的方式,消除了农民不懂经营和销售市场的风险,保证贫困户的经济收入。那些有手艺的当地能人,更是脱贫致富的好榜样。

当然,给贫困户保障兜底的“大户”是地方财政,是国家的扶贫政策。如永寿、淳化两县每年各拿出县财政收入的15%用于扶贫。这个做法,已经和钱多钱少没有关系,它表明了各级政府对扶贫的一种导向。

人们常说,做不做事情是态度问题,做的好不好是能力问题。在采访中,我既看到了一种真诚的扶贫态度,也看到了他们在经济和资源条件非常有限的情况下,爆发出的强大凝聚力。

当我看到那一张张退出贫困户的申请单、他们已经踏上了脱贫奔小康之路时,也深受鼓舞。扶贫,也是交人交心,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脱贫的人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自觉退出贫困户的同时,还主动加入了扶贫解困的行列。而为了避免脱贫的人再次返贫,为了减少各类新增贫困人群,各级党员干部还对扶贫工作采取“回头看”,跟踪检查,制定了扶贫调整期和巩固期的各种措施。他们说,只有确保贫困户真正脱贫,大家才放心。


信心扶贫

采访过程中,我一直在想,什么是真正的贫困?现在的农民基本上都能吃饱了,也基本上穿暖了,但是他们有些人还在贫困线上。

有人问村民:你脱贫了吗?村民说,我不穷。是的,他们已不是吃不饱穿不暖的穷,他们已在嫌弃城里人捐助的高档旧新衣服、想靠自己的能力买一件从头到脚都属于自己的哪怕是廉价的新衣服。

我发现,在扶贫路上,我们都在刻意回避“穷”这个字眼。但凡有一点自尊心的人,都不会承认自己是穷人,也不会轻易伸出乞讨的手。但是他们有些人还在贫困线上,还需要人们伸出援助之手。

虽然,扶贫工作有“建档立卡”的精准识别流程和判断指标。但我想,或许温饱已不是衡量贫穷与否的唯一标准。

带着这种思考我走进一个刚刚脱贫的农民家里,我跟正在喂猪的女主人交流。她有两个孩子,一个孩子在外打工,打工挣的钱供另外一个孩子上学。我问,你需要怎样的帮助?她说,其实也不需要啥,就是我们人老实,又没啥本事,所以挣不下钱来。

我很赞成一个观点,就是扶贫要与扶志、扶智相铺相成,要让农民从思想意识上真正脱贫。

扶贫,首先要扶志。要树起贫困户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决心。虽说人穷志不短,但要看长什么样的志气。只有内心能够直面贫困的现实,克服消极懒惰和等靠、依赖、凑合心理,坚定自己的心智和心志,才能够从根本上脱贫,也才是一种积极的脱贫,长久的脱贫。

在另一户农家,我问一位看上去苍老但年龄不过四十的农妇,你们家生活怎样?她笑着说,我们家早已脱贫了,现在好着呢,都好着呢。我看着她红苹果一样但皴皱的脸,看着她在院子里种的红花绿菜,也欣慰地笑了。

我相信,一个爱笑的女人,一定能够面对不尽如人意的生活,一定有勇气和力量去创造美好的未来。贫困人群有信心脱贫,扶贫的爱心人士才能借力发力更有效地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爱心扶贫

沿着泥泞小路,我们去淳化县石桥镇贫困户丁思芹家采访。已到中年的丁思芹身体残疾,左臂小儿麻痹后遗症严重弯曲,当陕西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采访团团长黄道峻先生把扶贫救助款塞进她的手中时,她一直强忍的眼泪终于流了下来:“太让你们那个了”。她不善表达,只是重复这句话。

我知道,她想说的是“太让你们费心了!”

我不止一次听到受到帮助的人们说着这样的话。

站在她家空旷而荒芜的院落里,我的心也发慌。其实这算不上院子,没有围墙,只是两间平房前的一片空地。

她是贫困的,也是幸运的。因为她的第一任丈夫走了,另一个愿意和她同甘共苦、相依为命的好男人来了。

她是贫困的,也是幸运的。因为她的房子里有几袋粮食,她的院子堆满了柴火,她饿不着,冻不着。

她是贫困的,也是幸运的。因为她被列入了精准扶贫特别援助的对象,日常生活和疾病医疗得到了基本保障。

透过她的泪眼,透过她擦去泪水的浮肿的眼睛,我看到了希望的火苗燃起来了。她的脸上泛起了红晕,我很希望那种象征健康的胭脂红永不退去。我走进她的卧室,看到她床头柜上摆满了药瓶子,我真希望那里面有一支属于女人的口红,让她泛青的嘴唇也染上红霞。

我看到她的丈夫,一个憨笑看着自己心爱的女人的男人,眼睛里满是怜爱。

扶贫,是各级党的组织和政府的爱心,是扶贫工作者的爱心,是千万援助人的爱心,也需要家庭和谐的爱心。


开心扶贫

在永寿马坊镇师家埝村和淳化石桥镇咀头村,崭新的村容村貌和村民家宽敞明亮的新居,让我的心里乐开了花。

让我开心的是,整体移民搬迁建设新农村,是一项治病去根的扶贫举措。政府补助、政策奖励、统一规划、整体搬迁,使得看到好处、尝到甜头的农民,纷纷搬离旧居,一个个花园式的新村庄,代替了危房、土窑。

让我开心的是,眼前,红彤彤的苹果园、丰收的葡萄园,猪肥,马壮,家禽成群,还有绿油油的核桃树林、黄灿灿的黄豆田。

让我开心的是,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劳动力有人返乡了。就近在乡镇企业就业,同时解决了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问题。合家团聚的日子和和美美,使他们脱贫的步子迈得更大,走的更扎实。

让我开心的是,驻村联户包扶工作机制已经建立,贫困户基本教育、基本医疗和基本生活保障已经落实,全社会支持参与扶贫、人人关心参与扶贫的氛围已经形成,扶贫攻坚战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让我开心的是,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接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实现了“四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街道亮化,环境美化。每个村庄通公路,家家户户通水、通电、通有线电视、通电话、甚至通网络。村里还陆续有了医疗室、图书室、警务室、文化广场、健身广场、便民服务中心等等。最让人惊喜的村标准化建设的厕所和卫生街,新农村美丽家园,极大地提升了乡村生活的文明形象和现代化水平。

让我开心的是,离乡的小伙娶了外地的姑娘回来了,城里的人也来休闲旅游、体验播种采摘的田园生活。新农村吸引城里人来绿色消费,走进了贫困地区,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两全其美。

让我开心的是,咸阳用了三年时间,通过土地置换、种植业、养殖业,仅此,就使20万村民脱贫。通过文化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目前已基本达到了精准扶贫、质量扶贫之目的。

雨中,沉甸甸的果实更加饱满,树枝被压弯了腰,树下落满了瓜熟蒂落的果子。我看到一个个开心的扶贫成果,那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会示范、影响和带动一个村、一个乡、一个县的扶贫进程。

采访的时间有限。虽然是走马观花式的采访,但凭心的灵犀,我豁然开朗。

就像是农家的前院、后院都和村道通了;就像是农民养的猪、养的鸡、养的孩子,没有了多少乡土的气息、都和城里人通了;就像是地里的高粱、新耕的等待播种的平整土地和树上芬芳的果实通了;就像是乡村的秋雨如同甘露、如同幸福的泪水与我们的心田通了。

我想,贫困地区的未来,将是一幅生动丰富的画卷。


【作者简介】

吴群英(笔名吴文茹),生于新疆伊犁,现居陕西西安。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31届高研班学员。陕西作协会员,中国金融作协理事、副秘书长,陕西金融作协理事、副主席。


[责任编辑 鲁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