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安区域改革建设一年成果发布
2018-04-16 | 作者:轩辕杨子 张佳  | 来源:西安新闻网


   2017年4月1日,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成立,西安作为西北地区惟一的特大城市、“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城市,也是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核心区域。30日,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安区域改革建设新闻发布会召开,详细介绍西安区域一年来的建设情况。

  一是“加”,紧扣试点任务打造“西安样本”,市场主体加速聚集呈井喷之势。

  一年来,西安区域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紧扣陕西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对试点任务实行目标化、责任化动态管理,涉及西安市的127项试点任务正在全面推进,推出了67项创新举措,形成一批最佳实践案例,其中“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集成电路保税检测研发”“支持爱菊集团建设中哈产业园”“合作举办中俄国际交通学院”“舱单归并”等案例,制度创新性强、市场反应好,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西安样本”,部分案例已由单一企业推广至整个产业。

  为抓好西安区域全面建设,集中各方智慧力量,围绕政府管理、金融创新、投资贸易、经济合作、人文交流等领域成立专题小组,先后出台《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工作方案》、《西安市加快金融业发展的若干扶持办法》、《西安市利用外资扶持奖励办法》等政策措施,编制了《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实施方案》、《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产业发展规划》,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全力促进自贸试验区各项改革试验。

  自贸试验区建设得如何,企业落户是重要检验。从2017年4月1日揭牌至当年年底,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02家(含西咸12家),助推2017年西安市实际利用外资53.0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81%,位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二。一年来,西安区域内先后有三星西安芯片二期、华为全球技术中心、传化物流、安博物流、新松机器人等一大批项目落户,为带动大西安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自揭牌至2018年2月底,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新增市场主体13521家(含西咸1609家),其中企业11055家(含西咸1562家),注册资本3343.7亿元(含西咸963.8亿元),新增注册资本亿元以上企业262家(含西咸50家)。据统计,自贸试验区揭牌前市场主体存量有24954家(含西咸1959家),挂牌11个月新增市场主体数量占存量的54.2%,平均每天新增40户市场主体,市场主体活力得到有效激发。

  二是“减”,全力推进政府管理体制创新,简政放权推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一年来,西安区域积极在自贸试验区内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通过“先照后证”,减少审批环节,形成市场主体登记信息与审批和行业主管部门的互联互通;推进“多证合一”,实现企业注册登记一口受理、19项联办,减少企业往返涉企证照部门次数,降低进入市场的制度性成本;推进“证照分离”改革,企业“办照容易办证难”、“准入不准营”等问题正在加速改善;实现企业注册登记全程电子化,实施企业名称网上申报审核,提供现场登记、网上登记、手机登记、银行登记、自助登记、微信登记、支付宝登记等多渠道、多平台注册方式,通过电子化、无纸化办公,使市场主体准入更便利、更高效。

  全力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积极开展行政效能革命,推出“预约服务”“上门服务”“延时服务”“免费帮办”“免费邮寄”“容缺办理”等“五星级”服务;对企业注册、对外贸易、公共服务、金融等领域的事权应放尽放,向自贸试验区下放101项市级事权,实现企业从市场准入到注销退出的全周期服务不出区;建立“一口受理、多项联办、并联审批”工作模式,推行“统一收件、内部流转、联合审批、限时办结、统一发证”,实现“19项事项联办”和“一站式服务”,办理事项由30天压缩到3天;推行“最多跑一次”清单管理,精简和规范办事项目,加快形成全覆盖的一次办结机制;设立行政审批局和市场监管局,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集中行政职权669项,涉及企业生产经营、市场准入、投资报建、建设项目审批、民生服务等,确保集中行政许可权的“含金量”。

  三是“乘”,创新合作机制服务区域发展,创新成果逐步向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辐射。

  自贸试验区内的“西安港”是中国最大的陆地港口,已获得国内、国际双代码,具备了港口、铁路枢纽、公路枢纽和国际多式联运四大功能。自去年西安区域挂牌后,不断完善口岸功能,目前铁路口岸已获批进境粮食和肉类,汽车整车进口口岸正在加速建设。同时扩大与天津港、青岛港、连云港、上海港、宁波港合作,开通西安到汉堡、莫斯科等8条国际铁路干线,连接国内外、联通东中西的开放大通道正在逐步扩大。

  创新国际产能合作模式,依托汽车、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产业优势,加快推进产能走向国际,支持企业建立境外生产基地、分销网络和维修中心。一年来多家企业走出去开展投资合作,如陕汽集团在哈萨克斯坦、伊朗、南非等国家合作设立工厂,隆基乐叶光伏在马来西亚投资设厂,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美国、英国成立子公司,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在俄罗斯设立农产品物流加工园等等,初步形成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为支撑、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加快“一带一路中欧合作产业园”建设,创建“一园多国”新模式,通过产业园平台推动更高质量的“引进来”、“走出去”。

  积极创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新模式,合作举办“国际交通学院”,融合中俄两国教育资源,培养轨道交通专业技术人才;开办“一带一路”商务精英训练班,为来自哈萨克斯坦等国的商务精英进行电子商务、跨境电商、国际采购等内容的培训辅导,目前已有参训企业家留在自贸试验区创业;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文化传播领域的合作,成立丝路城市广播电视媒体协作体,开播全国首家丝路频道,实现在多媒体环境下多种传播资源的融合,“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影响显著提升。

  四是“除”,紧盯短板破除深层次障碍,区域制度创新迸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年来,西安紧抓自贸试验区获批带来的改革开放重大机遇,对标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破除思维樊篱、冲破思想牢笼,“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推出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

  在投资便利化方面,对外商投资企业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对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实行备案管理;落实《自由贸易试验区负面清单》,在医药制造、装备制造、金融领域等方面进一步扩大开放;2018年1月,按照国务院对自由贸易试验区行政法规要求的调整,放宽对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范围及股比的限制;自贸试验区结合区域产业特点推出招商引资、产业培育、产业扶持等政策,对引进资金、产业聚集进行政策引导。

  在贸易便利化方面,创新通关监管模式,口岸通关由传统的“串联式”作业改变为“一次申报、分步处置”,企业通关物流成本平均降低近30%;承接国家“单一窗口”各项应用功能在自贸试验区的推广使用,推动“单一窗口”逐步成为企业面对口岸管理的主要接入服务平台;在全国率先开展特殊区域外集成电路研发检测全程保税业务试点,压缩审批层级、减少审批手续、优化检测物料国内流转方式,通关时间从原来的3天缩减到3小时,大大提高了芯片设计企业参与全球协同开发的时间效率;建立自贸试验区货物状态分类监管制度,创新推进“货站前移”、“舱单归并”,通关效率提升30%以上。

  在金融创新方面,积极探索建立自贸试验区本外币账户管理体系,推行自贸试验区内跨国企业集团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不断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开展全国首批投贷联动试点,对银行传统运营模式进行创新,实现银行对科技企业的融资支持;应用区块链直联跨境支付技术为区内企业叙作美元跨境支付业务,跨境外币资金实现“秒级”传输,跨境结算效率得到大大提升;为区内境外机构开立人民币结算账户,推动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试点开通自贸试验区账户核准绿色通道,账户核准时间缩短50%;在自贸试验区政务大厅设立征信服务窗口,为企业、个人及政府部门提供征信查询服务,成为西北地区首家人民银行与政府合作的征信查询服务窗口。

  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通过近一年的改革建设,“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理念、思维深入人心,“一次办、网上办、容缺办”的效率、服务受到市场主体的普遍赞许,全面改革开放试验田、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一带一路”合作交流重要支点作用得以彰显,自贸试验区已经成为引领大西安、示范中西部的开放先行区。


[责任编辑:妖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