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年俗记忆系列之五】除夕守岁,充满诗意的美好时光
2018-02-13 | 作者:白来勤  | 来源:丝路金融文学网


除夕守岁,是中华民族辞旧迎新的传统习俗。农历腊月三十的晚上,“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是新旧年的交替,人们最重视过除夕,所以有“除夕守岁”的风俗。守岁,就是守住时间,不愿意让这一年空空地过去。这种风俗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守岁的风俗活动丰富多彩。一般从三十中午后就开始准备守岁。这时,家家户户供奉起祖宗牌位,贴上门神、年画、窗花。大门、小门都贴上春联,满院张贴春条、春语,还在大门前挂上一对红灯,贴上赤火(用红绿色彩纸,剪成小长方形,上有钱眼,呈菱形),并贴絮子(用黄表剪成,形如赤火)。这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按传统的风俗,这时债主不能来讨债了,即就是穷人家,也可以安心地过年了。
到了掌灯的时候,屋前屋后,灯火辉煌,如同白昼。这时全家人等(凡是在外工作、学习、经商的都要赶回家里过年)吃罢年夜饭后,都围坐一起共叙天伦之乐事。有讲故事的、谈经验体会的、说笑的,还举办各种杂耍,如耍纸牌、打麻将、猜谜语、捉迷藏等。此刻不论辈分高低,男女老少,都尽情欢乐,直到天明,这就叫作“除夕守岁”、“欢度除夕”。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雅士对“守岁”这一习俗进行了描绘,为后人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文化遗产。梁代徐君倩《共内人坐守岁》诗:“欢多情未及,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详细描写了一家人饮酒待天明的守岁情景。这就从多个侧面反映了1400多年前人们在除夕之夜欢乐待晓的情景。唐代诗人李德裕的诗句:“冬逐更筹尽,春随斗柄回。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摧。”也形象地描述了除夕夜人们一夜不眠守岁的场面。而唐朝的另一位诗人张说的《钦州守岁》一诗,则生动地再现了那些因公务在身或因其他原因而不能与家人团聚的远方游子在除夕之夜守岁不眠的思乡之情: “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旦来。 愁心随斗柄,东北望春回”。

除夕夜是尽享天伦的团圆佳节。合家团聚,必要饮酒。白居易的《三年除夕》:“堂上书帐前,长幼合成行。以我年最长,次第来称觞。”把除夕夜家人团聚时,晚辈一个个向长者敬酒的温馨场面写得形象生动。张说的《岳州守岁》:“夜风吹醉舞,庭户对酣歌。愁逐前年少,欢迎今岁多。”也形象地描写了守岁时醉舞酣歌的欢乐气氛。

除夕夜合家围炉饮酒守岁,当然温馨欢乐,而那些客居他乡的游子则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唐代诗人孟浩然写道:“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高适也颇有感慨:“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戴叔伦也有诗云:“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这些诗歌都道出了远方游子除夕夜思亲怀乡之苦。

和民间不同,宫廷里的除夕更讲究排场。李世民的《守岁》诗:“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酶素,盘花卷花烛。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真实地描写了宫内王孙公子、达官贵人们除夕守岁时的奢华与铺张。唐朝另一位诗人杜审言也同样写有一首《守岁》诗,把那些达官贵人守岁时谈笑风生、酒绿烛红的景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孙捧御筵。 宫阙星河低拂树,殿廷灯烛上薰天。 弹弦奏节梅风入,对局探钩柏酒传。 欲向正元歌万寿,暂留欢赏寄春前。”  

到了宋代,除夕守岁更是盛行。南宋的姜夔专门写了《守岁》诗:“千门列矩散林鸭,儿女相思来到家,应是不眠非守业,小窗春色入灯花。”北宋诗人苏轼也有一首《守岁》诗:“欲知垂尽岁,有似赴豁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明年岂无年,心事空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除夕守岁对小孩来说,更是一个欢天喜地的日子。他们可以尽情的玩,尽情地乐,直到深夜才入睡。大文学家苏东坡所写的“儿童强不眠,相守夜喧哗”等著名诗章,就表现了孩子们除夕守岁时的喧闹场面。

除夕一过是新春,新春带来新气象。唐代诗人史青写道:“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金代诗人刘从益则说:“一日复一日,其来不肯迟。一冬复一春,既去谁能追?”这一“催”一“追”告诫世人:岁月催人,时不我待,必须从年头就珍惜时间。明代文征明在自己25岁那年的除夕挥毫赋诗:“人家除夕正忙时,我自挑灯拣旧诗。莫笑书生太迂腐,一年功夫是文词。”足见其惜时如金的奋进之志!

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寒山寺,有一种“击钟分岁”的守岁习俗,除夕之夜的夜半时分,敲钟108下,意在消除人世间的108种烦恼。唐朝诗人张继在《枫桥夜泊》一诗中对此进行了生动的描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而今天,人们在除夕之夜守岁之时,听着那寒山寺钟声的袅袅余音,无不思念起自己的亲人和远方的朋友,无不沉浸在幸福和欢乐的海洋之中。

除夕守岁是中国人民春节时早就有的一种饶有风趣的习俗,最早是为了驱赶“百鬼”,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驱赶百鬼的含意早已荡然无存,而今已成为人们除旧迎新、合家共享天伦之乐、畅想中国梦的家庭年会了。

【作者简介】


白来勤,西安人,系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金融作家协会秘书长,西安市文史馆文史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出版有诗集《圣像与阳光》、散文集《生命礼赞》《墙缝芦苇》及长篇小说《紫金城里哟呵嘿》《雨霖铃》等多部。作品散见于《读者》《散文选刊》《农民文摘》《散文百家》《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文化》及各大晚报。第三届“中国金融文学奖”获得者,中国金融作家协会首届“德艺双馨”会员称号获得者。


[责任编辑  鲁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