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年俗记忆系列之二】祭灶祈福,天上神灵也贪贿
2018-02-07 | 作者:白来勤  | 来源:丝路金融文学网


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华文化,灶占据了一个家庭中非常重要的位置。灶神不仅管着锅里的饭菜,更管辖着家庭成员的命运,在宋代,灶神就被称为“司命”。故在一年的最后,一定要好好答谢一下这一年来守护家宅安宁的灶神。民间传说:到了祭灶这一天,灶神要上天庭去,面奏玉皇,将这家人一年来的善恶细细汇报。家中来年的祸福,就全看这一场汇报工作了。

祭灶礼仪庄严肃穆,由家长率着一干男丁罗拜灶神,献酒焚香,将灶上贴了一年的灶神像小心焚化,默送灶神在一缕青烟中升天而去,而平日操劳洗碟抹碗煮肉蒸馍围着锅台转的妇女们则与此祭祀仪式无缘。

民谣曰:“张王李赵,二十三祭灶。”腊月二十三日,全国各地都盛行“祭灶”风俗,而关中农村兴吃油葱花饼。其由来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传说古时候,玉帝的小女儿看上了人间一个管伙的小伙子张回。玉帝知道后十分生气,责怪女儿不该爱上凡夫俗子。他按天规要把女儿打下凡去,不准再回天宫。王母娘娘儿女情长,就出面求情,玉帝不得不答应女儿下凡和张回成亲,并封他俩为“灶君爷”和“灶君婆”。让女儿女婿每年腊月二十三回天宫一次。

“灶君爷”和“灶君婆”生活在人间底层,最知情民间疾苦,每年上天都要向玉帝诉说人间苦难,给人间要回粮食。后来玉帝听在人间的土地神禀告,说凡间人每年糟蹋粮食不计其数,非常生气,就不准灶爷灶婆从天宫带粮食给人间。

有一年,人间遭灾,年关将至,家家揭不开锅,灶爷灶婆看在眼里,记在心间,决心要把这事禀明玉帝,求他开恩。百姓得知他俩腊月二十三日这天要回天宫去,就合伙东家借油西家凑面北家寻葱南家找盐地给他俩烙油葱花饼,打发灶爷灶婆上天。灶爷灶婆对此大为感动,上天后向玉帝如实诉说人间苦难,可玉帝任他俩使出把喜鹊说下树的功夫,就是不信。想起土地神说的话,玉帝还直怪他俩说谎。灶爷灶婆对此一愁莫展,心想:回人间好办,可百姓实在苦啊,过不了年咋办呢?商量后又去求王母娘娘,不知怎的,历来不食人间烟火的王母娘娘这次却动了恻隐之心,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腊月二十四日,灶爷在天宫砍了些竹子,灶婆帮他扎成扫帚。二十五日,灶爷泡了些豆子,灶婆把它做成豆腐。二十六日,灶爷灶婆给百姓割了肉。二十七日,又在天宫支起油锅,灶爷灶婆炸丸子。二十八日,灶爷灶婆又支起大锅小锅蒸年馍,包子蒸馍一摞摞。二十九日,又在天宫包饺子,好让百姓过年吃好的。大年三十这天,灶爷灶婆把这些东西全部装好,赶在三十半夜里才回到人间,带给众乡亲……

传说世世代代,习俗代代相传。每年腊月二十三日为灶王节,为灶君升天日。是夜,家家户户祀之,供奉灶爷像,把他贴在灶房,留芳千古,祭品为油葱花饼,灶糖等,还给灶君的马奉献草料。同时陈设香案,期盼灶君升天同玉帝面奏一家人善举,如让其在玉帝面前多美言或少作指责。还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使灶爷灶婆回来看到高兴,这就是关中至今流传的“扫舍”习俗。从腊月二十四日至三十准备年饭,天天为过年做准备。三十晚上睡得很迟,半夜时分放鞭炮,欢天喜地迎接灶爷灶婆回来。正如有位诗人在赞颂一位伟人时写的“把人民放在心上的人,人民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吃了祭灶的油饼、糖瓜,拜了灶老爷,就要热火朝天地投入新年的忙碌了。祭灶之物可以很丰富,比如宋代范成大所云:“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也可以很简朴,比如鲁迅少时:“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祭品只有一只鸡、一碟关东糖、一把线香而已。黏住灶神爷爷的嘴——糖瓜

然而,我总觉得在这庄严肃穆的祭灶仪式背后,人们似乎总是想糊弄这一位灶神老爷,宋代祭灶时用酒糟涂抹灶门,企图把他老人家灌醉。后来人们觉得糖更有效,“吃人家的嘴短”,何况吃的是又甜又黏的糖,灶神见玉帝时,嘴巴被黏住,说不出坏话,要说,也是甜甜蜜蜜的好话啦。明代北方地区用小糖饼,清代和近代用得最多的是被称为“关东糖”的糖瓜。由东北贩入关内的麦芽糖,加热后反复拉出长条,然后快刀截成一个个圆鼓鼓的糖块,形如甜瓜。祭灶的糖瓜最后当然是由家里的小孩子享用了。

当然,在灞桥民间对灶王爷的传说还有另一个版本。相传,人们世世代代虔诚祭拜的灶王爷,姓张名大郎。

张大郎生在富贵豪门,为人刁野蛮横。一年天灾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邻里乡亲好言苦求,想借他点钱粮糊口,他非但不借给,反将乡亲们赶出家门。张大郎即使对他的妻子,平日也是张口使骂,动手即打,后来妻子竟被他折磨得遍体鳞伤,气息奄奄,还被一纸休书,赶出家门。

张大郎整天挥霍无度,不几年光景,祖先留下的万贯家产就被他折腾得精光。只落得背井离乡、靠乞讨度日。一年腊月二十三,天寒地冻。饥寒难耐的张大郎听说一处尼姑庵施舍粥饭,急忙赶去排队领粥,不巧刚轮到他,粥完了,眼冒金星的张大郎再也支持不住,栽倒晕了过去。小尼姑忙去报信,师太见是张大郎,便让人抬回庵里,亲手做了碗面条,端给他吃。原来,师太正是张大郎前妻郭丁香,她被夫所休后,自觉丢尽脸面,便削发为尼。

一碗热面条下肚,饿晕了的张大郎睁开了双眼,认出眼前的师太正是前妻,羞愧得无地自容,一下子钻到了熬粥的灶房里。从此,张大郎每日帮小尼姑熬粥,施舍百姓,颇具口碑,玉皇大帝知道后,钦封他为灶君,掌管各家灶头事务,人们从此就称他为“灶王爷”。

按理说,如果舍粥有点功德,也是郭丁香所为,玉皇大帝念他是郭丁香的前夫,无奈封他为“灶王爷”,每年腊月二十三让百姓供祭一次,所以到了这天,百姓们就给他供上些糖果等,粘住张大郎的嘴,以防他再污言秽语骂人;还在他的两侧贴上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是:与人为善。

南宋诗人范成大的一首《祭灶词》、真实有趣的记述了当时农村岁尾祭灶俗习,秀淡俊逸,风格清新,和他的《田园杂兴》中其他各篇风格相同,迄今谈来仍使人兴味盎然:“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兮!”

按习俗祭灶,“官三民四”,即官宦世家是腊月二十三日祭灶,百姓民众是腊月二十四日祭灶。灶王爷是一家之主,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这一天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禀奏的日子,初举告者,大错则将减寿300天,小错也要折阳寿100天,人们既然惹他不起,又躲不过,于是每年腊月二十三、四祭灶时,要给灶王爷供上猪头肉,鱼、豆沙糖,又敬酒又烧钱,用这些食物糊住灶王爷的嘴巴,他也就不变说这一家的坏话。祭献食物时,只限于家中的男性,女性都要回避,这是根据俗谚“男不圆月(中秋祭月礼),女不祭灶”之说。祭献时,不要向灶王爷祷告“家中婢女丫环互相争吵、猫狗的肮脏,‘杓长杓短’”等是是非非等琐碎小事,不要向上天告知,只管拣了好事报知。这样从天上带回来的吉祥、利益,咱们共享共荣。

如此看来,什么灶王爷,马王爷、土地爷、龙王爷包括玉皇大帝在内这一层层神祇和人间一样,喜欢接受他人的贿赂,“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只好把人间的是与非、善与恶、白与黑,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或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稀泥抹光墙罢了。

范成大这首风土节俗诗,使我们接触到了南宋时代农村的生活内容,嗅到了真实的生活气息,而且把我们领入那种年节生活之中来共同参加体验,使我们感受到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


【作者简介】


白来勤,西安人,系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金融作家协会秘书长,西安市文史馆文史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出版有诗集《圣像与阳光》、散文集《生命礼赞》《墙缝芦苇》及长篇小说《紫金城里哟呵嘿》《雨霖铃》等多部。作品散见于《读者》《散文选刊》《农民文摘》《散文百家》《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文化》及各大晚报。第三届“中国金融文学奖”获得者,中国金融作家协会首届“德艺双馨”会员称号获得者。


[责任编辑 鲁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