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雪君:因为性命攸关,所以生生不息—— 长篇小说《性命攸关》
2017-12-17 | 作者:阎雪君  | 来源:金融作协

一、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尽管显得有些笨拙,很荣幸,我的长篇小说《性命攸关》第一次在《中国作家》杂志上发表。据说也是我们金融系统的作家首次在这个名刊发表长篇小说。更荣幸的是,近日又接到《长篇小说选刊》编辑部的通知,说准备选发我的这部长篇小说时,我幸福的有点眩晕了。说实在话,能够得到《长篇小说选刊》这样的名刊青睐,那是何等的不易和荣耀呵。编辑约我创作谈,更是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如果要谈谈自己的创作感想,那就先得交代一下自己的经历,尽管我的经历有点可笑。

我是大同马家皂村人,1968年出生,情人节生日,情感比较丰富,适合做文学。我觉得一个人的成长,主要有两个基因:一个是健康基因,一个是文化基因。所谓文化基因,就是祖祖辈辈居住地所形成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我们那个村历史悠久,是唐朝建的,风水很好,也很有文化底蕴。目前我所写的5部长篇小说,没有一部是离开我们村的,小村庄大社会,有取之不竭的宝藏。

有位记者曾采访我:“阎主席,你对自己是如何定位的?”我说:“其实我就是个四不像。”为什么呢?因为我在中国作协参加活动时,他们都说我是银行人,但金融系统里的人都说我是个作家;回到村里,乡亲们说我是在城里上班的人,而北京城里的同事又都经常说我是村里人。那我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所以我给自己定位是“四不像”,什么都像就什么都不像,什么都不像就什么都像。其实,恰恰就是这“四不像”给了我更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从小到大,我的成长历程告诉我:因爱而生害,文学是害人的。怎么说呢?因为我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个偏科的“怪物”。因为偏科,数理化几乎都是零分,导致我初中念了6年,高中念了5年,且屡战屡败,但脸皮甚厚,每天还偷偷看文学书,作着一个当作家的梦。后来因为我的同班同学都师范毕业当我的班主任了,学校才让我毕的业。因此许多人都戏虐地说:阎雪君是中学生里基本功最“扎实的”。我是从初二开始写小说,高二开始发表小说。高中毕业名落孙山、毫无悬念地就当农民了,后来找了点临时活儿,在县制药厂一边烧茶炉一边坚持写作。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三无”人员,就是:没户口、没文凭、没工作。

当然,因爱而得救,文学也救了我。我从制药厂的临时工,到乡信用社、阳高县农行、大同市农行、山西省农行、大同市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华夏银行总行、到中国金融工会金融作协,十年实现了九级跳,从村、乡、县、市、省、到北京,一个台阶没落下。自觉就像一条鱼,从海底深处一层层跳出水平面,历经各个生活层面。因为文学,我的生活里发生了许多笑话和传说,生命里充满浪漫和奇遇。最后文学使我拥有了一份职业(银行高管)、一份事业(文学创作)。我目前已经先后创作了36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同时还发表了200多万字的报告文学和调研类作品。经过10年艰苦奋斗,终于把自己从“三无”人员变成了“三有”人员。所以我经常鼓励年轻的作者说:记住,写作是一条通天的大道!

二、 因为我没有考上大学,所以坦白地说,我读书甚少,文学理论更是一无所知。那么我写小说,几乎就是全靠自己瞎琢磨,就像唱歌一样,完全是原生态。其实我的职业是金融文秘,主要是写文字材料,文学创作是业余。通过多年摸索,我独创出了“一个土豆”能够“烹饪”出“七道菜”的本领,也就是给我同样一份简短的资料,我就能分别写出:新闻、通讯、调查研究、领导讲话、报告文学、戏曲剧本、长篇小说。因此有人评价我说,阎雪君的竞争力是写作,其核心竞争力是写作的全面性。其实这些都是生活逼的,人要生存就得学会两条腿走路呵。

这里单说文学。我自己琢磨了,悟出了一个文学创作的规律,那就是小说一定要写故事。当然许多人也都这么讲。但是故事怎么写?大学教授们也许能够讲出许许多多的文学概论和创作理论,这些我都不懂。但是我自己觉得,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把故事这两个字颠倒一下,即故事就是事故!看看世界名著,读读中国四大名著、四大传说,哪一个不是写事故。《梁祝》就是想姻缘成就却命丧黄泉,《天仙配》就是要夫妻团圆却天各一方,《白蛇传》就是想婚姻幸福却被压在塔下。所以,我的小说创作理念就是:小说就是描写制造事故的人。

那么我的长篇小说《性命攸关》的整体事故就是:农民们应该富裕,却发生了事故,那就是贫困。扶贫本来应该得民心顺风顺水,故事的主线偏偏发生了一连串的事故:思想懒散、资金短缺、土地流转、水利匮乏、市场制约、电力薄弱、文化阻碍、非法集资等等一系列的事故。

先简单说说目前我们西北农村发生的各种事故及因果:

——性命与土地及政策发生的事故。性命,有性才有命,古人说性命攸关,说明天底下最重要的就是生命。人的生死跟土地有着极大的关系:土地少养不起就少生,土地多养得起多生,以地养人;孩子多利大,以人养地;人的死与土地也有很大的关系:无地活不了,地少活不好,地多活得累,无地死不了,死了也无葬身之地;男女的性生活与土地的关系:地多,男女在家,性生活多,地少,男女外出,性生活少,无地,留守女人多村里男人少,偷情多。体现了贫困给人带来的生存与繁衍的纠结。近年来村里的男人们绝大多数到城里打工去了,留守后方的村里只有番号为386199“部队”驻扎,也就是社会上人们流传的38妇女、61儿童、99老人。其实农民真正的前线是在村里,而不是城里。人们都搞错了,事故发生了,让“386199部队”驻扎在了前线,而让村里的“精锐部队”留守在了后方。特别是一部分男女外出打工,另一部分男女留守种地,这样的男女结构、城乡分离就给复杂的两性关系事故埋下了伏笔。发财梦,暴露了人的劣根性,穷怕了的村民不惜交换肉体,跌落到无奈而又必需的困境。

——人类生存的吃饭问题发生了事故。人类依靠土地粮食来生存发展。中国人一般都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运行,五行齐运行顺。可现在成了为了金、伐了木、缺了水、失了火、毁了土,风水坏了啊!就是说,为了金钱,人们砍光了树木,导致水源缺乏,掏空了煤炭(火),毁坏了土地。当一个社会把价值尺度设定为“赚钱”时,人和金钱的疯狂也就不可避免。为了赚钱,不择手段挺而走险者可谓比比皆是。当人沦为金钱的奴隶,人性的尊严便荡然无存,可悲可叹。

 ——大农业发展发生了事故。庄稼人种地靠天吃饭,但收入还的看政策和市场的脸色,谷贱伤农的事情经常发生。特别是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后,村里把原来大集体的大片良田按照家庭户数,切割成了无数的小条条、小块块,原来上千亩的大田,现在成了一家几分地,一家几亩地,犹如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原来的集体大农业用的大型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脱粒机等等都不能用了,绝大多数被村干部们贱卖了。有的村民在自己的小田地里,只能自己脖子上挂个种子包,手持铁锹,一边刨坑儿,一边点种子,几乎返回到原始社会后期人们刀耕火种的模式,各家各户各干各的,一盘散沙。前些天有个微信段子,就是有个女人看到自己的男人持锹点种辛苦,就纵身一跃用自己的两个乳房砸出两个坑,让男人点种子。虽然是个笑话,可也说明了一个农业原始落后的现实情况。

——农民的信仰发生了事故。当今社会,许多人都不愿意或不敢管闲事,绝大多数人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人跌倒了不敢扶,小孩子被抢不敢管,看见小偷下手没人喊,人被车撞了不敢救,怕被讹、怕报复,人情冷暖,信仰缺失。这些年村里人们经济上确实收入多了,但人们的文化思想却有点混乱,甚至是后退了。许多村民都信佛、拜基督教和天主教,前些年还有被蒙蔽的村民参加了邪教。许多人的信奉都是有目的的,而信仰应该是自我修行寻求解脱、无私奉献的。但是人们的信仰发生了偏差,有的人拜观音是为了求子的,有的人拜关公是为了发财的,有的人拜佛祖是为了升官的,有的人信奉耶稣是为了做了坏事求心安。

——农村集体资产流失发生了事故。有的人通过先包后买、先租后买、转移债务、侵吞集体耕地等方式侵吞农村集体资产。带来了严重后果:反过来进一步侵吞集体资产,牵制、抗衡集体经济发展;部分个人掌握了原属集体的生产资料,便有了进一步盘剥农民的资本。扰乱农村金融秩序;占据了农村集体资产的人,通过发放高利贷的形式来牟取暴利,造成金融隐患,严重扰乱了农村金融秩序;操纵农村政权,加剧农村社会矛盾。集体解散与分田到户对农村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从集体的社员重新变成一盘散沙,回到原子化状态,重新变得“无依无靠”。这是一种史无前例的巨大“幻灭”,给两三代农民的内心留下了巨大的阴影。

三、民以食为天,为了生存,形形色色的人在这片黄土地上各显“神通”:有的人依靠种地。如田守义爱地如命。其实老人的种田也是一种修养,他对土地的敬畏和执着热爱,这就是一种修行。但人们万万没想到,就是这么一个土地的挚爱者和守护者,后来却成了一个大农业发展的阻挠者。他认为既然是农民,就首先应该把地种好,这是农民的本分,其他的都是歪门邪道。所以当人们动员田守义进行土地流转。他一口回绝了,就种粮食。

有的人依靠种菜。如田改竹,通过种菜卖菜,学习技术文化闯市场,勤勤恳恳,发家致富。

有的人依靠经商。如燕百合,破天荒地开了一家澡堂,结果遭到工商税务部门的检查,接着她又开了一家车马大店,结果又遭到“容留卖淫”的处罚;宋晓蝶,矿区开了一个凉皮店,却卷入了一场说不清、道不明的爱情漩涡之中。

有的人依靠权利。如贾英才兄弟,他们仗着兄弟人多势众,有权有势的优势,在村里巧取豪夺,老百姓敢怒不敢言。

有的人依靠种人。如田改兰发现种人跟种地其实一个样,打下粮食人人都能吃,生下孩子人人都能养。种地不如养猪,养猪不如养孩子。公公何百世信奉“啥事都有定数!”一个家族的后代也是有定数的。田改兰把何氏家族的后人都卖光了。最终做出了让他自己都不敢想的举动。丈夫何耿红因为把她卖孩子的钱参与了非法集资而血本无归,疯了却还活着。田改兰没疯却懂得痛苦,死了。

有的人依靠种情。石头是一个值得农民信赖的、具有干劲和爱心的年轻基层金融干部,他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得罪了一些恶势力,被人诬告陷害。他为了帮助青梅竹马的恋人摆脱困境,竟然顶着压力到田改梅的窑洞拉边套。为扶助受灾群众在送款的路上遇害,却不能被盖棺论定。

有的人依靠种义。田春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女人。她是村委会妇联主任,负责计划生育工作,她还是个很好的义务接生婆。许多人认为这与她负责的计划生育工作很矛盾。其实不然,因为她永远把人的生命摆在第一位。反正孩子不能扼杀,计划生育人数不能超。这就是她的原则和底线。

有的人依靠种钱。如借承包荒山之名,行私挖煤矿为实的郝利仁,发放高利贷,加大了对村民的盘剥。许多村民在他们的蒙蔽下,参与非法集资,导致非法集资风险爆发,许多村民的血汗钱甚至是一辈子的积蓄血本无归,引发了许多讨还血债的过激行动。

有的人依靠种思想。当今社会,李胜利就是一个另类,像唐吉可德一样,一个人挺着一只矛,到处戳着别人的痛处。他一辈子忠于毛主席,每天坚持业务扫大街做好事。穿上军装,戴上毛主席像章,进行治理整顿,运用毛主席语录,针砭时弊。他治理整顿从来不依靠任何组织和其他人,他认为,世界上的事情,只要是正义的就可以做,只要是为人民服务的,都应该义无反顾。失去了李胜利,这个世界仿佛少了一角风景。

四、金融扶贫是当前的热点问题,也是能唱大的戏,然而如何唱好这出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许多人说;贫困就是缺钱,最好、最实惠的方法就是给钱给物,银行扶贫,更是专业对口,多放贷款就会大功告成。一些地方干部也觉得靠着银行这棵大树好乘凉。作品以金融扶贫为主线,通过一个乡村、一群村民在灵与肉的交织中,深刻揭示了社会转型时期的美丽与丑陋、失落与救赎、激情与坚守。在精准扶贫的现实语境下,弘扬了以民为本的主旋律。深刻反映了人类与土地的生存关系,欲望与人性的博弈,人生与信仰的纠结。

确定扶贫项目。有人建议每家给几个贷款,让他们自己搞项目,也算是扶贫成绩,既方便又省事。有人认为其实如今的扶贫也应跟上当前的形势,当地煤炭资源丰富,可以引导村民们积极投资入股煤矿,提高投资回报率赚钱容易,也来得快。有的干部认为现在国家提倡搞城镇化发展,就统一资金安排,统一规划设计,把村里的农民全部住进新农村,再把腾出来的土地盖厂房,大力发展城镇小微企业。也有的干部认为不能赶时髦投机取巧,输血不如造血,扶贫就要扶根,从根本上长远上支持农民脱贫致富。

帮助村民解决扶贫路上的各种问题。金融系统干部帮助村民解决了思想观念问题,进行了流转土地,种植绿色大棚,形成规模优势;通过拍卖赢得水利资源,通过组织集团化经营,形成市场优势。菜农的资金、土地和用水用电及市场问题都得了解决。大农业发展改变了土地的种植格局,形成了“传统杂粮农业”和“特色蔬菜产业”“二龙戏珠”的格局。

让群众真正成为脱贫致富的主角。以金融扶贫挂职干部金炜民为主线贯穿始终,但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男女主角,而是描绘了这片土地上的众生相,是为大地上的小人物立传。这些小人物的人生充满辛酸、悲苦、艰难与血泪,却又是一群生动而有趣、有血有肉的人。并通过不同人物之口表达了“性命攸关生生不息”的主题,这是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土地的礼赞。指明了扶贫的关键是扶人,当地人觉醒了,扶贫就真的看到希望了。

【作者简介】


 阎雪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金融文联副主席。2013年,被国家文化部、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授予"全国优秀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已在中央、省部级报刊发表作品300多万字,其中出版长篇小说《原上草》、《今年村里唱大戏》、《桃花红杏花白》、《面对面还想你》4部,中、短篇小说50多篇,长篇报告文学30多篇,戏曲剧本5部等。主编《中国金融文学》杂志、《中国金融作家作品选》;先后撰写各种调查研究、报告文学作品200多万字,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得大奖,在全国引起反响。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文艺报》、《作家文摘》、《中国作家网》、《金融时报》、《中国金融》、《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多种媒体对其进行了评论和报道。称其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厚的大地情结和鲜明的金融特色。

[责任编辑:鲁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