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金融作家抗战文学创作谈
2017-07-12 | 作者:鲁洋  | 来源:丝路金融文学网

我为什么要写《不朽的面孔》

——长篇抗战题材小说《不朽的面孔》创作谈

高歌

我为什么要写《不朽的面孔》?

——因为拯救,因为需要我们铭记的我们先辈们的珍贵东西在濒临灭绝,而我们可以通过文学为那些濒临灭绝的珍贵东西找一条出路。

这珍贵的东西指什么?国军抗日的史实,历史的史,真实的实。我们已经看到,一些史学界早已在挖掘这些史实,影视媒体在传播这些史实。

前些日子,我与大型纪实片《抗战丰碑之十七路军的八年抗战》摄制组邂逅,十七路军就是奔赴中条山抗日的住陕国军,《不朽的面孔》很大一部分也在写这支军队,有共同的话题,话就拉起来了。摄制组把他们拍的宣传片发给了我,宣传片的第一个画面就是被风卷起的尘沙,旁白是“这是一段被淹没了七十年的抗战历史,这是一支视死如归的中国军队,这是一曲叩响历史的抗战军歌。”,豪迈、悲壮、气势如宏,可是被淹没了七十年,我们现在能找到什么呢?片子里有几位老兵在说话,算一算,能活到现在并且能开口说话的在当时有多大?十多岁的兵娃子而已,能讲出多少东西?前两年,我在写《不朽的面孔》的时候,从头到尾仔细看过了由一大串子集团联合拍的《国军抗战全纪实》系列片,共100集,包罗了国军在抗战中主要的战役和将领生平,也是有几个老兵的回忆,也是反来复去就那么几句当官的说打枪我就打枪的儿童般的叙述,都是一个模式 一个套路。我告诉摄制组我父亲曾是黄埔七分校毕业的军官生,抗日期间就在西安,我的意思是你们应该找一个有丰富抗战阅历的。摄制组问我你父亲是不是十七路军的?我如实回答,不知道。当时在陕西还有其它路军上中条山吗?我反过来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摄制组没有回答,看来他们也不敢肯定有没有,我建议去查我父亲的档案,但摄制组不感兴趣,档案里记录的未必都是真东西,过去的档案需要今天拿出东西来佐证。我拿去了父亲留下的一只水壶,水壶底部刻着US VOLLRATM 1943,在网上可以搜到,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军用过的水壶,VOLLRATM是一个为美军捐献财物的阔太太的名字。1943年我父亲在西安航空站,西安航空站的使命是打击轰炸西安的日机,上天战斗的主要是美国飞行员,我父亲是高射机枪组的,专对那些低空扫射的日机。摄制组看到这只壶和听了我讲的讲述后说了两点:第一,一只孤立的壶不能说明什么,你讲的都是些碎片,不连贯,也没有证据证明你说的,我们这是纪实,需要三方位证实的;第二,你讲的这些有些传奇,很有故事,可以写小说拍电视剧。我是把这些写到了小说里,但我对纪实和创作还是分得清的,觉得委屈,但我又批驳不了人家什么,我又向摄制组介绍了我外爷,提供了我外爷与杨虎城、赵寿山、彭德怀等一些显赫人物的照片,摄制组如获至宝.因为什么哪?我外爷的历史资料比较齐全,处处是口碑。我向他们表明态度,我并不是想怎么把我父亲推进银屏,没有实际意义,我只是想帮助你们做,为十七路军立丰碑这件事,因为你们做的这件事情对于未来,它就是一块丰碑。

我想通过这件事说明两个问题:

第一,七十年过去了,那些珍贵的历史碎片没有了佐证,如果不用文学和艺术将其穿起来,形成完整的历史故事和艺术形象,那么这些碎片会重新被淹埋,比如我父亲的历史经历。纪实不能做,挖掘那些历史的学者也不会做,但我们文学可以做,我们可以用文学构造一个适合于历史大背景的天空,让这些珍贵的历史碎片如星星一样在其中闪烁。

第二,一个挖掘这些历史的摄制组都说我讲的那些父亲的经历像传奇,想想能相信我说的是事实的人有多少?是啊,我的父亲学上的好好的,却要加入29军学兵团去送死,去拿着棍子与日本鬼子拼刺刀,在今天的人眼里这是匪夷所思的事情,有几人会相信那时候我们的民族确实是地不分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都守土抗战、都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他们只会把先辈们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抗战当成网络游戏。我父亲的经历是很多很多人经历过的,比如陈齐堃的六叔,那为什么今天就变成了传奇?变成了虚拟?原因就是我们今天的人缺失了民族精神,只有自己没有,才会不相信存在,只有自己没有信仰,才会认为信仰不存在,如果自己具有,怎么会怀疑存在呢?是不是这个逻辑?这种现状,是不是我们这个曾经是第一个大规模站起来反法西斯战争的民族的一种悲哀?看看今天的媒体导向,拿个话筒满大街追问,你幸福吗?倡导追求个人幸福,推崇个人幸福,把人们引向自私、个人欲望膨胀的泥潭。我今天喝了肉汤,明天就要吃肉,否则,不幸福,我烦,我本是个懒蛤蟆,但我想吃天鹅肉,没吃上,不幸福,我很痛苦,不活了,割腕、跳楼,这样的人怎么能理解英雄的牺牲精神呢?近几年,出现了一种邪恶,用捣毁英雄以爆人眼球,什么邱少云不可能一动不动,人的生理达不到,一动不动是作者一种相对的描写写法,坐地还日行八万里呢?一个活人被像木材一样燃烧,没有跳起来跑掉,就是英雄,挑什么字眼呢?还有,张灵甫不是抗日将领是汉奸?难道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把一个汉奸的儿子叫到北京发抗日纪念章?发证书?所以,这次政府倡导的全民纪念抗日胜利七十年是非常必要的,是非常有重大意义和深远意义的,借纪念活动,涤荡邪恶,提振民族精神,倡导生命的意义,为那些缺失民族气节的人补点血性。

第二个问题,我只是一个文学爱好者,怎么写出了这么一部长篇小说?

第一是文学的魔力。十年前我开始写小说,一开笔就是长篇,这之前没有写过短篇中篇等等小说,我也没有想到什么文学创作,只是为了给心中突然凝聚起来的一块东西找一个出口,一写就是八年,一场抗日战争都结束了,得到的最大收获就是具有了掌控长篇小说的能力,所以,这篇小说写的如行云流水一般轻松自如,断断续续只用了两年时间。开始,我是想写短篇,可是一开笔,就好像被绑架了,被创作的激情绑架了,不由自己了,那状态如灵魂出窍,身临其境到了想象的现场,见到了想见的一切人物,充当了其中所有的人物角色,同时又主宰着所有人物的命运,想在他们身上发生什么故事就发生什么故事,想想,这是多么痛快!十年前,我到了一位朋友工作的城市,我给这位朋友发短信说,我现在走到了梦境里,梦境真好啊,可以勇敢地向前走,想见到你就能见到你!这个朋友很聪明,马上回信说,我已经梦见你来了,正准备去接你呢,站着别动,我就到。听上去多么美好!但都知道,其实梦境不是自由的,不是你想梦见什么就能梦见什么?而文学创作是自由的,任你想象,这种比梦境更美好的感觉不会只属于我一个人,而属于在文学创作道路上跋涉的所有人,文学创作之所以一将成名万骨枯却还有人沉迷于其中的魔力就在这里,在今天这个钱潮涌动的时代,文学依然神圣的真谛也在这里。

是文学的魅力给了我力量,让我勇敢地向前走,追逐创作的自由、快乐和幸福!

第二是血亲关系。我写的是我父亲、母亲、外公这些亲人,他们都去世了。我怀念他们,为他们写一本书,是我对自己也是对亲人们的一个交待。

最近有一个作家叫王,出版了一本书,叫《让记忆说话》,七十年过去了,能说出亲身经历的有几人?这几人又能说出多少有历史价值的东西?不让记忆说话就没得说话的了,所以让记忆说话是很无奈的事情。父亲的事大部分是在父亲去世后母亲讲的。童年和少年是灌输效果最好的时候,对抗战我受到的是另一种灌输,所以,当父亲平反后,想给我讲他过去怎么回事的时候我有逆反心理,不想听。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对父亲平反后那种感恩戴德的心里不认同,自己从一个不到三十岁的青年到了白发苍苍的老人,美好的年华在劳动改造中度过,还心存感激?这是一种什么思维?

时光到了今天,七十年的尘沙被风卷起来、我也从一个孩子变成了母亲、热衷于给孩子讲过去的事情的时候,愤然已经释怀,看问题的角度也变了,理解了父亲,对父亲产生了负罪感。后悔为什么那个时候不能拿出一点耐心让父亲高兴一下呢?为什么不让年老的父亲为自己曾经的热血青春自豪一把呢?所以,我是带着忏悔的心里写父亲的,我希望通过写作,能给在天之灵的父亲一点安慰,也给我这颗忏悔的心一点安慰。小说第一部分的标题就是听父亲讲那过去的事情,是以父亲讲述的方式展开故事的。这种方式给我的感觉是父亲已经复活,穿过二十五年的时光,来到我身边,我给了父亲一个给我讲过去的事情的一个机会,我也给自己了一个聆听父亲讲那过去的事情的一个机会。在电脑屏幕上,我看到的不是那如插秧一样不断增加连成一片的黑色字体,而是一条壮怀激烈的人与战争、生与死、苦难与幸福的画面,那画面如大河一样在流动,我常常热泪盈眶。

第三是写作的意义。前面我讲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写作的意义,父亲留下的那些碎片,女儿用文学把它串联起来,给它做一片天空,让它像星辰一样闪烁,这是一件上对中华民族的抗战历史、下对亲生父亲的个人历史都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是一件让人想起来做起来都感到非常美好的事情。“我在书写一个未被书写的世界,这个世界可以通过我得以表达。”这是一个台湾女作家说的,我身受同感,所以,我觉得我很伟大,文学很伟大,我的爱好从此转为追求,所以,我不觉得在夜半灯下、在节日里爬格子苦,更不觉得寂寞,我与我的父亲母亲和那么多英雄们在一起,呐喊、欢笑。这样的写作再长,我也不觉得长,三十多万字远远不能满足我对那些用自身的斑斓堆积出抗战八年的民族的英雄色彩的拥抱和抒怀。

最后我想讲一点,我觉得无论如何,抗日是全民族的事,是全民族的抗日战争,至于谁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这不是我们这些文学创作者要扯的东西,我们可以美化哪个抗日组织,但不要刻意诋毁哪个抗日组织的历史功绩,何况历史不是谁说什么就是什么,或者由谁说了算?对于那段过去了七十年的历史,我们的使命是通过文学,弘扬抗日精神、爱国情怀,拯救那些濒临灭绝的历史的珍贵碎片,写出前人没有写出过的抗战作品,用我们的作品与那些诋毁、歪曲英雄形象的邪恶做斗争。

近一段时间来,我们陕西金融文学上发了不少抗战题材的作品,大家都在积极努力地为这次纪念抗战活动做贡献,我很感动,在这里我想把我对摄制组的那句话与大家共勉:N年后,我们的作品会因为我们今天有这样的拯救而成为丰碑。

【作者简介】高歌,工行陕西省培训学校员工,陕西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不朽的面孔》系作者长篇小说处女作。


为了这些难以忘却的记忆

白来勤

我的家乡,西安市灞桥区在七十多年前出了一位杰出军事家,他带领三秦健儿东出潼关抗击倭寇,使日寇未能跨过黄河一步,保卫了三秦父老免遭日寇涂炭,他就是建国后曾任陕西省副省长、国防委员会委员孙蔚如将军,每每提及他,我们灞桥人都油然起敬、引以为豪。但是,一将功成万骨朽,多少灞上健儿为此血洒疆场、捐躯中条!这其中有我的父老乡亲、有我的族人甚至亲人,对此,我既自豪又痛惜。自豪的是他们为不当亡国奴而英勇杀敌保家卫国,痛惜的是如果没有这场战争,他们一定能与家人亲人一起耕读传家、共享天伦而不至于家破人亡!

我有一个同门伯父白长战,小名长娃子,不是主动参加抗战的,是被拉壮丁参加抗战的,为此我的伯母受不住寂寞卷铺盖走人了,不知所终。我的伯祖母为了儿子平安归来吃斋念佛数十载,日日祷告、夜夜上香,临终也没得到儿子的任何音讯,1967年她86岁时含恨离开人世。由于我父亲在伯父被拉壮丁后就过继给伯祖母顶门楼,一直照顾老人家的生活,所以老人家临终告诉我父亲一定要打听到他儿子、我伯父的下落,给她烧纸报知。后来到了大约1975年,西安市郊区民政局派人到我们村来了,打听我失去联系多年的伯父的家人的情况,村里的老人说我的伯祖母早已过世、没有任何后人,此事再无下文。听说,我伯父后来参加了解放军、抗美援朝在朝鲜牺牲了。前些年我还保留着伯父生前用过的小木匣,可惜我家遭强拆很多东西都不知所终。

我同族还有一位抗战英雄白熙珍(又名冲汉,号三弟),1919年12月30日生于北京,1938年毕业于国民党在杭州的中央航空学校第十一期,在空军中任上尉分队长,1944年5月20日,出击在河南洛阳日军地面目标,完成任务后,在掩护战友返航时,被日军高炮击中殉国,葬于南京国际抗日航空烈士公墓。他是名门之后、陕西同盟会第一任会长白毓庚的侄子、民国议员、北洋总统府办公室主任白常洁的三儿子,论辈份我把他叫哥。这位抗战航空英雄身份的特殊性还在于他的母亲是位日本人,是他父亲白常洁留学日本时恋爱结合的。你想,当他驾起战鹰翱翔蓝天,要对付的是自己的舅家人那那一刻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历来视舅家为上司衙门,对舅家人礼让有加,而他却要对舅家人视若寇仇必欲杀之而后快,没有超人的定力决然不能为之。可就这样的抗战英雄,他的继子、也是他的亲侄子白肇中多次到有关部门上访,连仅仅给一纸烈士证书的要求都不能满足。白肇中,我的这位大侄子今年都80岁了,西安交大二附院的退休药剂师对我谈及此事时捶胸顿足。

死者长已矣,生者更煎熬。由于所站的序列不同,许多属于国军的抗战官兵建国后得不到公正待遇甚至受到种种非难。这里,我不由得想起网上流传的一个段子,说是主人一天回家,看到看家的狗满口是血的给自己摇尾巴,心想让看孩子呢,肯定是他把孩子给祸害了,举起棍子一阵猛打,家狗口不能言、负痛嗷嗷直叫,后来主人发现安然无恙的孩子酣睡在床底下,屋后一只恶狼浑身是伤,倒地死亡,这才想起家狗是无辜的、有功的。而家狗仍是对主人忠心耿耿毫无怨愤。这就是咬狼的狗!他和我们的许多抗战老兵的遭遇何其相似!

我的家乡灞渭三角洲上,过去是河汊纵横,芦苇丛生,野狼甚多,常常伤害人畜性命,所以看家狗的存在非常普遍。要说那个村人窝囊,就说“你村就没有咬狼的狗”,说那个村人厉害,就说“那村里尽是咬狼的狗”。因为狗不嫌家贫,狗忠于主人。于是,咬狼的狗,成了村人们对抵御外辱的英雄的褒扬之词。所以,小时候我常听老人们说,“咱村有的是咬狼的狗”。

我走访抗战老兵,采写抗战作品,弘扬抗战精神,就是为了这些难以忘却的记忆,为了告慰健在的、长眠的抗战英雄!向那一只只咬狼的狗致敬!从抗战精神中汲取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正能量!也使自己的灵魂一次次的得到洗礼。

因而在这次抗战题材创作活动中,我采写了大量的作品,先后被相关报刊网站采用15篇次。其中报告文学《陕西冷娃下河东》相继被《三秦网》《中红网》《21世纪经济金融》《秦风》等网站、杂志刊发,还被《西北信息报》副刊从7月20日期连载;抗战题材报告文学《王果亭:他让大地抖三抖》在《陕西金融文学的博客》刊发后,被《西北信息报》分三次连载(6月16日、6月23日、6月30日),还被《中红网》选发;前几天,几家中央级大刊还与我联系刊载这些文章的事宜。另外我根据抗战英雄们事迹创作的中篇小说《“雷神爷”传奇》还被中国金融文学山东创作基地的《金融文艺网》刊发。

说实话,如今,我们这些基层作者,写作不赚钱,甚至还赔钱,还有来自方方面面的阻力,但我们乐在其中。习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好作品应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说出了多少人的心声,值得我们深思。

对文坛而言,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草根。今天,我重温习总书记的讲话,深深感到习总书记的讲话精辟论述了文艺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于我们陕西乃至全国金融的文艺事业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我对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担当有了更深刻的体会,简要谈谈自己的三点感想:

首先,要做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工作者。作为文艺工作者,就应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其次,要做无愧于人民的文艺工作者。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二为”方向始终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这也对我们文艺工作者创作之路指明了方向,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要想创作出好作品,一定是离不开生活,离不开人民的。

第三,要做无愧于自己的文艺工作者。习总书记指出,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那么我们文艺工作者更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能单纯为了经济效益,违背了自己的良心。文艺作品不能沾满铜臭气,那我们文艺工作者更不能做金钱的傀儡。浮躁、低俗是创作不出来精品佳作的。作为文学工作者一份子,我们要践行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坚持讴歌人民之美、民族之美、精神之美的创作基点。写作就是写作,不是张扬自我,不是为了利益,也不是为了其他。后一在今个时期里,我要结合本职工作,再加把劲继续创作好抗战文学以及亲情散文、乡情散文,让自己的作品,踏上高原、攀登高峰,以无愧于一位金融文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创作是文艺工作者的中心任务,作品是文艺工作者的立身之本,是种子就要发芽,是花朵就要绽放,在金融文艺春天到来的季节里,我认识到,我,我们,这些文学的信徒,应该像习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把握机遇,静下心来、精益求精地搞创作,争取写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争取用经典的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作者简介】白来勤,供职于秦农银行西安灞桥支行,陕西金融作家协会理事。


一个文字爱好者的快乐写作

吴文茹

  最近,大家交流时说,爱好文学几十年了,现在想想,到底是为什么呢?为名?为利?好像都没有。我的答案是,既不为名,也不为利,为了快乐。因为这个爱好,我快乐地走过了几十年的人生历程。

  我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写作者,从文学青年即将迈入文学老年。这里,我之所以把文学爱好者称为文字爱好者,是想突出文学创作的生活属性,以及文学在生活中的服务功能。

  首先,灵感来源于对文字的爱好。

  譬如,中国金融作协发起开展纪念抗战胜利70年专题文学创作活动的倡议,我积极响应,想起自己学医的经历,写了《致一位抗战时期的白衣天使》,把自己化身为那个战火纷飞年代的一个白衣天使;陕西金融作协的作家们在白鹿原上、灞桥下,四处寻访抗战英雄,我写了《寻找抗战老兵》,让自己也加入了寻找的行列;我采访了原商洛行署副专员、地委副书记胡怡德老先生,和他一起追忆峥嵘岁月。我写的《烽火忆当年》抗战老兵采访纪实刊登在了《陕西工人报》上。

  写了这三个之后,我还是觉得意犹未尽,想有些义愤填膺、慷慨激昂、豪情壮志的感觉,于是又写了一个格律诗:

  卢沟桥畔起烽烟,倭寇疯狂罪盖天。八载春秋消国耻,九州草木著长鞭。将军跃马驱顽敌,士卒争锋奏凯旋。千古丰功芳万代,国强民富梦重圆。

  仅仅这一项专题活动,我写了四篇三种题材的文字作品。有朋友问了,文茹,你怎么什么都写啊?我笑了,我说,灵感来源于我对文字的爱好。文字形式为内容服务,以什么样的形式表达最为酣畅淋漓,就怎么表达。想朦胧含蓄写诗歌,想细腻婉转写散文,想理性哲学写杂文,想贴近生活写纪实、写小说,等等。

  其次,文字是为美好生活服务的。

  挣钱为什么?为了花啊。钱是干什么的?钱是为人服务的。不少人只想着挣钱,挣了钱又舍不得花,成了守财奴。文字爱好者在生活中也不要太“惜字如金”。“惜字如金”,也是一种“守才奴”。这里的“才”是才华的才。

  有些人不屑于表达生活中琐碎但美好的东西,不屑于用大众语言表达内心的情感,人为造成了文学与生活的隔阂。那么,我们喜欢并且比较擅长文字表达,就要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

  生活需要写什么,就写什么。文字为生活服务,为身边的人服务。从婚礼上的感言、贺词,到追悼会上的挽联、悼词。看见那微笑中的泪花,和含泪的欣慰,我的心会为之融化。

  工作需要写什么,就写什么。通讯报道、报告文学、调研报告、业务论文、工作简报、合同文书。碰上什么写什么。看到那些枯燥的文字变得有用,我的爱好找到了一种存在的价值。

  情感需要写什么,就写什么。诗歌,散文,杂文,凡人小记,名人传记,收藏鉴赏,书画评论,甚至足球评论。看着那一朵朵情感的花朵,优雅地绽放,我的文字会为之动容。

  现在,我们有了金融作协。成立并加入金融作协是我们的光荣,能把爱好和工作相结合是我们的幸福。同时,也赋予了我们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协会需要写什么,就写什么。金融作协,应该写写金融;丝路文学,应该写写西部。这些都是我今后需要加强和努力的方向。虽然以前写过许多年的金融题材,但如今是重新出发,再次绽放。

  最后,文学对于生活的美化作用。

  我工作31年了,爱好写作40多年了,一直在写,从未停笔。可以说,一天不写浑身难受,几天不写肯定生病。写作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甚至改变了我的命运,但更重要的是美化了我的生活。而写一些应时之作,应需之作,应景之作,不是跟风,不是媚俗,而是生活和情感的需要,是文学对于生活的美化作用的需要。

  文字在生活中的服务功能,有时是文学的下里巴人的一面。文学更多的时候是阳春白雪的一面。它的学术性,是严肃的,有标准的。但这些都不是我们把文学束之高阁的理由。

  文,只有化了,才称之为文化。文学和文化一样。我们有这样的爱好或者特长,就要运用好这份天赋,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使得我们对生活的表达更为充分,使得我们的生活更有文化的品味。而当我们把写作运用到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原来生活这么美,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美的东西让我们动情,文学使生活的美好得以升华。

  陕西作协主席贾平凹先生在谈写作时有这样几句话:“希望作家们走出书斋和精神后花园,行动起来,进入生活,焕发出一种与社会生活相合拍的丰富与激情。”在此,和大家共勉,并祝愿各位作家、诗人、艺术家朋友们写作快乐!祝福大家的生活因为写作而更加丰富多彩。

【作者简介】吴文茹,供职于建行陕西省分行,陕西金融作家协会副主席。


   [责任编辑:鲁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