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陕军中的奇葩:“丝路金融文学”
2017-06-25 | 作者:赵晓舟  | 来源:丝路金融文学网

   

   文学“陕军”是中国文学界的一支劲旅,是20世纪90年代的一种文学现象,这一现象曾经震动文坛,成为陕西乃至中国文学史上都值得记录的辉煌。其艺术成就和精神财富激励、示范带动了陕西文化界及三秦莘莘学子,使一代又一代文学艺术新人茁壮成长。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柳青、杜鹏程、王汶石、李若冰这批来自延安文艺圈,担当文学使命、胸怀民族忧患的作家使陕西的文学薪火传递,由此,后来者得以仰承这一鲜活的文学热脉,从而缔造了文学陕军创作的高潮。20年前,陕西集中推出陈忠实《白鹿原》、贾平凹《废都》、高建群《最后一个匈奴》等长篇厚重之作,把长篇小说艺术标尺提升到新的高度。这段辉煌,造就了“文学陕军”这一空前文学盛况,形成了广泛多元的文学形态。

  2015年那个春夏之交,是陕西金融文学的春天、丝路金融文学的花季,一群志存高远的金融文学爱好者,在“金融助力一带一路,文学讴歌金融事业”的理念感召下,组成金融文学陕军。陕西金融作协成立伊始,首任作协主席杨军先生就亮出了“丝路金融文学”的大旗,为此还在陕西省版权局进行了版权登记。两年来,金融文学陕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金融为主体的创作导向”,围绕发展大局、反映金融心声,小说创作成果丰硕、诗歌创作亮点纷呈、散文创作异军突起、影视文学引人注目,取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可,确立了自身的时代地位,显示出强大的品牌效应。涌现出杨军、白来勤、杜崇斌、黄天顺、姜启德、吴文茹、李伦、程峰、陈益鹏、高歌等一批代表作家。协会杨军、白来勤、杜崇斌等还入选陕西省文学创作“百优计划”和陕西省文学艺术创作人才“百人计划”。陕西金融作协取得的成绩受到了中国金融作协、陕西省作协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2017年荣获本省优秀行业作协,受到陕西省作家协会的表彰。

  陕西金融文学从孕育成长,到挤身于“文学陕军”乃至中国金融文学之林,既是“文学依然神圣”理念的再现,也是金融文化的硕果,已引起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陕西省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柏峰认为,陕西“金融作协提出‘路金融文学’理念并进行版权登记,对这种可喜和可贵的探索,应给予充分的肯定,此举标志着文学陕军正以一种新的姿态介入文坛现场。”著名编剧、作家杨争光,陕西省作协副主席梁向阳、王海,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黎荔等普遍认为,金融文学陕军异军突起,为陕西文学注入了新的力量、增添了新的活力。西安晚报记者曾世湘说:“丝路金融文学”为文学陕军探新路。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金融作协主席阎雪君赞誉丝路金融文学是“文学陕军引擎,金融文化尖兵。”金融文学陕军从“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幕后逐步奔向“万人瞩目任端详”的前台惊艳亮相,标志着陕西金融作家社会知名度、美誉度和认可度的大幅提升。

  一、“丝路金融文学”基本涵义

  金融文学源远流长,两千多年前《国语·周记》中,就记载有远古天灾降临,先王为拯救百姓,造出货币以解决百姓临时交换的困难,这个圣王造币的故事,是世界上最早的货币传奇。近代著名文学家茅盾先生的小说名篇《子夜》,就是围绕三个买办商人的上海金融活动展开,可以视为金融长篇小说的肇始,中国金融文学的开山巨著。1991年湖北农行创办《金潮》杂志,标志着金融文学成为一个单独列出的门类,开始受到文坛内外的关注。然而,正式提出在文学中列出金融门类,是2004年1月,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陈一夫的两部长篇小说《金融街》和《资本魔方》开始的。而后,2006年10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陈一夫的长篇小说《钱网》,又以“金融犯罪”小说的提法再次在文学中加入了金融的内容。2008年3月,春风文艺出版社再版陈一夫的四部长篇小说时,首次使用了“金融小说”的提法。自此,金融小说便有了正式的提法和含义。因为作为文学主要门类的小说有了金融小说的提法,作为大类的文学也就自然而然地有了金融文学的提法。《金融作家》杂志于2012年起正式更名为《金融文学》。湖南省金融作协名誉主席谭锦旭撰写的“金融文学三论”和中国金融作协常务副主席龚文宣撰写的“关于金融文学的几个认识问题”一文等,对中国金融文学都有较为详尽的描述。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金融文学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提出的概念,基本含义是以金融行业的人物为原形,以金融行业的故事、情感为素材创作的文学作品。金融文学说到底是以“金融人写和写金融人”为主要特征的金融文学理念。

  怎么理解丝路金融?丝路金融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起步,在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核心的对外开放战略之下,中国对于全球治理的积极参与,聚焦于跨境的基础设施投资倡导成立的一些新金融开发机构,为国家和地区间的互联互通提供资金支持,进而促进相关国家的经济增长,以此成为世界经济未来增长新引擎而从事的金融服务。

  无论是金融文学或是丝路金融,金融在其中充当着关键角色。“一带一路”是丝路金融助力的重点,丝路金融是金融文学讴歌的主体。所以,丝路金融文学,是基于中国与世界其它地区之间贯穿古今的海上和陆上通商以及文化交流区域金融行业的文学创作,而沿这些丝路所传播和衍生的金融文学作品则被称之为“丝路金融文学”作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开发性金融机构,加强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这是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的新举措。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文学是金融的软实力,作为古丝绸之路起点的陕西,积极研究、探索和推动丝路金融文学支持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丝路金融文学”项目构想

  2015年金秋时节,陕西金融作协主席杨军与笔者探讨作协未来发展问题,期间双方产生了很多共鸣,一致认为陕西是西部开发开放的前沿,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陕西金融文学应该依托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搭台唱戏做文章,决定由我拟定一个“丝路金融文学系列项目计划书”并担任该项目策划与执行总监。杨军先生还亲自为该项目定位,将“金融助力一带一路,文学讴歌金融事业”作为“丝路金融文学”的宗旨。在杨军先生主导下,我于当年十月底完成了该项目策划设计,并制作了宣讲幻灯片。项目的基本构架是,陕西金融作协将以“丝路金融文学”命名开展工作,积极构建“三大核心主体、三大实力品牌、三大传播平台”,采取“十项实施举措”开展工作。

  “三大核心主体”是:创建《丝路金融文学》杂志、中国丝路金融文学网、丝路金融影视创作基地。“三大实力品牌”是:举办“丝路金融文学论坛”、全国大学生丝路金融文学大赛、丝路金融文化国际高端论坛。“三大传播平台”是:设立微信、微博、公众号。“十项实施举措”是:《丝路金融文学》期刊、丝路金融文学高峰论坛、丝路金融文学微信、丝路金融文学博客、丝路金融文学微信公众号、丝路金融文学全国大学生征文大赛、丝路金融文学网站、丝路金融文学之旅、丝路金融文学影视、丝路金融文学起点吟。“丝路金融文学系列项目计划书”草拟完稿后,我曾先后以不同形式分别听取了多方意见并在2015年陕西金融作协年会上进行了宣讲、听证、研讨。此后,在进一步修改完善的基础上,向中国企业文化管理专业委员会提出了加入全国企业文化合作组织的申请,并于当年11月获得批准。与此同时,由作协秘书长陈益鹏于2015年11月16日在陕西省版权局对“丝路金融文学”名称进行了版权登记注册。“丝路金融文学”作为陕西金融作家协会文学期刊、文学网站、微信公众号及开展文学活动的通用名称,享有对此注册名称的所有权,受文化知识产权保护。至此,“丝路金融文学系列项目”进入了有计划、按步骤、有条不紊的实施阶段。

  “丝路金融文学系列项目”实施以来,引发了金融文学同行和社会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反响,中国金融文联、金融作协、兄弟省份金融作协、陕西行业文学团体组织、以及各类文学和新闻单位纷纷以不同形式表示祝贺。通过近两年多的试运行,我们在组织机构设置、作家队伍发展、宣传载体建设、开展系列活动等方面有重大突破,尤其是作家杜崇斌《大儒张载》和杨军《大汉钱潮》发布会的成功举办,作协成立一周年、两周年纪念会的隆重召开,文化下基层及金融文学走近企业活动的持续推进,金融系统文学创作骨干培训班的隆重举办,使陕西金融作协主导的“丝路金融文学”知名度、美誉度显著提升,同时也得到了金融行业各级领导的认同和支持。实践表明,丝绸之路实际上是一条钱币之路,助力“一带一路”的确离不开金融业的鼎力支持,离不开丝路金融文学的大力宣传。以文学来弘扬时代主旋律,发挥金融作家的行业优势,是金融作家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我们有理由相信,丝路金融文学未来将在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讴歌金融助力“一带一路”的创作与实践中发挥更大作用。

  三、“丝路金融文学”主要成果

  丝路金融文学的诞生,标志着金融助力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已经由金融硬支持转入金融与文化支持并重的新高度,同时,也标志着金融文化建设步入一个新领域。金融不仅靠行政、法律的手段加速自己的运行,还将借助文学的羽翼,去加速自己的腾飞。“一带一路”不仅需要金融的支持,也离不开文化的滋养。

  按照“金融助力一带一路,文学讴歌金融事业”的宗旨,陕西金融作协成立以来,立足金融、辐射丝绸之路,从实际出发提出了“三年迈出三大步,打造陕西金融作家实力品牌”的奋斗目标。即第一年树立协会形象,重点以文学活动为主;第二年繁荣文学创作,重点支持会员多出作品;第三年推出精品力作,重点是宣传推广会员精品佳作,目前已初见成效。

  (一)确立了“丝路金融文学”品牌定位。陕西金融作协立足陕西文化大省和丝绸之路起点这一优势,经过充分论证,鲜明地提出了创立“丝路金融文学”品牌,以“金融助力一带一路,文学讴歌金融事业”为宗旨,确立“三大核心主体、三大实力品牌、三大传播平台”等“三个三”举措,以文学形式宣传金融事业,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丝路金融文学”名誉权在版权局正式登记注册两年多来,已经成为陕西金融作家协会的实力品牌,受到了省内乃至全国文学界的认可与赞誉。

  (二) 增强了服务金融事业发展能力。遵循金融文学艺术“为金融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方针,按照中国金融文联统一部署,陕西金融作协积极推荐会员申报“中国金融文学奖”;组织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大堂故事”作品征集活动;为昆仑银行西安分行成立五周年提供文学支持;举办“陕西工行杯”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作品征集活动;为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基层员工开展系列文学讲座;配合陕西银行业协会宣传“中国银行业文明服务千佳示范网点”先进事迹;帮助基层金融工会建设职工书屋。各金融机构作协会员也通过报告文学、通讯等文学形式,积极宣传本单位的好人好事。

  (三)推动了金融文学创作步入繁荣。作为金融作家协会,文学创作是衡量协会成绩的重要标志。两年多来,陕西金融文学创作硕果累累,会员创作、出版的各类文学作品呈井喷态势。

  一是小说创作成果丰硕。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杨军长篇小说《大汉钱潮》正式出版发行;杜崇斌长篇小说《大儒张载》出版面世;高歌小说《消失的身份》,荣获中国作协网络文学重点扶持项目,姜启德的《山魂》在美国出版发行,黄天顺的《三秦儒商》出版发行。另外,司南的《民国银号》、姜启德的《梅兰迎菊》、杨军的《埙娃传奇之神奇魔怪》年内都进行了再版。宋超的小小说获得十余项全国大奖,四篇入选《中国闪小说2015年度佳作》。

  二是诗歌创作亮点纷呈。吴文茹的诗集《太白》等三部作品、田步云的诗集《我必须为一条河流歌唱》、吴嘉的诗集《梦入长安》、贾楚风的诗集《一个人的天堂》先后出版;吴文茹、白来勤的诗作荣获《中华文学》年度优秀诗人奖;程峰在第二届中国诗人大会诗歌评奖活动中三首诗荣获铜奖;程峰、白来勤在“2016西安首届民间诗词大赛”中,囊括大赛第一、二名;张西西、白来勤荣获“中国·太湖风诗歌奖”,白来勤诗集《圣像与阳光》出版发行。据不完全统计,两年多来,会员写诗2000余首,在各类报刊发表百余首。

  三是散文创作异军突起。黄天顺《三十六记》散文集出版,受到媒体的普遍关注;赵晓舟《银海拾趣》(三卷本)出版发行,成为协会金融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白来勤的散文、杂文多次荣获中国散文学会、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和陕西杂文学会的奖项;杨军、陈益鹏的散文分别获得省散文征文特等奖和一等奖。一批有潜力的作家如张西西、王雪峰、肖照越、王周伟等人的散文也各具特色,频繁亮相报端刊尾。与此同时,涌现出了王萌、马俊玲、贺晓梅、贾晓东、徐迪、赵子懿等一批有实力的会员。

  四是影视文学引人注目。协会成立近两年来,成功参与拍摄了《危情倒计时》、《咱们的娘家人》、《钱之囧》3部金融题材电影,其中《咱们的娘家人》连获“十二五全国企业文化优秀传媒作品”、“第三届中国最美企业之声”等多项大奖;另外电影剧本《丝路金融人》、30集电视剧本《银行佳丽》先后在中国电视剧年会、武汉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和丝路国际电影节上作为重点剧目推介。

  四、“丝路金融文学”深耕远行

  三秦大地,文脉昌盛;圣贤先哲,人才辈出。诞生于这块土地上的“丝路金融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金融助力一带一路,文学讴歌金融事业”的创作导向,团结和带领广大作家会员,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新常态,努力开拓文学创作新局面,目前已经有一批影响深远的精品力作问世,这些来自金融作家、诗人心灵与笔触的激扬文字,无疑为当地金融文化和地域文化注入了无可替代的涵蕴,也为中国金融文学创作成果增添了一份厚礼。完全可以说,“丝路金融文学”是一支大容量、大潜力、大手笔、大作为的创作群体,虽然目前还不足以全方位突显他的姿容风采,但我们坚信,有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有全体会员的敏捷才思和勤奋创作,还有波澜壮阔、多姿多彩的火热生活为创作提供的用之不竭的素材源泉,未来不久,一批反映金融人生活、展示当代金融职工风貌、彰显金融文化并为金融人喜闻乐见的不同体裁(题材)的精品力作的涌现,将指日可待、目标可期。

  目前,“丝路金融文学”起步良好,但金融文学创作永远在路上。著名文化学者、中国西部文艺研究会会长肖云儒希望“丝路金融文学深耕远行。”为此,笔者认为:

  一是要解决好“三个融入”问题。“丝路金融文学”创作必须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融入金融改革与发展、融入金融基层一线,这是“源于金融而属于中国、基于历史而引领未来”的逻辑。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血脉通,发展才有力。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载道,文学才富有生命。从屈原的“众人皆醉我独醒”,到孔夫子的“大道天下”;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到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一切绵延至今的优秀文化传统,具有中国文人浓郁的政治情怀和精神担当。金融作家作为中国文学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中国梦的建构和“一带一路”建设中承担着严肃而特殊的使命,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土壤,围绕“一带一路”和金融事业进行文学创作,以此讲述中国好故事,抒写金融新精神。唯有这样,才能不负金融作家的盛名和使命,也才具有持久生命力。

  二是要解决好作文先做人问题。当前金融文学创作中有两种现象亟待加以纠正:一是有故事,没金融。目前一些金融作家的文学作品仅限于自费出书、圈内流传,既得不到业界认可,也难于走向社会;有些作品属于孤赏自芳、自得其乐,很少有人问津;还有些金融作家诗美人丑、文高人鄙,诗格与人格、文品与人品相差甚远。因此,讴歌金融事业,首先要做一个有品位、有道德的金融人。二是有金融,没故事。金融人讴歌金融,往往有金融但没故事,或者故事太金融特色,缺乏通约性表达,难以引起社会共鸣。要改变这两种状况,讲好金融故事,就必须将金融、故事连贯为金融故事,通过金融故事讲中国故事,塑造“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中国金融观。

  三是要解决好领导与支持问题。金融文学是传播金融文化的重要载体,切实加强党对金融文学的领导和支持,是文学主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要把握住两条:一是紧紧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二是要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抓住这两条,才能营造有利于文艺工作的良好环境。金融文学创作无论是出思想、出作品、出人才,还是加强文学阵地建设,都离不开党组织对文学工作的领导和支持这一中心环节。要做到政治上信任、生活上关怀、创作上支持,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和力量,从而激发作家的创作热情,激励作家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放歌当今,添彩未来。

 

 作者简介:赵晓舟,笔名校友,系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陕西金融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秦岭发展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创意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企业文化专业管理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品牌文化管理委员会专家委员。正式出版个人文集《银海拾趣》三卷,约90万字。曾编辑出版内部书籍有《股份制改革学习指南》、《企业文化建设纲要》等6部。在全国多种报刊发表诗歌、散文、评论及论文等500余篇,荣获各类征文奖10余项。


[责任编辑:云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