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歌:敬仰也是一种力量 ——读王蓬《横断面》
2017-05-12 | 作者:高歌  | 来源:丝路金融文学网

2015年秋,我产生了写一部有关丝路的长篇小说的想法。听说王蓬老师出版过一部《从长安到罗马》的纪实作品,便约了几个文友驱车去了汉中,找到王蓬老师家里。走进王老师书房,看到墙上挂满了作家的照片和笔墨,非常经典的有两张,一张是陕西文坛泰山北斗、一代宗匠的杜鹏程、胡采、王汶石、李若冰夏季坐在树下藤椅上交谈的照片,睿智、慈祥  ,先辈们典型的文化氛围和朴实的生活气息 ,给人以细细的、长久的回味。

另一张是在新时期文学大潮涌动之际脱颖而出的 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王蓬、邹志安等的合影, 谁说作家的面孔总是枯燥、呆板、一脸严肃? 朝气、才气呼之欲出。

当时我们感叹道,如果有一本能比较集中的让我们熟悉他们的书该多好啊!王老师说,他已经动笔了。这就是《横断面》。


一张张鲜活的面孔迎面扑来

作为一个还在文学的黑夜中摸索、跋涉的作者来说,令我特别感动的是《长者风采》和《留下的是敬仰》这两篇对胡采和王汶石充满感恩、怀念、敬仰的文章。战战兢兢将作品交出去,忐忑不安地等待回音,渴望得到阅读、渴望得到评价,这是每一个作者的经历。我为王蓬老师庆幸,那衔着橄榄枝的鸽子从遥远的文化古城飞到了秦岭山区。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两位先辈,作为陕西文坛的领导者,发现人才,办学习班,开座谈会,出青年文学专号,为年轻作者建平台搭舞台,推出他们的作品,并伸出援手,尽力帮助他们改变命运,将人才放到能发挥他们的才智的工作中去。作为老评论家、老作家,两位先辈又是导师。


王蓬老师在《留下的是敬仰》开头写到,一个人能否引起别人敬仰与尊重,很大程度上在于境界与情怀,并不在于权势与财富。前者在人心目中犹如原野上生长的参天大树,树干粗直,树叶绿阔,轻拂着蓝天上的白云,常给人精神上的鼓舞和心灵上的滋润。一本青年作者的《山祭》,胡采先辈在上海《文学报》发表了长达5000字文章,高屋建瓶、鞭辟入里,高度评价了《山祭》。王蓬老师在文章中写了阅读王汶石先辈作品的受到的启迪、对他日后创作的影响,描绘了王汶石先辈带病对青年们进行讲座、创作指导的情景,对《山祭》,王老用毛笔字写了厚厚的回信,令人感动落泪。

这些对一个农民青年作者来讲,是多大的惊喜、鞭策和鼓励?

书中写到的虽然只是王蓬老师个人阅历、目光所及,只是文坛的一角,一个横断面,但是,以一知万,我们从其它一些文章中读到路遥、贾平凹等也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从《创业史》《保卫延安》《风雪之夜》《柴达木手记》,陕西文学重镇的确立,到《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秦腔》, 新一代文学群体的崛起,到至今 陕文军威武雄壮,波澜壮阔,不是一个人,一件事,不是一角、一个横断面,而是一代人,一方沃土,一个世界。先辈们留下的不仅是卓越的作品,更可贵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胜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文精神。

我久久地注视着胡采、王汶石、李若冰……那睿智、慈祥又令人敬畏的面孔,热泪盈眶,怀念、敬仰、感恩,虽然我只见过李若冰老人家,虽然我没有王蓬老师那样的荣幸,但是,先辈们缔造、培养的这块文学热土,给了我文学梦想,深深滋养着我文学创造的心灵。

  敬仰也是一种力量,牵引着我、鞭策着我、鼓舞着我,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欢笑与悲伤,进行着一个又一个充满发现美妙的过程。

作者与王蓬老师。王蓬,著名作家,曾任陕西作家协会副主席,汉中地区作家协会主席。

【作者简介】 高歌,陕西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云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