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忠:也说“劳动”
2017-04-28 | 作者:张建忠  | 来源:丝路金融文学网

记得在小时候,母亲就教育我,长大后要做一个爱劳动的人。因此,从哪时候起,我就经常陪母亲到棉田里捉棉铃虫、到田里打药水、摘棉花、插秧,基本上农田里的活我都干过,就感觉到自己做的就是“劳动”。只有小学文化的老爸还让我背诵起“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唐诗,让我真正体会下一下农民“劳动”的辛苦。从哪个时候起,“劳动”就从我的脑海里扎下了根。

自从参加工作后,我从字典上查到了“劳动”的解释,那就是操作、活动;也指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是一个“过程”。坐在机关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工作,和农村的农民在农田里干活都是一个性质的“劳动”,都是“劳动”,这就是广义上的“劳动”,只是坐在办公室工作的人是脑力“劳动”,而我小时候在田里捉虫的那种“劳动”是“体力劳动”,只是大“劳动”中的一种。因此,可以这样说,“劳动”是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名词。说它熟悉,是因为人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劳动;说它陌生,那是因为一般人并不能真正懂得“劳动”的真谛和重要性。懂与不懂,正是先进与落后、成功与失败、高尚与庸俗的区别。要想成为先进的、成功的、高尚的人就必须懂得:“劳动”创造一切。

“劳动”最忌懒惰。一个游手好闲的学生、一个照读教参无心备课的教师、一个满足工资不思进取的工人、一个只为糊口不为丰收的农民……都站在“劳动”的消极面上。他们不明白“劳动”的真谛,享受不到“劳动”的愉悦。

“劳动”决定成功。演员银幕上闪光形象的背后,凝聚着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台前幕后的排练;歌手在晚会上一气呵成的高歌,不知要多久的练习。这就好比一匹宝,必须在汗血如注的奔跑中才能得到伯乐的青睐,成为战将的伙伴。成功需要“劳动”的积累,蜚声海内外的一代宗师季羡林先生,早年出国苦读,归国后不懈苦攻,几番研读《四库全书》,笔耕几十年,把寂寞、平淡当作劳动生活的常态,终于走上辉煌的人生顶峰,几十年朴素劳动涵养出的高尚的个人风范,为他赢得了世人的普遍称赞。惟有持之以恒的劳动,才能成功。

“劳动”不分先后。青年人前程远大,道路漫长,要明白“劳动要趁早”的道理,只有咬紧牙关,坚持奋斗,英勇战斗,才能创造非凡的业绩;中年人,是社会的脊梁,责任重大,来不得半点的松懈。老年人,也可以老当益壮,发挥余力,继续创造价值。然而有一点不可回避,那就是青年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能最大限度地创造生命的价值。

“劳动”呼唤典型。记得上初中的时候,老师又给我们上了一堂关于“五一国际劳动节”来历的一堂课,从哪时候起我对“五一国际劳动节”有了新的认识,尤其对劳动模范产生了无比的尊重和羡慕之情。特别是到县城工作后,我的身边也涌现了不少劳动模范,如江苏省劳动模范——我们射阳农商银行前任董事长卞玉叶,射阳县地税局的老局长段嘉祥;盐城市劳动模范——我们单位的安全保卫部总经理段学兵等等。同时用我的笔也撰写了不少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如姚焕平、吴金山、郁步宏、戴元军,从他们的身上,可以看到和学到“劳模精神”,那就是勇于创新、争创一流、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就是那种艰苦奋斗、艰难创业的拼搏精神;就是那种淡泊名利、默默耕耘的“老黄牛”精神和甘于奉献、乐于服务的忘我精神;就是那种紧密协作、相互关爱的团队精神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劳模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现在还有一个时尚的说法,对劳动者最高的褒奖——“工匠”。特别是“工匠精神”,对劳动者提出了更新的更高的要求,也是专心、专注,严谨和一丝不苟。

人类从蛮荒走向文明的历程证明:“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创造了智慧,“劳动”创造了一切。人类文明浩荡千年,“劳动”的光辉闪耀古今。惟有“劳动”才是和谐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让我们纵情投身到劳动者的洪流中吧!


(作者系中国金融作家协会、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妖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