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大师寄乡愁
2017-01-10 | 作者:甘蔚琳  | 来源:丝路金融文学网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是汉乐府民歌《悲歌》对流寓他乡游子椎心泣血的描述,对故乡之眷恋,是“绿叶对根的情意”,是对生命春天的珍惜,是一个人最真挚炽热的感情。

 一年多前,我告别学生生涯,由省城来到位于江汉平原腹地的潜江市,成为农发行员工队伍中的一名新人。潜江地处“古云梦泽”的一角,汉江、东荆河贯穿潜江全境,河渠纵横交错,素有“曹禺故里、江汉油城、水乡园林、龙虾之乡”的美誉。业余时间,我常在城中漫步,惊喜的发现潜江人对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充满了深情,市区内一留心就可以看到曹禺先生题写的牌匾:潜江中学、潜江图书馆、潜江宾馆……

 潜江从1989年修建“曹禺著作陈列馆”始,到2014年 “曹禺大剧院”竣工对外亮相,期间陆陆续续建成了“曹禺公园” 、“曹禺文史纪念馆”、“曹禺故居”等曹禺文化景观,并以这些景观设施为依托打造了曹禺文化旅游产业园,着力发展戏剧、影视产业。始创于2015年的“中国潜江剧本创作交易会”,已促成142部影视、戏曲剧本在此洽谈并完成签约,打造“中国戏剧之都”势头强劲。

 然而,令人难以理解的是,曹禺先生一生未能踏足于湖北潜江这一祖上十四代都生息于此的故乡,这引得我好奇心起,开始阅读查找有关资料欲探究个中原因

 据史料,曹禺先生1910年9月出生在天津,本名万家宝。曹禺笔名的来源是因本姓“万”(繁体字),繁体万字为草字头下一个禺。于是他将万字上下拆为“草禺”,又因“草”不像个姓,故取谐音字“曹”,二者组合而得曹禺。

 曹禺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成就最高的剧作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之一,与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齐名。1934年,曹禺先生的话剧处女作《雷雨》问世,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被公认为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他因此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一片水域,一声惊雷,大雨哗哗,原野漠漠……”这是在潜江这块土地上时常出现的景致。

 曹禺有一个梦里的潜江,那一次次幻化的田野、河溪、湖泊、集市、小街,以及那土屋茅舍、荷塘、竹林……成了先生潜意识中对故乡的描摹。在其成名作《雷雨》中,我们不难看到那源自故乡的村俗俚语对他作品的影响。而更多的时候,曹禺的恋乡之情溢于言表。1984年,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明月故乡晓钟,远隔千里心同。今日不知何处,犹在相思梦中。”

 1988年初夏,欣悉潜江撤县建市,曹禺题词祝贺:“添水乡异彩,建盐都新城。”先生虽未到过潜江,可对潜江了如指掌,他把梦幻中的潜江变得可触可及,这无疑是心灵之约最真实的抵达。1989年,得知潜江市决定设立曹禺著作陈列馆,久卧北京医院病榻多年,极少公开露面的曹禺十分激动,为此写下《我是潜江人》的亲笔长信,先生动情的剖白道:“多少年来我走过不少地方,没有一处使我感到这是我的故乡,是我的父母之邦……我从来没有到过潜江,但是近八十年了,我认为我是潜江人,这种贴心的情感……像是其中有血与肉的联系。大约是我从婴儿时,父母的声音笑貌,我吃的家乡带来的食物,或者家庭中那种潜江空气,使我从小到大认为自己是个地地道道的潜江人。”

 曹禺先生成就最高的主要作品《雷雨》《原野》《北京人》都创作于1949年之前,而在此后的《明朗的天》《胆剑篇》和《王昭君》则由于受到政治气候的影响,难免影响到作品的生命力。在曹禺先生的传记中,我看到一则轶事颇能发人深省。说的是上个世纪末,作家张帆曾给曹禺先生当过一年多的助手,后来也经常去他家。一次在曹先生家墙上显眼位置多了一个镜框,镜框中镶的是著名画家黄永玉写给他一封信——一封批评信。此信充满了友情、充满了爱,但言辞又很中肯、很犀利。黄永玉先生的信,在肯定曹禺的艺术成就的同时,也痛惜他在解放后没能写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经典作品,除受政治运动、左的思潮影响外,皆因被官位(长期担任中国剧协主席等职务)所累、被名利所累,远离了生活、远离了亲友,而不能自拔。可谓振聋发聩。把一封批评信挂在墙上,每日反思,也从一个侧面窥见曹禺先生内心对呼唤真情、对亲朋敞开心扉的由衷渴望。

 因与潜江的因缘,曹禺文化成为潜江最厚重的文化名片。后半生在政治风波激荡的苦闷纠结中度过的曹禺先生,想必是欲从素未谋面的故土感受宁静与温暖。1996年10月,先生在弥留之际,亦选择魂归潜江森林公园的苍松翠柏之中。仿佛是为了应应先生对故乡的殷殷期盼,潜江人也对先生充满了深情。曹禺先生的后半生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再写出令他满意的剧作,成为先生的终生遗憾。潜江因曹禺先生之名而有了发展中国版斯特拉福小镇(莎士比亚故乡)的契机。其实,潜江家乡人民又何尝不是在替曹禺先生了却未竟夙愿呢。

 曹禺先生曾意味深长地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该为人民用尽自己的才智,专长和精力,再离开人间。不然,他总会感受到遗憾,浪费了有限的生命。”在曹禺先生的故里工作、生活的这些日子里,我作为一个90后捧读相关书籍由此想到,其实,什么叫祖国,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的放大,就是自己生命系列的源头。联想到我在荷兰莱顿大学就读期间接触到的海外华侨、华人,都是“中国老乡”。他们对祖国的刻骨铭心、永无停歇的挚爱,就是家国情怀的最好诠释,就是乡情、乡思、乡愁的凝聚与升华。

 乡情是世间最美的思念。我的籍贯在鄂西北一个山区小县,虽然没有在那儿生活过,但是在父辈那里时时感受到她最灵动的感觉,会勾起人们无尽的遐想。思绪其间,会想起老家村边那颗老柳树的虬枝,或是那清新的柳笛;会想起农田里耕种,或是那磨得有薄又亮的镰刀;会想起夏夜在老槐树下与小伙伴嬉戏,或是那把为驱赶蚊虫的蒲扇……

 乡情是正月里团圆时的一壶烧酒,是清明节的一筐冥币,是端午节糖包子里的一种惦记,是中秋节照亲人返乡的一轮明月。乡情是灯下裁出的一段风景,是诗人夜扣柴扉的一篇辞赋,是冬季的一盆炉火,是夏季的一缕微风。

 几回梦里回家乡,梦见村前那条笔直平坦的马路上,父老乡亲笑容可掬,驱车载着丰收的喜悦、载着希望奔赴辉煌的前景。是什么使无数游子与那方热土不可分离?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是缕缕欲说还休的乡情。是乡情点亮了已经蒙尘的双眼,让思念看清黎明的每一颗星星。睁开眼,一切朦胧又清晰,一不小心,情感的丝线上又打了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死结,再也解不开。因恋着家乡,才恋着这个世界。没有理由遗忘家乡,更无法抹去心中那魂牵梦绕的乡愁与乡情。

 那一刻,我觉着氤氲烂漫的乡愁直逼我心……

{责任编辑:初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