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扭曲了“文化”——向“泛文化”现象叫停
2016-09-07 | 作者:赵晓舟  | 来源:丝路金融文学网

 近年来,“文化”一词风靡全球。在国内,社会目光也紧盯文化一词,其最突出的表现是所有的东西都喜欢冠以“文化”二字。正如某报所载:“爱赶饭局的,说是饮食文化;爱喝酒的,说是酒文化;爱跳舞的,说是娱乐文化……产苹果的,说是苹果文化;产大葱的,说是大葱文化;养龙虾的,说是龙虾文化……”。更有甚者,收藏旧时女人小鞋的,说是抢救“三寸金莲文化”;写乞丐传的,说是研究“丐帮文化”;编造妓女小说的,说是挖掘“妓女文化”……照此下去,就该有三陪文化、走私文化、吸毒文化、恐怖文化等等……于是乎,文化洋洋大观,却也蝇营狗苟。

 社会上刮什么风,银行也同样会起什么浪。在近几年的跟风中,银行业被叫的最响亮的如“家文化”、“营消文化”、“管理文化”、“合规文化”、“服务文化”等等,不胜枚举。诚然,如此“文化”现象并不见怪,怪就怪在既然叫文化,就得有文化内涵。但事实是,一些“文化”不离口的人,对自己冠以“文化”桂冠的事物或名词连自己都解释不清,又何以教人。更为甚者,一些理应对此做出正确解释的企业文化工作者和管理者,虽然自恃才高、满腹经纶,出口之乎者也,闭口子曰诗云,却也只是口中念念有词,而真正让其郑重其事释疑解惑便显语塞尴尬。

 坦诚地说,没有文化内涵的事物而生硬的冠以文化之名,是愚昧之举,只能贻笑大方。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因而在物质富有的同时,不能忽视文化的贫血。仅此而言,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文化素养与品位就显得至关重要。

 然而,究竟什么是文化?为什么大家特别喜好给某些事物或某些名词冠以“文化”之名?为什么唯有如此才方显自己知识之渊博、造诣之深奥、修养之崇高?究其原因,一是赶时髦不计后果,虚荣心作怪,生怕别人说自己“土老帽”;二是学业不深,却喜欢买弄,总爱装出一副“绅士”风度。

 《易经》上说道:“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些都是人性化、社会化对文化的正确理解,已经道出了文化的精髓。然而自然发展到今天,“文化”一词已被滥用、泛用,现在的学者、管理者言必谈文化,甚至如果一种现象的研究没有归结到文化的方面,就会被认为是肤浅的,不够深入的。时下这种不正常的“泛文化”现象实在令人惊诧。如此泛文化现象,泛到报刊上,能不出现媚俗?泛到作品中,能不出现低俗?泛到书籍中,能不出现鄙俗?泛到网络上,能不出现恶俗?泛到管理者口中,其能不乱俗?真乃是一场灾难。

 众所周知,“泛文化”现象并非是文化本身之过。泛出来的那些东西,充其量是沉渣,是污垢,是浊流,是病毒。无非是它们被披上文化面纱,操着文化腔调,招摇过市,卖弄风骚,但其实质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终究是文化。最广义的文化,即为“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有一个基本要素,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必须是“财富”。只有具备“财富”这个基本要素,才能汇入文化这个“总和”。文化的泛,只能在这个最广泛的范围内,一旦超出了范围,乱泛下去,那就不再是文化了。

 面对泛文化现象,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作为各级管理者、尤其是企业文化工作者更必须保持高度警惕。最有力的抵制,莫过于高扬爱国主义大旗,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才能始终保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同时,打铁还要本身硬,要切实加强学习与研究,切不可一知半解、生吞活剥、热蒸现卖。

 泛文化现象,并非空穴来风。它时隐时现,时敛时张,近年来愈演愈烈,害人害己害世不浅,我们有理由有必要对其做出剖析,使其其危害昭然若揭,决不能由着一些人,打起文化幌子,怎么异想天开怎么说,怎么故弄玄虚怎么来,这既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保持优良文化不被侵蚀、先进文化不被扭曲的客观需要。

 作者简介:

 赵晓舟,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陕西金融作家协会理事、副主席,中国文化管理学会企业文化专业管理委员会理事、专家委员,全国企业文化合作组织专家委员,中国品牌文化管理委员会专家委员。编辑出版内部书籍有《银海拾趣》、《股份改革学习指南》等7部,在全国多种报刊发表诗歌130余首,散文、杂文200余篇,学术类文章30余篇。

  {责任编辑:初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