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感”包头之行
2016-07-22 | 作者:张建忠  | 来源:丝路金融文学网

 715日至16日,我有幸赴内蒙古包头市参加了中国村镇银行发展论坛组织的第三届全国村镇银行新闻写作与品牌营销研训会,短短的几天时间,让我受益匪浅,收获颇多。

 第一个是感悟——抓住瞬间按快门在这次培训中,我明显感觉到自己的摄影技术仍然是一个幼儿班的小朋友,通过新华社摄影部摄影记者金立旺的精彩摄影讲座,让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使我基本了解了新闻摄影与公关摄影的区别,新闻摄影中的新闻价值以及评价标准等等方面的知识。为了学到更多的摄影知识,我不怕出丑,现场请金立旺老师为本人在我行网站上的几组摄影作品进行一一点评,分别找出不足之处以及瑕疵,使我摄影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尤其是对突发事件的摄影、社会问题的摄影、人物故事的摄影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特别令人难忘的是金老师的在一所难民营中拍摄的一组家人遇难后,让活着的难民与空凳子一起拍摄照片,感觉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光影潮汐不等人,抓住瞬间按快门。摄影也与写新闻一样需要构思,需要谋划,更需要创新,同时要抓好美好的一瞬间,这样才能拍摄出更好的大片、美片。

 第二个是感慨——身在宝岛不识宝。虽然自己从事新闻写作已经20多年,自吹自擂自己为“老新闻”,但在听完《金融时报》农村金融周刊主任徐绍峰这位专家泰斗级老师,作精彩的如何进行农村金融通讯的采访和写作讲座后,我顿时茅塞顿开、眼前一亮。特别是如何“做文章”;离新闻现场近些,更近些;如何一题多做,写出新意;采访什么、问什么;如何在报道中突出本单位工作;如何制作标题等等,给了我一个全新的感觉。为什么我们在基层农商银行一线就写不出重头稿件,甚至说是大块头的稿件,原因就是我们“身在宝岛不识宝”。我们的基层通讯员,必须要吃透上情,了解下情,才能写出精品力作,关键你要把握采访的主题与核心,是否与中央保持一致,是否与央行与银监部门要求一致,徐绍峰等老师在我行采访写的一篇“江苏射阳农商银行——用更优产品支持更好产业”(714日《金融时报》农村金融周刊第2版头条),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为这篇文章紧紧围绕“供给侧”改革这个大背景,基层农商银行如何创新金融产品引导地方产业结构调整,这就是这篇精彩之作的关键所在。这对我们写文章的人来说是一个启发,必须学会找符合胃口的米下锅,必须学会炒特色菜,这样你的新闻稿件才有生命力。

 第三个是感触——羊毛出在猪身上。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传统的媒体机构已渐渐瓦解,大众媒体的影响力在慢慢下降,人们关心的已不仅仅是信息内容,而是对获取信息的形式甚至是互动社交更感兴趣。因而,选择范围更广泛、阅读形式更自由、社交互动更新颖的新媒体脱颖而出,正在快速地、零距离地触及到任何人,逐渐向个体化、全媒体、全世界传播、垂直细分等方向深入发展,其影响力不断扩大。这就是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著名媒体创意、传播与营销研究领域学者陈永东教授给我们上课的精辟思维。大家知道,伴随着信息的精准传递和高时效性、互动性,通过新媒体进行品牌建设和传播,使得品牌营销、品牌传达和品牌构建愈加精准有用。现在我们商业银行十分重视形象的宣传和金融产品的推广,每家商业银行都有微信公众号、内、外网站、内部报纸等载体,如何让客户接受您的产品,方式方法显得非常重要。通过陈教授的培训才知道,我们商业银行在宣传推介自己的金融产品时,最好不要“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要通过客户体验体验再体验,要通过客户的口来宣传使用你的金融产品是如何如何方便快捷,要真正让羊毛出在“猪”身上,“狗”来付费,就是要通过各种载体和形式进行旁敲侧击宣传,这样才能达到我们所要的意想不到的效果。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当前社会变化日新月异,如果凭自己仅有的一点点知识,是跟不上时代的,也会被社会所淘汰,学无止境,每个人都要有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给自己加油充电,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不断进取,不断提高。因此,此次包头培训,不虚此行,不但让我学到很多知识,而且还让我知道了自己还存在哪些不足。这就达到了这次参加培训的预期目标和效果。这真是,活到老,学到老,只有学习不停步,自己才能有进步。

 [责任编辑:初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