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印明:端午话裹肚
2016-06-06 | 作者:王印明  | 来源:丝路金融文学网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民俗专家称,端午节始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至今,端午节仍是我国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版本很多,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东汉孝女曹娥说。但尤以纪念屈原的说法最为流行,占主导地位。为了纪念这个古老而传统的节日,民间的庆祝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有赛龙舟、吃粽子、插艾叶等,然而,在我的故乡却一直流传着端午节戴裹肚的习俗。

裹肚,古称肚兜,亦称“兜兜”,椭圆形,包围着胸部和腹部,具有保温护腑的功能,是我国传统服饰中护胸腹的贴身内衣。

在我的记忆中,裏肚是小孩的专利。一般用红布制作,大小是刚能护住小孩的肚腹。上有带子系于脖上,左右带子捆在腰间。《元曲章.工部.役使》载:“衹候不系只孙裹肚”。裹肚里外两层,两边附有小口袋,口袋有单层或双层的,一般是给小孩装糖果、玩物的。

每年端午节前夕,农村的妇女们就称线扯布,挑选花样,挑灯精绣裏肚了。裏肚面上多绣花鸟鱼虫、飞禽走兽、讲究一些的人家,给裹肚绣上蟾蜍、蝎子、蜈蚣、壁虎、蛇的图案,叫做“五毒裹肚”。据说戴上它可以避邪气,排毒害。对于这些,我们小孩子全然不顾,只是希望裹肚上有肚兜,用来装糖果或者玩物。然而,尽管裹肚做好了,一般平时是不愿拿出来的。只有等到端阳节的前夜,才悄悄取出裹肚,才给孩子们带上。因为端阳节以后,天气逐渐炎热,孩子晚上睡觉时,常将被子蹬开,戴上它可以免受感冒。所以,这种风俗至今依然在家乡流行。

后来,有了505神功元气袋,我想,或许是受到裹肚的启示吧。我也曾带过,对肠胃不好的人,确实有一定的疗效。但或许是因为怀旧的情愫,我依然想念小时候那种用五彩丝线精绣出的各具特色,图案精美,又可盛物的裹肚,因为那里有乡愁的味道。


                                                         [责任编辑:云鹤]


王印明,陕西勉县人,勉县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擅长写作散文,作品散见于《中国电视报》、《中国绿色时报》、《中国质量报》、《饮食科学》、《农业科技报》、《陕西文学界》、《陕西日报》、《陕西工人报》、《社会保障报》、《天津日报》、《汉中日报》、《衮雪》及中国散文网、青年作家网、丝路金融文学等报刊杂志网络,已发表文学作品二百余篇,并有作品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