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标:一次失败的“贷后检查”
2016-06-06 | 作者:黄国标  | 来源:丝路金融文学网

在30多年的金融职业生涯中,经历了无数次的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这些“三查”大多随着斗转星移、日月交替、岗位更迭而烟消云散、印象不再。唯独一次失败的“贷后检查”,让我记忆犹新,久久不能忘怀。

那还是1986年8月的事了。彼时,我在镇上的农村信用社工作,刚刚由一名记账员变身为农业信贷员,主任安排我和社里的小袁去完成一项例行“贷后检查”。这是我从“内勤”调整为“外勤”、从柜台里走向柜台外后负责的第一个重要任务,既莫名紧张又兴奋异常。稍事准备,我们就坐上了借款人张老板的“昌河”面包向着百多公里外的目的地进发。

一路上,张老板一边绘声绘色地介绍着他艰难曲折的创业史,一边不停地递水敬烟,殷勤倍至,对信用社雪中送炭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经过2个多小的颠簸,“昌河”顺利停在了邻县沿河镇荡中村。放眼望去,前面圩堤纵横,沟塘密布,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张老板说,荡中村是远近闻名的淡水养殖基地,其出产的水产品在“北上广”拥有极高的美誉。谈笑之间,来到了张老板承包的养殖塘口,正值喂饲时间,只见喂饲机抛洒之处,成千上万尾各色鱼等争先恐后、机口夺食。一时间,水腾鱼跃,满堂鼎沸,让人叹为观止。张老板得意地介绍,这个塘口大约42亩,每年出产鲫鱼在16.8万斤左右,除去鱼苗、鱼药、鱼饲料,还有人工、塘口承包费等,年净收入不低于8万元。这在当时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小袁煞是认真,在塘边的简易工棚里仔细翻阅收支流水账,逐一核对着原始单据,结果与张老板说的严丝合缝,不差毫厘,我和小袁终于将悬着的心咽回肚里。看来,如期归还这区区2万元贷款,那是十拿九稳,小菜一碟。

中午,张老板岳父母家里觥筹交错,热闹非凡。眼看着自己生平主持的第一次“贷后检查”即将完美收官,再加之主人全家将我们待为上宾,实在是盛情难却,惟有放开来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才能客主尽欢。事后,听小袁讲,那天在酒桌上,我经历了“三步曲”:一开始豪言壮语,到中途胡言乱语,再最后不言不语。我笑说,这些我都不记得了,要说有些印象的,就是没开喝时墙不走我也不走,开喝后我走墙不走,结束时墙走我不走。试想想,这酒喝的。

似乎是眨眼之间,还款期限到了。小袁和我分别去塘口、去家里找了多趟,可此时早已人去塘空,哪里还有那位事业有成、财大气粗、热情好客的张老板的影子。有一种挨骂叫成长,主任说,你们那是搞的什么鸡巴“贷后检查”?  “昌河”是租的,塘口是借的,账据是假的,除了个借款人没有一个是真的。姓张的早已债台高筑,入不敷出,你们还莺歌燕舞,醉生梦死?!没办法,当主任提出从他开始,按“5:3:2”的赔偿方案垫还贷款时,我和小袁吓得连个屁也没敢放。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晃30年过去了。银行的信贷规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亘古不变的,是要保持与借款人的距离、听懂他们所讲述的故事、了解那些不对称的信息……这就是一次失败的“贷后检查”带给我的启示。


[责任编辑:云鹤]


【作者简介】黄国标,男,笔名黄彬、国标一号。当过农民、工人、乡镇报道员、信用社信贷员等,其散文、杂谈、诗歌、小小说、社科论文和新闻作品等散见于《人民日报》、《半月谈》、《经济参考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等。现任中国农业银行江苏盐城分行办公室主任、盐城市金融研究院研究员、盐城市农村金融学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