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扬:闲情适意皮包水
2016-05-27 | 作者:苏扬  | 来源:丝路金融文学网




9月28日,东关街皮包水茶馆书场开书,杨明坤首讲,老师邀我前去欣赏。

那天上午,天空下着小雨,当我找到这家仿古建筑的茶馆时,老师正坐在里侧一张四仙桌前与一位长者低声交谈,旁边的苏一眼看到了我,悄悄向我招手,我揩着被雨淋湿的眼镜和头发,走到他们桌前,这才发觉对过还有一位三十多岁的年轻人。

待我挨着苏坐定后,那位年轻人给我沏了一壶绿杨春茶,老师介绍说他是大清乾隆馆业务馆长马先生。马先生很风雅,他随即欠身拱了拱手,递给我和苏各一张名片,名片散发着淡淡的幽香,印刷得相当精致,上面竟写着四种与民俗文化有关的头衔,我方知道此君爱好字画古木收藏,也很博学。

与这样的儒生在一起,我有些自惭形秽。再一打听,坐在老师左首的长者原来就是大名鼎鼎的老艺术家詹国章先生,詹老已经八十多岁高龄,面目慈善,谈吐清晰,温和有礼,没有一点大师的架子。老师告诉我詹老是扬州清曲艺术家徐桂清的老师,徐桂清目前已六十多岁了,一周前与我们作协采风团同赴兴化,我在李中水上森林餐厅还听了她的一段清曲,当时便被她婉转圆润的唱腔吸引,想不到今日在这里又见到了詹老,真是如入梦境。老师打趣地说别看詹老年事已高,他唱起扬州清曲来,声音比你绵羊音还要动听呢!

我又惊又喜,不由愈加向往起来。正当恍惚之时,皮包水茶馆丁老板招呼堂倌给我们每人上了一盘烫干丝,干丝色泽亮丽,切得相当精细,上面放一小撮香菜,下面是调料,看上去很是诱人。老师接过詹老的盘子,亲自示范,关照我们一定要将干丝与调料拌透,并催促我们快点品尝。这大概是皮包水茶馆的特色餐点,我因刚从家里出来,腹中并不饥饿,只吃下半盘,但感觉味道相当不错。

其实,早上我接到老师的短信时,便被皮包水茶馆的名字吸引住了,不禁想起我们扬州的一句经典名言:“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说的是扬州人的一种生活习惯,即早上喜欢吃早点,晚上喜欢泡澡堂。但扬州人一般不说吃早点,而说吃早茶,早茶是扬州的饮食文化,体现了扬州悠闲惬意的“慢生活”,于是,扬州人就把自己泡茶馆、品香茗、吃早茶及谈天说地统称为“皮包水”。显然那位丁老板也是个很有情调的雅士,他不仅将茶馆设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扬州历史老街——东关街,而且将“皮包水”引用为馆名,同时,为了吸引更多的茶客,也为了积极推广扬州曲艺,向市民及外地游客展示“老扬州”的生活形态,还在茶馆里创办了“皮五书场”。

那么,何谓“皮五书场”呢?即说扬州评话的场所。扬州评话和扬州清曲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五辣子》原名《清风闸》,是清代乾隆时期著名评话艺术家浦琳写的一部反映流浪汉生活的长篇故事,也是扬州评话的经典作品,几乎家喻户晓,深受地方百姓的喜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著名扬州评话家杨明坤是《皮五辣子》的第八代传人,现在他已来到了茶馆,正独自坐在我们邻桌喝茶。

我们自然不敢打扰他的清静,只盼他能早点上台。

趁着书场还未开讲,老师让我与苏搀扶詹老先参观一下这个独具特色的茶馆。此时馆内的茶客已经较多了,过道上略显拥挤,我们在丁老板的引导下,从南到北粗粗观赏了一遍。只见里面的一切都是仿照明清建筑,并保留了老扬州的风格,桌椅的边缘雕刻着凹凸花纹,四仙桌和圆桌彼此间隔,与古朴典雅的门楼浑然一体,所有的摆设皆错落有致,屋顶还吊着一把把大大小小颜色图案迥异的油纸伞,如同一个个盛开在空中的鲜艳花朵,又如一只只五彩缤纷的花蝴蝶,与过道上端着茶具来回穿梭的穿蓝布碎花衣裳的女堂倌遥相映衬,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当然,最惹眼的还是悬挂在各节木梁上的贴着扬州传统食肆茶坊名称的金纸灯笼,使人一下子仿佛回到了过去,这些灯笼既古典,又迷离,把整个茶馆映照得熠熠生辉、浪漫多彩。茶馆的正北方紧挨着过道搭了一个四四方方的木结构台子,四周围着红色木栏杆,中间放着桌椅,罩着粉色绣花锦缎,这便是“皮五书场”的场地了。

我们陪同詹老又回到座位上,马先生很健谈,幸亏有他在此,老师才有了天南地北谈古论今的话题,我们的桌子才不至于沉闷。

现在,时间已接近十点,我等得已有些焦躁了,就在东张西望之际,突然发现徐桂清和她的弟子也相继来到了茶馆。徐桂清一身艺人打扮,端庄娴雅,风韵不减,她微笑着走到我们桌前,与詹老和老师打了几声招呼,便匆匆赶到后院化装去了。原来杨明坤的评话结束后,她们还要登台表演弹词和清曲,我不由更加期待起来。

终于,在大家的翘首等待中,评话家杨明坤换上了蓝布长衫,稳步走上台。他调试了一下麦克风,面朝观众一拱手,坐到了椅子上,台下随即变得鸦雀无声。

几个外地游客把摄像镜头对准了他,我也赶忙取出相机,咔嚓咔嚓拍了几张照片。此时,《皮五辣子》已正式开讲了。

顿时,一种久违的感觉从心头升起。

只见杨明坤用地道的扬州方言一人同时扮演几个角色,忽而起立,忽而坐下,忽而击掌,忽而揉肚,忽而摇头,忽而叹息,忽而瞪目,忽而得意……

他神态幽默,表情丰富,动作滑稽,语言搞笑,将故事中的“皮五”、“辣嗓子”、“齉鼻子”等人演绎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每个角色不同的内心世界。

掌声阵阵,杨明坤出神入化的表演牵动着台下每一位书迷的神经,大家如临其境,笑声不绝。

我早已不再矜持,索性离开了老师,坐到了杨明坤的对面,饶有趣味地欣赏起来。沉醉的同时,不由想起小时候,全家人围着一个半导体收音机,一边吃饭,一边听扬州评话《皮五辣子》。母亲是个书迷,有时村里收工晚,她回到家后,来不及洗去身上的泥水,便急急地凑到收音机跟前,恨不得一下子把整篇书全部听完,在哈哈大笑中消除一天的疲惫。

一晃很多年过去了,没想到此刻在这里勾起了少年的回忆,那亲切的乡音与舐犊亲情又浮现在眼前。欢笑的同时,不觉有些怅然,老家的母亲已经年迈,儿时的记忆已离我越来越遥远了……

记不得杨明坤的《皮五辣子》是何时结束的,当他站起身向观众鞠躬告别时,几个拿着不同乐器的乐师已在书场的栏杆外坐成了一圈,徐桂清和她的弟子准备登台表演了。

这时,有两个外地游客站到台前,不断摆弄着各种姿势,与她们合影留念。

徐桂清和她的弟子怀抱琵琶,从容入座。师徒二人一个雍容,一个俏丽,她们身着旗袍,腕戴珠饰,娥眉粉腮,端庄优雅。随着琴声响起,徐桂清开始转轴拨弦,婉转吟唱。

台下的掌声再次响起,我欣赏着这一对老少艺人的演艺,神情又开始恍惚起来,我突然想起了秦淮八艳,想起了琼楼歌声,甚至还想起了蔡文姬、王昭君……

我就这样一边欣赏,一边胡思乱想着,直到苏唤我去餐厅吃饭,这才稍稍回过神来,原来时间已经十二点多了,可她们还在继续为游客弹唱。

皮包水茶馆的午宴非常丰盛,全是正宗的淮扬菜。与我们同桌就餐的还几位男宾,似乎也是文墨之士,看上去与老师较熟,席间他们谈笑风生,相互敬酒献技。除了詹老,大家都变成了快乐的孩子,老师还即兴写了一首小诗,当场表演京腔。我坐在马先生与苏的中间,亦已忘却了刚才莫名的忧郁,只顾埋头品尝美食,享受地道的老扬州口味,让一种温馨与闲适在皮包水的惬意中尽情绽放……


作者简介苏扬,本名韩芝萍,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散见《诗刊》《中国周刊》《诗选刊》《山东文学》《时代文学》《雨花》《九州诗文》《青鸟文学》《星星•散文诗》《散文诗》等全国百余种报刊,并有多篇诗文在香港、澳门、菲律宾、加拿大等地发表,入选几十部诗歌散文选本,多次获奖,著《镜像》、散文诗集《青鸟》和《苏醒的波澜》等。


【责任编辑:云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