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印明:大明宫感怀(处一篇)
2016-05-05 | 作者:王印明  | 来源:丝路金融文学网


关中少雨。尤其是在暮春时节,能下一场透雨,实属罕见。可偏偏就在这个时节,雨像发疯似的下了一个晚上。尽管次日天已放晴,但积水随处可见,就连路旁成排树木周围用道牙围住的地方,也养着满满的水,就像园林工人刚浇灌过水一样。不难想象头一天晚上,雨该有多大呀!让人不由想起: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去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是前几天就决定的,因此,我们乘车直奔这个被考古界誉为“盛唐第一门”的西安大明宫,去寻找那个无比繁华,却早已逝去的王朝的些许印记。

踏进公园的大门,不再像往日那么干燥,让人感到湿润润的。道路两旁,花红柳绿,错落有致,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也许是由于周末,上午九点多,已是游人如织,有老的,有少的,有男的,有女的,有放风筝的,有打闹嬉戏的……大家身着各色的衣服,像灵动的风一样,在公园里慢慢流动,远远望去,又像各色的花草装扮着公园。人在花中游,悠闲而自在,花也因人的点缀,富有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那天,天公作美,太阳时隐时现,微风阵阵,花草清香。坐上观光车,视野就更开阔了,小喇叭里不停地介绍着沿途的景点,就像来时我在电脑上查阅有关资料一样,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这个古老而新兴的公园。大明宫不光面积大,更重要的是把北方的古朴豪放与南方秀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既大气又秀气,千姿百态,耐人寻味。或许,正是因了这里独特的景致,才使公园里锦上添花。我们不时地看到有表演节目的,有拍婚纱照的,有划船的……我们一边欣赏着沿途的美景,一边不失时机拍照留念,想必是留住人生精彩的瞬间,也留下历史永恒的记忆。此时的我们,尽情感受着快乐的时光,触摸着历史的印记。

徜徉在林荫大道,遥望着气势恢弘的古老城墙,江南秀色的小桥流水,一种历史的厚重和久远油然而生,令人立于此处顿生一种敬重、敬畏和震撼感。

大明宫是几乎整个有唐一代的紫禁城。据史料记载,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给父亲李渊避暑,而于贞观八年(634年)始建,在唐高宗龙朔二年(664年)扩建,占地达350公顷,建筑耗时三十余载,其规模是北京故宫的两倍,是法国法尔赛宫的四倍,是俄罗斯克里姆林宫的八倍。从唐高宗起,先后有十七位唐朝皇帝在此处理国政。在长达两个多世纪的岁月里,成为唐帝国的政治中心。当时享誉中外,也是唐长安城最为辉煌壮丽的建筑群。

大明宫因唐王朝的诞生而诞生,因唐王朝的崛起而崛起。作为帝国政治心脏的大明宫,无疑是那个繁华时代最直接的见证者。我想,这里的每一角飞檐,每一朵云彩,都应因为沐浴了那片最明媚的春光,而铭刻着那个王朝深深的印记,更隐藏着那个时代繁盛的秘密。唐太宗李世民以及他的几位继承者,以开放的胸襟大刀阔斧地革除积弊,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在机构改革方面,设“三省六部”,合并州县,并大力整顿史治,确保国家政令畅通;在选拔人才方面,着力发展并创新科举制度,逐渐改变魏晋以来积弊已久的“门阀”制度,以不分贵贱广纳天下贤士;在发展经济方面,对内则采用轻徭薄赋政策,推行“均田制”,奖励垦荒,兴修水利等,着重发展农业生产;而对外则进一步开拓丝绸之路,加强同亚欧各国之间的贸易与文化交流;在文化建设方面,以儒为师,大力办学,广泛深入地进行儒学教育;在宗教和民族政策方面,采用宽容的政策,以使国内外各大宗教在华夏竟争并存,力促各个民族如兄弟一般和睦相处……

清明的政治,高瞻远瞩的治国方略,为帝国大厦的崛起奠定了无比坚实的基础。经过近一个世纪的辛勤耕耘,几乎一气呵成地以大手笔为这个辽阔的东方帝国相继开创了“贞观之治”“永徽之治”和“武周之治”,从而一扫自公元三世纪初至公元六世纪末,在近四个世纪的漫长时期里几乎一直处于国家大分裂,并因此而陷入几乎连年战乱伤痕累累的中国终于迎来那个企盼了太久太久的春天。从此,一个古老的民族,以“唐人”的风姿傲然屹立于世界之巅。

然而,历史是残酷的,中国最兴盛的朝代登上了历史舞台,最终也难逃一个日薄西山的结局。当年的大明宫到上世纪中叶仅剩下一个突兀于地表的黄土堆,不是专业考古人士谁也不会和当年的皇宫联系起来。那段历史已经烟消云散,已经尘封久远,唐王朝已经灰飞烟灭。至今我们都不知道贵妃到底有多么倾国倾城,只有从历史残留下来的只字片语中略知一二。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其实,皇帝和乞丐一样,在命运面前,生前高低贵贱,而死后皆化为白骨。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历史虽已过去,但它留给后人的是经验教训。尝试前怀着“人定胜天”的信念,失败后抱有“天意难违”的释然,“天人合一”,也许这就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世博园印象

西安世博园位于史称“霸上”的霸之滨,是我国唐朝主要港口之一。盛唐天宝年间,唐玄宗曾在此举办了大规模水运博览和商品交易会,展示了唐代商贸的发达和水运的畅通,创世界博览之发端。

西安世博园以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址为基础,以传播绿色理念,发挥城市“中央公园”作用为出发点和落角点,励精图治,不懈努力,打造为陕西生态旅游的城市名片。

尽管我早就通过电视、报纸看到了世博园的大体风貌,并记住了它的样子,但当我亲眼见到它的时候,还是被它的魅力所震撼。观赏世博园的大气,更是令我叹为观止。

那是一个暮春时节,雨过天晴,空气清新,花草树木,亭台楼阁,一尘不染,仿佛这一切刚刚被洗过一样,真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漫步世博园,或许是由于星期天的缘故,人流如织,热闹非凡。为了避开人流高峰,我们没有沿主干道前行,而是选择了一条小道。两旁绿油油的草坪,各种各样的红花绿草摆满路边,春意盎然美不胜收。由于是首次到世博园,又没有导游引路,只能按路旁示意图前行。

没走多远,就看到形象逼真的庞然大物伫立在湖水旁。不知是哪位同行者提出,要猜猜它叫什么名字,大家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大多都是猜十二生肖的。走近一看,恍然大悟,方知那是水龙,据记载,高36米,长108米,重280吨。材质为钢结构,镜面不锈钢,以文化的自信,时代的气息,召唤龙族的腾飞。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象征,就像世博园一样,让国人为之骄傲和自豪。

徜徉在林荫大道,沐浴着春风,那一方方,一株株,一朵朵娇艳的花朵,张开艳丽的笑脸,送来阵阵清香。那一片片小树林,一簇簇小竹林的细枝绿叶调皮地逗乐亲吻。那些散落的大大小小千姿百态的石头,如同有了灵性,有了感情,成了这个大舞台上不可缺少的角色。走累了,它就提醒让歇歇脚,喘口气。当然,这还远远不够,园区的奇石、奇山巍然屹立非常壮观,成为拍照留影的多彩背景。我们尽情地享用着,沉醉着。忽然,我们发现,这里山水相连,景色如画,真不知是山缠着水,还是水绕着山。据了解,园区总面积418公顷,其中水域面积竟达到188公顷,那一池池一汪汪,碧水滋养着园中的绿树,红花,青草,气氛,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让我们感受到了世博园的魅力所在。

来到将东南亚建筑符号进行拼贴、混搭、组合,塑造出风格特征突出的东南亚小镇,处处散发着浓郁的异国风情。静谧的凉亭,曲折的栈桥,围绕着楼体的蜿蜒水街,人影绰绰,轻声笑语,婀娜多姿的绿色植物与建筑在荡漾的碧波中交相辉映,夕阳随意洒在上面,明暗相间,富丽堂皇。沿狭长的通道前行,依偎在亭子边,湖面泛着波澜,一浪掀过一浪,我们连同亭子就像浮在水面。遥望对岸,天上一个太阳,水里一个太阳,天上的太阳在水里,水里的太阳在天上。望望天际,再看看波清浪细的湖面,两个太阳都在画里,如同孪生的两姐妹,一样风情绰约,一样柔情不减。此情此景,不由让人联想到白居易的“能不忆江南”。

或许,正是在唐代的影响下,文人雅士风起云涌,为数众多,在这片深情的土地上留下了足迹。他们那种张扬的激情,随着题咏的诗篇,挥洒在整个中国大地。可事到如今,我也始终弄不明白,究竟是这里的浪漫感染了诗人,还是诗人的浪漫感染了这里。

当夜幕降临,万家灯火亮起,位于灞的西安世博园区也卸下了白天的纷纷扰扰,熙熙攘攘,换上了一袭更为华美动人的晚礼服,宛如一位绝代佳人,向世人展示出一副不同于白天的绰约风姿,让我们开阔了眼界,收获了希望,愉悦了心情,真的不虚此行。

其实,世博园大得很,我们才仅仅浏览了一部分风景,要真正把世博游遍,应该需要几天的时间才能看好,而要真正把世博园的精髓读懂,或许就够我们一辈子去慢慢品读了。

[责编:云鹤]


王印明,陕西勉县人,勉县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擅长写作散文,作品散见于《中国电视报》、《中国绿色时报》、《中国质量报》、《饮食科学》、《农业科技报》、《陕西文学界》、《陕西日报》、《陕西工人报》、《社会保障报》、《天津日报》、《汉中日报》、《衮雪》及中国散文网、青年作家网、丝路金融文学等报刊杂志网络,已发表文学作品二百余篇,并有作品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