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画作及画论
2016-04-13 | 作者:李峰  | 来源:丝路金融文学网

生活与自然




图文/李峰


不同的人对生活有着不同看法,不同的人生观,对生活的感悟也不同。有个谜语: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这是什么?人们猜想:这是一面镜子!但也有人说:这就是生活,所以,爽朗乐观地生活肯定会阳光灿烂。而在现实生活中,当命运从指缝间匆匆淌过,我们不能猜测也不能确定它的走向,失意时,我们感觉到的是痛苦。得意时,会微笑放开自己,这便是自然——是一种感情上的自然。但不管是什么,我们应该用自然去面对生活。

因为,自然会给人睿智、力量和启迪。

人的意识形态是以自然方式发生的物质世界,人和人的意识是自然界发展的最高级的一种产物,一个疏远了生活的人,生活也会疏远他,离开了泥土,就没有鲜花。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给人们提供施展个人广阔的天地空间,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体验、积累、思考从而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生活境界。

在自然中如何去生活?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然后毅然离去,这是自然;陶渊明看透官场黑暗,唱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高歌而隐居山林,这是自然……活在自然中。但现实中真正能在“自然”中生活的又有几人?把自然送给了自己,人生就会活出一种心情,心情质量也是生命的质量。自然对生活显得尤为重要,为生活增添了丰富的涵义,让大家感到富有和充实,去享受自然。巨石无法压垮的身躯,有时会被叹息拧弯。一个人没有一份好的心情,物质上再富有也是一种“外强中干”,这就需要自然。在自然中生活,就要有一种态度,就要抖落掉冬天包裹在心灵上的冰雪寒片,抖落掉尘封的情感和垢积的偏见……

人的生活意识与生活质量是建立在物质和精神上的,生活的态度来源于意识,最终追求的还是健康快乐的生活。当人有了物质基础时,开始想象的是自己的健康,拼搏也是为了身体和生活质量,生活的质量又和健康息息相关,这是人的本能,也是一种自然现象。所以健康是生活的最终目的,要提高对生活的态度与意识。生活的态度决定一切,积极和懒散的态度,带来的生活质量都是不同的。

在生活中如何去感受自然?一位朋友喜谈“自然本性”,并引庄子《逍遥游》为证,虽说无物不然,却仍然有大小之辨。我想,庄子应该知道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美处,不过,无论怎样读《逍遥游》,也不会感到庄子把大鹏和雀鸠等量齐观,自然界中大鹏有它的大活法,小雀有它的小活法。它们谁也没必要学谁,既然万物齐一,自然说不上哪种活法儿比哪种活法儿优越。大鹏、小雀各依其自然本性生活,大鹏像小雀似的在棵子间扑腾固然滑稽,小雀非要背负青天图南冥也一样可笑,这只不过是中立地描述两种都出自本性的生活方式。

“自然”原来的意思不是自然界,而是如其本然。羊吃草,羊长毛,羊活上十年自然死亡,都是如其本然。羊吃肉,羊长翅膀,羊才活一年却被狼吃了,这些该是不自然。可是细想,羊才活了一年就被狼吃了并没有什么不自然,因为狼吃羊,是狼的本性使然,不管那羊是一岁还是两岁。羊有羊的本性,狼有狼的本性。水的本性是往低处流,人按天性是想攀个高技儿——若不认为这是人的天性,那就太容易愤世嫉俗自寻烦恼了。

世上不只生着羊,而且还生着狼,羊的命运,不只是由羊的本性使然,而且由狼、由世上所有事情一道决定。如此放大了看,天下竟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自然的了,“无物不然”。可是我们凡人,很难始终放眼全球,总想分出个自然不自然来。即使眼光放得很大,仍然想划个界限。比较分明的界限,就落在有没有人的干预上。凡是没有人工的,我们就称为“自然”。于是生出“自然”的第二层意思:自然界。自然界里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地震海啸,山崩河枯,这些事颇不寻常,却没有什么是不自然的。

在自然界和人之间,都不肯把凡是人为的都称作不自然的。在自然主义者看来,试管婴儿的克隆羊是不自然的,飞机和飞船是不自然的。但在更彻底的自然主义者眼里,果树嫁接和马车驴车也不自然。推到极端,种庄稼或直立行走也一样不够自然。这当然不是咬文嚼字,而是天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争论。夹着皮包在车流里堵上一两个钟头,每天八小时坐办公室,肯定不是最自然的生活方式。可是谁又敢说,比较起马桥那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民,神仙府里的马鸣一定过得更为自然?从卢梭的自然主义到当今的环境主义,都有这个疑问需澄清。在这些事情上,我们需要的是透彻,而不是彻底。

理论太彻底,可能就不自然。原因在于我们凡人终究彻底可能不到底,如主张返璞归真一样,不会用手脚并用在地上爬走一样的道理。

深入生活,可以突破创作时陈陈相因的藩篱!

身处长安,对于生活最好的理解是长安画派号召“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这句至理名言影响几代追随者,并以此为座右铭。中国山水画是博大的,也是深邃的,临摹于传统,万不可自命不凡,从一棵树开始,到丛树的组合,从一块石头开始,到两个石头的组合,一条水汶开始到一条河的水汶勾画,到整幅画的临摹,大悟大得,小悟小得,不悟不得,在掌握好古人用笔的技法,去不断的分析、研究,多读、多看、多想、多思。只有这样才能具备长期深入山川、寂寞中对景写生的条件,将实景写生提取到画面、在案上单幅创作,对墨色的变化、光与形的处理、情与景的交融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裂变过程,也是他们提炼生活的一个过程!长安画派深刻的思想体会,要领悟时代的精神,深入生活、理解生活,用自己的学养去提炼生活,把生活形象转化一种特有的艺术形象,经过反复的艺术实践,意匠经营,才能突破公式化、一般化、概念化的模式,形成自己的笔墨语言,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

一名优秀的画家所经历的人生就是一笔自然的财富,其综合性的修养是在日积月累中去沉淀,对于画面的感觉和悟性,以及对传统功底深厚程度、技法的理解都会影响到画家本人对于艺术的理解和表现。敏锐的艺术判断力,是打开绘画富有生命力的一把利剑。综合性的艺术文化修养使绘画艺术走向纵深性的一个基本条件。谁功底深厚,艺术的感受灵敏,综合性的修养全面,谁的艺术之树就会长青,在艺术的道路上就走的长远。

深入生活,感受自然,捕捉生活中艺术的闪光点是附加的一种激情元素,对于整个画面连绵起伏的山峦,横斜远去的峰岭,崖底碧澈的潭水,均是画面的一种表现手法,这也是需要用眼光锁定于大的画面关系的重要成份,对景写生最好当场就要用笔去感受,将这种印象清晰、感受最深时的情景落墨勾画,回家后尽快完成创作,若放于时日,可能也就淡化了当初对于实景所激发的一种感情,看不到景深的层次、山势起伏的结构,也就很难适合于笔墨的发挥。对于局部的结体要不断的掌握于古人运用的基础上,通过写生的锻炼,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山骨水魂的一种气质之美,崖壁的巍峨、山峦间的雄浑及峰巅线条的铮铮铁骨和溪水脉脉的温情……

深入生活,就要将传统技法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可以突破过去陈陈相因的藩篱,创作出一批新的写生画作。结合对传统技法的理解,对于自己意识观念会产生出新的影响。捕捉生活的自然之美似一幅优美的画卷,更是厚重的精神营养,常读常新,读之不完,取之不尽。深入山区丛林,风餐露宿领悟出山水画的一种精神,但不能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自己对画面和生活的感观投入了多少精力,只有自己清楚。只有自己认真的对待自然,每次总会有新的收获,就是一点点新的认识和启会,也会对自己的创作有很大的帮助。

只有深入生活,就能解决好临摹画面同现实生活的关系,画画是一种慢节奏、慢功夫,功利性时代的快节奏会使人们心浮气躁,这是画画最大弊端。现实中,对照实景写生,画面上却表现出了古代人物或古式建筑风格,只有这类人会经常破笔乱点,淡墨冲染,构图上模仿着“半壁江山”,然后歪歪斜斜画两间茅房,满口称其是自己的风格面貌,不走寻常路,说到底还是没有解决好生活形象和艺术形象的问题,这也是一名画家综合性修养的体现……


感受生活,真山真水可以让画家透心润腹!

山林丛中,水经常被山而雕塑,塑造着水的秀美,同时也蕴含着水流的激情,外出凡是有河流的地方,就要静静的观察,看水的波纹,河宽水速快的地方,就用相机拍成照片,详细观察水汶的走势,一河波浪,如同山的血液,使画面在充满了张力中变得柔顺,似乎有了一种情感。在北国,连绵起伏的黄河,在辽阔的苍穹下,在千沟万壑间穿越,在山谷中咆哮奔涌,沸腾的黄河波浪,润泽了黄土地的肌肤,也养育着黄河岸边的人们。

山骨水魂是对画面概况性的写意法,在“绵延青山碧,空谷幽兰香”的感觉中,是大山给予了这种寂静,同时也是在清新、通透中有了这种自然、精神上的愉悦。山川的林木、草果因水而显得碧绿、树木郁郁葱葱,山石嶙峋有形,于是水的声音在山水间荡漾,悠长而婉转,水因山而清澈,水流底处,山溪明澈而宁静,阳光铺在水面上,泛着点点金光,水纹远远地向远处延伸,人们的心胸也随之豁然开朗,蓝天显得更加高远,大山显得更加雄伟,水也显得更加幽深。

更多的时候,深入生活能破解对面画认识上的一种困惑,画家可以心怀一种闲情逸致的感觉去深山丛中写生,感受原始的自然界!许是远离城区喧嚣的尘世,投身大自然的怀抱,山里的天空湛蓝,空气因山水而清新。仰望蓝天,蓝天下不时有雄鹰盘旋俯冲,大自然舒展的这张原汁原味、纯天然、毫无修饰的巨幅画面让我们连连赞叹,山路的崎岖,让山水画家气喘吁吁,但这种内心的燃烧会增添画家探幽之情。

画面的人文性使我经常寻找大山深处的山户人家,山路崎岖加上蜿蜒盘旋,少有的激情在倦容展露时,会发现到风光旖旎的山水、尽管有移步入景的农舍,还有一脸淳厚质朴的山民,但心情还是无法舒展,许是徜徉山水的景致同山民的生活的状况不相称,画家似乎都要寻找越穷越入画面的感觉,但现实中寻找到真山真水需到深山,浅山已经被开发,生存环境的变化使深山里的山民慢慢搬迁到了山外,但“留守”村民没有自来水可饮用,没有电话同山外进城务工的亲人沟通,没有医生能够救死扶伤……,山民唯一收入是用牛羊来解决口粮问题或是挖药材补贴家用。由于贫困,青壮年进城务工,只有老少和走不动的村民们继续在大山后度日维艰。我目极四周,只能用破落、废墟来形容。许是一种无奈,我的画面上经常为这里画上桥梁,或者是成熟的庄稼,在这贫瘠的土地上,画面会出现躬腰犁耕的淳朴的老农,更远处,那两三户农家袅袅升起的炊烟……。这种山水田园式的生活让人们感觉到衣食无忧,这也是我更多的一种期待!

生活在自然界的日月山川之中,群山有着节奏舒缓、有的节奏紧凑;山中的水流有的声音悠长、有的声音明快。站在峰巅之处,伫望群峰,看到的是阳光晕染、变幻无穷,山峦起伏连绵、苍茫辽远,这样的峰影是一种韵致。春天,山花灿烂,万柳下垂,惹了眼的是杏花,蜂飞燕舞,一切素淡中染伴成了山的裙装。夏天,烈阳高照,流金似火,但山中林荫,一会儿乌云裹着雷电,树木摆舞;山溪涨了,大山附了灵魂似的吼叫。秋天,北雁南飞,层林尽染,霜叶流丹,有着一种清爽与绚烂;阵阵山风过后,一扫落叶似的落入泥土。冬天,大山露出了它的肌肤、筋络和棱骨,瑞雪纷飞时,银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也是襟怀的一种坦荡之美!

感受生活,但必须要有敏锐的艺术触角和清醒的判别眼光去感受生活,才能更好的将生活中的相关元素提取到画面,表现于生活。

深入生活,感受生活,在吞吐吸呐于自然之物中,不断地壮大丰富自己。这是历代画画人的不二法门,被称为“师造化”。

“师造化”是以大自然为师的意思,在历史上有作为的画家以自然为师的不在少数,他们都到自然中去体察之变化,针对真山真水去研究、来酝酿、在构思。纵观中国绘画史,以自然为师者均是艺术造诣深厚的艺术家。五代时期的荆浩,他长时间深入山中画古松,有数万本之多,董源、巨然、米芾、马远、石涛等不一而足。一幅好的山水画必须要有画家本人对于生活、自然、生命的挚爱之情,充满画家本人对大自然讴歌的一种激情。唐朝画家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石涛和尚提出“山川与余神遇而迹化也”、“搜尽奇峰找草稿”都说明了到自然生活中去感受,去师法自然。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就有观察山景的体会:“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阴晴看又如此,所谓朝暮之变态不同也。如此,远十数里看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山,正面如此,侧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如此,是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形状,可得不悉乎!山,春夏看如此,秋冬看又如此,是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意态,可得不究乎!”南朝宋人宗炳提出:“身所盘桓,目所绸缪”,“应目会心”,“万趣融其神思”的主张。唐代画家张炳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观点,南北朝时期王微在《叙画》中提出:“古人之作画也,非以案城域,辨方州,标镇阜,划浸流。”

明朝王安道在《〈华山图〉序》中写道:“由是存乎静室,存乎行路,存乎床枕,存乎饮食,存乎外物,存乎声音,存乎应接之隙,存乎文章之中……”王安道把华山放在了自己的整个思维之中,反复的揣摩,执笔时:“但知法在华山,竟不知平日之所谓家数者何在?”,说明了他将全部的心思用在了华山的写生上,这对于我们深入生活去写生有借鉴之处。一代宗师傅抱石认为:山水画的写生要按游、悟、记、写四个步骤进行,“游”就是:“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山景随着时间、季节、晴、雨……各种变化而变化,有着不同的韵味。”、“深入观察,深入了解,要在生活中激发作画的热情。”他对“悟”的理解就是“深入思考分析、概括提炼,使客观景物酝酿成意境”、“是客观景物反映到主观意念上,重新组织成艺术形象的重要过程”。他对记的理解:“有两层含义,一是记录,二是记忆。”、“这种收集素材的速写,特别要记录具有特征的景物,使写生画稿能够充分表现出地方特征。”傅抱石对写的理解为:是把自己感受到的蕴藏在自然界中的优美情趣,用笔墨反映出来,表现出来。

感受生活的厚重性可以增加画面的感染力和一种张力,同时也能够加大对作品的理解性,使作品中的内涵更加丰富于自然,更能打动人的内心,使画面的信息容量大,表现技法多,艺术的感染力强。这就同概念化、公式化的表现技法来表现于画面形成了很大的反差,概念化、公式化的表现形式可能成为一种装饰性,具有设计的意识,它是审美的一个空壳,慢慢的会步入到“下里巴人”的续列,缺少了生活,艺术也缺少了深邃的内涵!

成熟的东西可能会使一个画家产生于依赖性,会变成机械性的重复劳动,缺少了新鲜性的激情,这时画家本人要有清醒的认识,熔铸于作品新的艺术内涵,画家本人就要切入时代的脉搏,关注现实生活更为重要。要有一种“不破不立,有舍才有得”的思想认识,这也是一种“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的思想境界,让艺术的思维触角机敏起来,运用自己的手脚来激活大脑,通过生活来吸呐自己的身心和艺术素养的综合性沉淀,可能会有新的东西出现,在一笔一划的笔墨运用中,渗透出自己的心迹和艺术的表现手法。


表现自然是深入生活和感受自然的最终结果!

如何深入和感受这是一个不尽的话题,修行艺术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持有自己的悟性和敏锐的艺术触角去努力,通过自己对名山大川细致如微的观察,观其魂貌,洞察其核心实质,切不可走马观花式的写生,写生时要培养自己的感情,怀着一颗情真意切的心,方可意味深长,切不可在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地方去描写自然。罗丹告诫艺术家:“要一心一意地忠于自然”,用传统的这把钥匙,去创造性地模仿生活,不断地捕捉时代的精神之美。

深入生活要深知“常理常道”,表现生活更要符合于“画理画道”。在深入生活中表现自然,但生活不等于艺术,艺术却必须要有生活,艺术的取舍要选择其生活中最精粹的部分,这是一种集中和概况,也是一种对画面的组织。古人讲“缘物寄情”,表现于物象不仅是“常理常道”中光和影的视觉艺术,同时也是感觉和知觉艺术的“画理画道”问题。李可染讲:“萝卜白菜,人们不愿看,画出的萝卜白菜比实物包含了更多的东西。”因为它给予了人们无限的思维空间。《郑板桥文集》记载:“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间,胸中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象,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这样的作品能够引起人们精神感受,对实景绘画出的竹子如同照片,让人们的思维无法游离,能引起人们思维游离和精神感受的作品,才有其一定的意味和韵致!

历代大家的体会最为深刻!画家表现自然的精品力作都有艰难的思维裂变,并非一对一的实景写生,而是在观其全貌中表现、美化于自然。傅抱石是如何表现《天池飞瀑》这张画的?伍霖生编录的《傅抱石画论》中记载傅抱石创作此画的经过:长白山方圆数十里,上下近千公尺,不可能一下子全部观察到。最先看到的是长白山腰间的长白山瀑布。瀑布的水由长白山顶著名的“长白山天池”大量溢出,二山相峙的溢口,急流如万马奔腾,其声如雷,气势极为雄伟。长白山瀑布与天池分不开,必须登山顶观看,才能尽揽……。山的中下部是针叶林,长白山林海是在山的下部……。游遍长白山的上上下下以后,对它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便有助于掌握长白山瀑布独特的面貌。写生时,我采用“取上舍下”的办法,突出了长白山瀑布从天而降的气势,这就是《天池飞瀑》写生创作稿的构思过程。

华山,属名山大川之列,是每位画家心向往之的地方。傅抱石在华山写生中,“由于体力不行,我只能上到青柯坪。最能代表华山特点的北峰西峰虽然没有去游,但我在山下、山腰对华山全貌作了细致的观察,从华山特有的雄姿联想到了祖国辽阔壮丽的河山。正是这种对祖国河山的眷念之情,使我有了《待细把江山图画》这幅作品的构思。画面正中所画的就是西峰的巍峨雄姿。”我们目前看到傅抱石的作品,多是小纸画大画,这让我惊叹。我的恩师杨建兮教授大画的驾驭能力在国内一流,画华山目前在陕西当代绝无仅有,为人民大会堂陕西厅内东壁创作的《华岳春晓》,高2.504米,宽8.580米,让人们叹为观止,他在引导我临《待细把江山图画》时,针对这种小尺寸、大画感的力作,他说:这为后来者断了后路!

创作困惑时,我经常查找、搜索历代宗师创作名画名作的时代背景和画家本人当时的感受。《南泥湾途中》是长安画派石鲁先生的成名力作,但在创作这幅画的前后石鲁先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叶坚在《石鲁艺术意象思维的生活启动性》一文中引用了石鲁先生原话:一九四二年陕甘宁边区军民大生产时,我在西北文艺工作团稿美工。我们曾到南泥湾去给三五九旅的指战员慰问演出新秧歌剧《兄妹开荒》《十二把镰刀》等,在与战士们共同生活、劳动中,他们开荒种地时那种艰苦奋斗、健康乐观的革命精神,深深感动了我。南泥湾山林苍茫、茂密、雄浑的气势,也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但当时并没有想到将来要搞成什么样山水画。一九六一年秋,正值国家经济暂时困难的时候,我第二次去南泥湾,看到途中的景色,比二十多年前更加苍郁、雄厚、旷达,稻田散发着谷香,在宁静中,我仿佛又听到当年开荒时战士的歌声,笑声和镢铣的撞击声。我想到当年我们用劳动的双手征服荒山,克服了困难,今天的暂时困难,用同样的革命精神,也是能够克服的,理想中的美好明天一定会实现的。这时,《南泥湾途中》的雏型已隐隐浮现出来。我也画了一些山林写生,将当时的具体感受记录下来,但如果仅仅将这些写生放大,加工,不仅不会给别人更深的印象,也无法表达自己丰富的感受和宽阔的联想;我如果不把自己对昨天生活的回忆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通过可视的形象传递给别人,已引起共鸣,那也只不过是写生而已。所以,我大胆地根据昨天的生活印象,将骑马、扛镢,涉水前进的开荒战士,处理在今天又具体感受过的南泥湾幽深、苍莽的环境中。因为我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是勇于克服困难才能取得胜利的精神,所以没有着意去描绘碧绿的稻田,遍地牛羊,图解‘陕北的好江南’歌词内容。但是,我却要着意在笔墨刚柔、疏密、浓淡、虚实的变幻中,在战士形象的聚散、动势中,尽量形成陕北民歌的节奏和旋律,在幽深中见明快,苍莽中含悠扬,淳朴中出奇巧。我想使人不仅沉浸于对过去岁月的回忆,对眼前生活的思索,还想引导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优美,健康的情操,会使生活变得更加有意义”。这是石鲁先生深入生活的感受,通过深邃、仔细的生活积累,启发了他创作这幅名画的激情。

石鲁创作的名作《宝塔葵花》,他对宝塔的感情可以说蓄池、积淀了二十多年的!早在一九四零年他满脚血泡的来到延安时,作为喜好于画画的他,此时是一种激动。一九四八年、四九年延安光复和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回到延安,每次都很激动。后来即一九五六年冬天,他曾画过一幅写生性的《延安宝塔》,是如实性的描写,他一直想找一个合适的角度表现这种追求革命的感情体验。直到一九六一年秋,他又去延安,在飞机场偶然回头一瞥,透过一排排向日葵,看到了宝塔,这时他对宝塔蓄池、积淀了二十多年的感情找到了表现的语言,回到西安后很快创作了《宝塔葵花》,这是他“回头一瞥”给予的创作激情。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的表现方式是将画家本人主观感情对生活客观的溶解与再造,这就需要画家本人对于生活的认识如何表现于画面,在这冗长的过程中无时不体现出画家本人的一种思想情感和精神表现及对画面认识的内涵,这也要画家本人长期的观察、体验、摄取、积累,找到生活中与画家本人心灵共鸣的落脚点,捕捉时代的一种精神之美,在忠于生活中不断地去表现于自然!

                                    【责任编辑:云鹤】

作者简介

李峰,供职于中国银行陕西分行,擅书画,长文墨,有散文及书画专集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