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会民:散文二题
2016-03-20 | 作者:张会民  | 来源:丝路金融文学网

张会民散文二题

社火


渭北人喜好居住窑洞,窑洞箍得也大,一孔窑洞就囊括满足了生活起居的所有条件和要求。窑门口摆放一套八仙方桌,用于来人接待和家人围坐用餐,紧挨着是箱子和木柜,存放衣物被褥。方桌对面的大窗台下是大土炕,连着炕盘着灶火,灶火跟前放置水瓮,再向里边支着一块大木案板,案板上的架子上摆一排瓦罐罐,瓦罐内藏着豆子、小米、酵饦、调料和鸡蛋。窑后背砖窑掌子前放五、六个大瓮,装满粮食,用石瓮盖盖着,瓮盖上架一条长支板,支板上放着不同类别的瓦面缸。遇上丰收年,收获的粮食瓮里储藏不下,在麦瓮前的地面围上麦囤,几层子麦囤上麦子还冒着囤尖。

"民以食为天",连着土炕的灶火位于窑洞中间位置,且灶台上有一根粗壮的烟囱象擎天柱子一样直通窑顶,灶火自然而然成了窑洞内所有摆设建筑物的核心。灶火是用青砖和泥巴垒筑起来的,灶火的大小、高矮、宽窄以锅的型号确定。右侧留一条搭风箱的通风道,前边留一条掏灰的通道,掏灰通道与灶火口上下对齐,平时用烂布包着的棉套子塞着。灶火中心有一个生铁铸造的圆形炉篦,称作"风底"。上面安装铁锅,锅底中心与灶火风底不偏不离,上下对齐。挨着铁锅的灶面上嵌入一个桶状砂锅,俗称"温锅",便于洗洗涮涮。除了伸向窑顶的烟囱外,灶火内部和炕筒相连,部分热量和烟也通过炕筒排出,余温将土炕暖热。

做饭时,将炭灰掏出,拔开"风底"上的灰渣,塞入一把麦秸,用火柴点燃,轻轻拉动风箱,把干沫煤铺在燃烧的麦秸上,再将炭灰围在火苗周围,引燃煤炭后,逐渐加大风箱风量,满膛炉火就将灶火内拥得严严实实,随着风箱"吧嗒、吧嗒"有节奏的响动,变幻不定、不可捉摸的火苗对准锅底尽情地撒欢燃烧着。在这一过程中,大人会拿着塞灰筒的烂布棉套子,指着烟囱和炭火讲"烂套子都有塞窟窿的用处"、"谁家的灶火不冒烟"和"人心要实,火心要虚"、"一个锅里搅稀稠"等等做人处事的深刻道理。

灶火是家里的焦点和中心,在那段惜惶艰难的岁月,女人熬煎等米下锅,男人在外四处奔波,一家人成天围着灶火想法子,绞结和富裕在锅里的饭中体现无遗。烧火时,眼睛盯着灶火内红彤彤的火苗,憧憬和期盼着日子一天天改观。偶尔在炭火中冒出个人体状的炭疙瘩,传说这是"炭人人",预示着有贵人前来相助或者要发大财,一家人能眉飞色舞几天,走路时的脚步都跑乱咧。

紧临灶火的墙上,供奉着灶王爷的神位。中间贴着画像,左右是一幅对联,书写有"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字样,顶部写着四个字"一家之主",充分显示了灶王爷保佑全家老小平安的神圣地位,画像下支着一块精制的隔板,摆着香炉、蜡烛等祭品。传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去天上给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恶形为,玉皇大帝根据汇报,把一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应得到的福祸吉凶命运交于灶王爷处置。因此,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习俗,家家都极度重视。除烧香点蜡,叩拜祭奠外,用枣和核桃密集地层层叠叠嵌入馍中的"枣山"馍,也要郑重地敬献在灶王爷像前,以此贿赂灶王爷吃着蜜甜的"枣山"馍,醉饱后升天,说些人间好话,祈福全家来年幸福平安。

大年三十,灶王爷带着玉皇大帝的圣旨回到人家,祭奠叩拜的风俗会达到高潮。"正月二十三,麦子泡枣山",摆在灶王爷面前的"枣山"馍直到正月二十三才能取下,由家里的男孩吃掉。

旧社会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礼俗。过去的媳妇是不能上桌吃饭的,经常端起饭碗,夹几筷子菜,坐在灶火旁观察桌上的情况,随时给大家加菜舀饭,提供服务。大半辈子守着灶火等待熬成婆婆的那一天。

现在,灶火和围绕着灶火的辛酸往事已很难见到了,但通过灶火形成的一些有趣风俗还在。人们在搬新家时,总是习惯在大清早首先打开灶头的火苗,让使劲窜出的火势旺盛地燃烧着。一家人兴致勃勃地围陇在灶台前,满怀喜悦盯住熊熊燃烧的火苗,期盼着人旺、家旺和事业的永续兴旺!

也许这旺旺的火势,正好就是写这篇文字对大家的真诚祝福吧。

买单

民以食为先,人人都离不了吃饭。一家人做饭吃,吃完洗刷完,程序就算完结,不牵扯掏钱付帐买单,充其量夫妻之间、婆媳之间为干厨房家务活的多少、轻重嘟囔几句。如在外用餐,就免不了要有人买单。吃饭时的地点、氛围、档次、价格,请吃饭的对象、动意、目的、效果,吃饭者的身份、财富、官衔、品位等等存在差异,买单的方式就迥然不同,由此产生世相百态的买单文化现象,就更不足以为奇了。

前些年村里过古会,卖油糕的摊位跟前坐着一群长辈,老汉老婆们看着酥脆香甜的油糕,只是议论评价,都不愿第一个掏钱购买。估摸着猜想到他们的心思,便招呼摊主用几个碗盛满油糕,恭恭敬敬地给每人捧上,之后掏钱付帐,在叔婶们的一番推辞和赞许声中,极大地感受到买单的价值和乐趣。这是我最为津津乐道,最有成就感的一次买单。

最近常去一家牛羊肉煮馍馆吃早饭,这家煮馍馆的饭,色香味俱佳,食客很多。进门就是结帐的吧台,按程序先是买单,在买单的同时,叮嘱吩咐对煮馍所用肉的类别、汤汁稀稠等等要求,往往围着一伙人,很嘈杂热闹。两三人结伴来,不约而同会从棉衣内兜掏出钱包,同时把百元票子递给收银员,其中一位很执着干脆,执意要自己买单,其它两位死活不肯,五六支胳膊绞结在一起,相互较劲中表露出实诚,一阵较量下来,气喘嘘嘘来到桌子前,边走边埋怨:这顿饭该我请嘛。刚坐就,一位的手机突然响起,接电话的声音很洪亮,整个饭厅的人都能听见,抬起头听他吼:我们几个正吃饭呢,你来,让车接你,几个人?单给你买咧,一定要来。说罢,又掏钱,又争取,又买单,喜滋滋地笑着。

也常见打了一夜麻将的几位玩家簇拥着来。"赢了钱比驴欢,输了钱比牛蔫",从表情即能看出谁是赢家,不等走到吧台,就掏出一把钱边整理边买单,通常还要点几个硬菜,拿一瓶白酒,火急火燎地倒进杯中,碰响酒杯,回味一夜的战绩。输钱者拉着脸自言自语反思:停牌时留的口子是三七条,对着哩,咋能让夹六万炸了呢。酒过三旬,醉意中瞥见朋友一家在另一桌坐着,起身跑到跟前,嚷嚷着服务员要给朋友再点菜,执意把朋友已经结帐的钱从吧台要来,然后再次掏钱买单。

偶尔也会有一伙人来,一人慢条斯理地掏钱,着实真诚地买单,后面跟着的人声音嘶哑地喊着要请客答谢,却把手里捏来捏去的人民币悄悄地装回裤子兜里,然后面不改色地端起饭碗,贪婪地吸食着。也会有领导模样的背着手走进来,直接会有人引着进到包间,结帐买单者心领神会地告诉着领导的饮食习惯,在开发票时还不忘给自己装上两包上好的纸烟。年轻人进来买单时,神情很镇定,眼睛盯着手机屏幕,不停地翻动刷屏,吃完饭已经按AA制将饭款结清。

有位朋友经营一家企业,在小城也算是有头有脸人物,过去习惯在各饭店吃饭后龙飞凤舞地签个大名,给嘴角别根牙签便大摇大摆地离开,在买单过程中显示他的能量和气场,不习惯兜里装现金。一次在省城办事,请到一群人吃饭,菜由客人亲自点,开始上桌的都是些豆芽、萝卜,心想也就几百元,就把司机打发走。服务员给每人盛上来一碗鱼刺饭后,他用筷子头沾着尝了一下,味道奇怪,便摆手吩咐端走。客人惊叹朋友的势大,都称赞他的企业实力。等到送客人买单时,无论如何也没想到一桌饭就五六千元,反复提醒服务员把帐算错咧,多加了个零,闹腾了半天。结果四处打电话求救才解了囧围,把人丢在客人面前。

吃饭买单的事每天都在不停地进行着,留意观察各类买单人的动作神态,就是一幅活灵话现的百态世相图。


作者简介

   

   张会民,就职于人保财险渭南市分公司。爱好文字写作,自2015年以来,创作随笔、散文150余篇。绝大多数在中国好书、今日头条、一点资讯、渭南日报、人文古徵、陕西金融文学等刊物、平台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