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牵文学,心系丝路——访陕西省作协副主席王蓬
2016-03-29 | 作者:乔秀  | 来源:丝路金融文学网


王蓬是以丝绸之路为研究和写作对象的作家和学者。2015年11月4日,我和李伦、高歌、程峰等作协同仁,怀着无比激动和崇敬的心情,专程赴汉中拜访了王蓬老师。

王蓬老师的居住地位于汉中市北团结路的汉江新城。通过电话联系,几分钟后,在我们等待之际,一个六十开外,身材魁梧的汉子,迈着矫健的步伐,微笑着向我们走来。只见他上穿黑灰色冲锋衣,下穿一条蓝色运动裤,脚穿一双黑色皮鞋,说话声音洪亮,器宇轩昂,如果不是他自我介绍,以他强健的体魄和从上到下的运动服饰,我还以为遇见了一位资深体育老师。王老师和我们一一握手,相互介绍后,就带我们来到他温馨的家。

我去过很多朋友的家,像王老师这样的文化大家,我还是第一次拜访。师母打开门一瞬间,一股浓浓的书香气就扑鼻而来。在客厅右侧的整面墙上,是一排长长的书柜,柜子里面的书都是成套的中外名著,分文学类,文史类,综合类等,排列整齐,一尘不染。让我感到震撼的是摆在柜子顶部的“丝绸之路”,那是一排排列有序的工艺品,有骆驼,有马,有羊,有陶俑,有花瓶,有瓦当,这些都有他在丝绸之路采风时淘来的宝贝。客厅的另一面墙上,是他这几年沿丝绸之路采风的摄影佳作,王老师如数家珍,向我们一一介绍沿途经过的地方及风土人情。书房里的几个书柜也放满了文学书籍,其中有一个柜子是他的作品专柜,书桌上整齐地摆放着笔墨纸砚,那是他写作和习字的地方。书房的另一面墙上,皆悬挂着名人字画,除余秋雨,陈忠实,贾平凹等文坛巨匠的墨宝外,还有省内外许多名家的作品。王蓬夫妇很好客,不仅向我们赠送《山河岁月》、《汉中栈道》、《秦岭南边的世界》、《王蓬文集》等作品,还让我们品尝刚上市的午子仙毫和汉中蜜桔,在弥漫着袅袅茶雾和悠悠书香的客厅,我们和王蓬老师围绕丝路的写作问题展开了愉快的交谈。


王蓬老师生于1948年11月,原籍西安,父母系知识分子。1958年因父错案迁陕南农村,曾务农1 8年。1982年因创作成绩突出,被破格调入汉中市群艺馆,后在鲁迅文学院、北大首届作家班学习4年。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3年起先后任陕西省作协副主席、汉中市文联主席、作协主席。

他从1970年开始写作的,至今发表800余万字作品,出版著作30余种,文集8卷。1992年始全程探访蜀道、丝绸之路与唐蕃古道,著有《中国蜀道》《从长安到罗马》《从长安到拉萨》等文化著作。国务院和陕西省政府为表彰他“为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先后授予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并获国家一级作家二级岗位职称。

王老师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己40多年。第—个阶段为1970年至1992年,一直从事文学创作。第二个阶段从1992年至今,主要从事文史创作。文学创作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油菜花开的夜晚》、中篇小说集《隐秘》、《黑牡丹和她的丈夫》、散文集《京华笔记录》、长篇小说《山祭》《水葬》。以丝绸之路为背景的文史作品有《山河岁月》、《中国蜀道》、《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绸之路全程探行纪实》、《从长安到拉萨——唐蕃古道全程探行纪实》等。

他的作品充满浓郁的陕南生活气息,传递出陕南地区底层农村和农民的生存生活状态,却又非简单描摹,用贾平凹的话说:“观事观物富于想象,构思谋篇注重意境,用笔轻细,色彩却绚丽,行文舒缓,引人而入胜。” 陈忠实先生在“秦岭南边的世界”一文中说“王蓬对于生活里的善和美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敏感,一触即发的激情,一种虔诚的崇拜,这是作为一个人民作家最为可贵的基础,也是一个艺术家永不枯竭的智慧之源”。

一切发明与创造源于兴趣。作为汉中人,王蓬对两汉文化及古栈道有着天然的喜爱。如果说他在文学创作取得了一些成绩,那与他对文学的热爱和对事业的不懈追求是分不开的。他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受喜爱文史的父亲影响,从小对历史的兴趣并不在文学之下,母亲家族中亦有多位长辈进入方志,这就足以诠释王蓬老师何以有信心历时10年全程踏访穿越秦巴大山的七条蜀道,创作出全面反映蜀道历史文化、风物民情的《山河岁月》(上下两卷60万字)与《中国蜀道》;由王蓬老师撰稿,赵忠祥解说的专题片《栈道》在中央台播出后,直接引发川陕蜀道申遗。

之后,他又全程探访丝绸之路与唐蕃古道。以史学的视角看丝路,以文学的笔法写历史。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揭示古道起始,通塞变迁,穿插进重大历史事件与人物,勾沉出曾经辉煌又消失的王国和民族。并对古道沿途地理现象及瑰丽景观,宗教建筑及风俗民情作了精彩描述。为此,他历时十年,不避寒暑创作出七十万字的《从长安到罗马》;六十万字的《从长安到拉萨》。

在探访古丝路途中,王老师遇到很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他经常一个人开着越野车穿梭在青海,甘肃,新疆,宁夏等地,有些地方根本没有人烟,有些地方要反复去几趟,遭遇爆胎,遭遇恶劣气候,忍受饥饿,忍受孤独,是常有的事,经过无数次磨练,现在给汽车换胎,排除汽车的简单故障,他都基本掌握,野外生存技能也越来越强。秦巴大山的古栈道他全程步行踏访。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身体素质,最终把这一切都扛下来了。

凭着对文学,对历史的浓厚兴趣,凭着高度的责任感,王蓬老师20次沿丝绸之路西行喀什,出访巴基斯坦,周游欧洲各国,最终到达丝路终点罗马,仅照相机就用坏12个,当然也照出了很多珍贵的照片,他家摄影墙上的作品都是他摄影作品中的代表作。好作品配上好图片,会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他的新作大部分文史兼备,图文并茂,读者十分喜爱,也许就是这个道理。

他善于发现历史事件背后的故事,如采风途中,遇到一个裕固族女作家,在于她的交流中,我对仅有1万多人口裕固族产生了浓厚兴趣,为弄清裕固族的前世今生,我大量走访当事人,查找文献资料,对这个即将消亡的少数民族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写了“裕固族的前世今生”,为文史研究提供详实的一手资料;参观拉卜楞寺时,知道当年该寺曾捐献飞机30架支援抗战,那么这笔巨额资金是从何来呢?他在文献资料里没有找到答案,于是就去古旧书店,古玩市场寻找,最终他在兰州古玩市场的旧书堆里找到答案,将其整理归纳,形成新的史料,编入文集。

王蓬老师信奉“青春作赋,中年治学,晚年研究乡帮文献“的治学理念,所以在进入老年的时候,依然投入蜀道与丝路的研究,他的经历,他的思想,他的追求,一点一滴,一字一句,都渗入他作品的字里行间,所以传记他暂时不打算写。王老师表示,今后他还是继续文史创作和研究,特别是丝路文化的弘扬和发展。

不知不觉两个小时过去了,王蓬老师兴致很高,我们也感到意犹未尽,但考虑到王蓬老师公务繁忙,时间宝贵,我们与他合影留念后便起身告辞。王蓬老师虽是名人,但没有一点名人的架子,走时不仅让我们带上汉中蜜桔,还一直陪伴我们走出小区大门。

祝愿王蓬老师身体健康,祝愿王蓬老师在文史创作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2015年12月8日



乔秀,工行西安东大街支行员工,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陕西金融作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