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民:走进宋君翔看书法墨香品正
2016-03-31 | 作者:陕西金融作家协会  | 来源:丝路金融文学网


人常说:文如其人。而书法又何尝不是如此。

初识农行宋君翔,不仅缘于他的文品,更缘于他的人品。那时,那是他还是年轻小伙子,在陕西日报政法部从事新闻写作,不太爱说话,很勤快,我们一块相处了三年时间,之后他转业到农行工作。军人出身的宋君翔正直诚实,勤奋努力,已先后在《陕西日报》、《解放军报》、《延河》、《星星》、《中国城乡金融报》、《金融时报》等报章杂志发表诗歌、散文、随笔、时评、报告文学等文学作品。之后,他调入市农行从事宣传工作。30多年过去了,他不但出版有诗集《眼望家园》、散文集《热土情缘》、报告文学集《西部人》、经济类专著《点击金融》等,还在书法领域有所建树。一年内在全国金融系统书法大赛取得三项大奖,成为农行响当当“一支笔”。如今,他还被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吸收为会员,被中国金融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他学习书法,与做人一样,踏踏实实,一丝不苟。长时间地文学滋养,让他厚积薄发,在取舍中入古如法,在钟情的汉碑和魏碑中找到经典的深度。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物我两忘、心手双畅,在魏晋风度中优游,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已知不惑之年的宋君翔,靠着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的精神和悟性,默默坚守着自己的梦想与追求。

古人曰“相时而动,或知其情;从心所欲,鲜悟其理。盖欲正而不欲邪,欲熟而不欲生,人之恒心也。规矩未能精谙,心手尚在矜疑,将志帅而气不充,意先而笔不到矣。”这个道理的存在让宋君翔领悟和深思数十年探索着。

在他的书法作品中,能品味出一个人的人品、学识、审美情趣及思想境界。30多年来,在大量伏案撰写金融公文以及金融文化宣传工作之余,宋君翔下班之后,就一门心思游弋在书法王国,习字悟道。他用笔、墨、纸,抒写着对人生的体悟;他用点、线、面,表达着对世界的观照。

“书法没有捷径可走,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想进入艺术这个道儿,就要下特苦的功夫。”这是宋君翔的体悟。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书法人都常讲书法的字内、字外功夫,但要达到什么程度,理解到什么地步,难以用等式去衡量。字内功夫当然是临书写字问题,学习书法扎实的基本功是必不可少,真、草、隶、篆创作,没有踏踏实实,一丝不苟的临书过程,创作出的作品是经不起推敲的。如果不注意基础学习,不注“法”的培养,“开弓就打”创作,谓之“自体”,那恐怕就是俗话说的没等会走就想跑了,这必然导致创作出的作品纰漏百出,雅俗本末倒置。因此研习书法无论从楷、隶、篆哪体入手,都必须遵从认真摩帖、临帖、背帖到出帖这一过程,否则必事半功倍。

宋君翔以楷书入门,遵照长辈的教诲,临摹书法家经典作品不间断。参军之后,继续学习王羲之、王献之等古代书家风格。抱着书帖一有空闲时间就反复钻究,心摹手追。以每日写百字的刻苦精神,寒暑不辍。坐则以指画几,行则以指画空,卧则以指画被,如痴如醉。不惑之年后,更加勤奋,可谓“闻鸡起舞”。

忆起往昔习书岁月,宋君翔并无苦涩之感,满满的都是乐趣。那是一种为志趣为向往倾尽全力的幸福感。即使如今经济条件已好,宋君翔依然生活素朴。为了学习书法,他从不吝惜买书买纸,曾有一次就花费了三四千多元。

他深知,在艺术求索的道路上,量与质的辩证关系。如今,在书法界已有名气的宋君翔,却愈加勤奋。“他就是为书法而生,为书法而活”,如此评价宋君翔,道出了他“能为书法而拼命”的本真状态。观看宋君翔写字,是一种美好的艺术享受。他的运笔开腕控笔,不滞不涩,一气呵成。他的用笔,苍劲有力,遒劲中蕴温雅,沉着中寓飘逸。他的笔下,流动着阳刚之美,洋溢着雄浑之风。宋君翔说,“开腕”和节奏的把握好坏不仅取决于个性化书风的选择和形成,而且还于其性格息息相关。

所谓“开腕”是指“手腕来回转动自如,不能僵硬”,“开腕”不是做作的动作,其主要目的在于调锋。解决不了“开腕”问题,用笔用不好,字的力度和跳跃性就会很差。这和弹琴是一样的道理,手臂僵硬的人,音乐的起伏、节奏感会很差。

而节奏上的变化,主要是用墨问题。因为速度改变,就出现一种“飞白”的关系。要正确用墨,就要对“什么时间墨等人、什么时间人等墨”,了然于胸。

对于“开腕”和“节奏”的领悟和把控,得益于宋君翔的乐器实践和深厚的音乐素养。“音乐的节奏是时间差的问题,而书法的节奏,决定书法的轻重缓急,起伏、精神。行草主要靠神韵,而神韵则靠节奏体现。”在学书过程中,他不断深知汉碑资源的丰富性和取法多元性,用笔墨实践坚实自己书学追求,选准定为后就会全身心投入,并在学习过程夯实自己信念,有主见,不固执,善吸纳,不盲从,步步为营,研习深入。

宋君翔是一名军人,也是一名参加老山前线走下来的战地记者,有着为人刚正,性格直率,有着多种丰富人生经历,让他喜欢书法家颜真卿的书风,欣赏书法家米芾字的潇洒,大度豪爽的张旭书气,以“律己、沉默、内敛,不知足、不张扬、不外露、不标榜,”则是熟悉宋君翔的朋友对其的评价,这种精神气质融进他的书法中“刚劲质朴、透逸雄浑”气韵的精神基因所在。

“字除了要写的有骨气,线条美,更要"拙中带美,美中有拙"。画要熟中熟,出神入化,信手拈来。而书要熟中拙。”如老子所言“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拙至美”也是一种至高的审美境界。宋君翔坦承,自己的书法“还不够拙”。为此,他在不断自我扬弃。

在宋君翔的书道求索中,难得的“自知”和“自弃”。他认为,书法无法穷尽,要不断修正自己。每天晚上读帖,对照自己,常觉“今是而昨非”。不满意的字,他自己毁掉。带着作品请教获奖老师,面对批得无地自容他在脑海深处记住自己不足,下势注重增强字的厚重和拙气下功夫。快五十岁人时,重新审视自己,又从零开始。他说:“我的书法学习,耗尽了我以往生命的大部分时间,但在艺术进取中循规蹈矩,孜孜以求,享受着快乐和活力。古人云“诗为书之魂”,“文为书之基”。在日积月累中,宋君翔养成了从文化底蕴中吸取修养,他写过小说,散文,发表多首诗歌在全国屡屡获奖,出版过小说,散文,诗歌集很有份量。长期办公室文案经历和阅历,孕育他厚势的文化底蕴,多方面、多层次的艺术修养,滋养着他的书法艺术生命延续,壮大着他的书法艺术成长。所以,他还是依然刻苦认真追摹读写,尤其从一丝不苟临帖始,吸收碑帖营养,不断丰富创作技巧和驾驭能力。

对于临帖,他没有少吃苦,对于古人讲的读帖、对临、背临、意临、钩临等概念,不知琢磨多少遍,翻阅了多少书籍,用心观察大家书写的笔法、结体、墨色和章法等。当夜深人静时,也是他实临书法黄金时段,宣纸笔墨伴随他走过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个春夏秋冬。“手追”原帖,反复求其形似,在反复临写中达到心手相应,让习得的风格和气息储存在潜意识中。长时间地实临,求其变化,找自己与古人的契合点,以达到心、眼、手以及笔、墨、纸的完美配合,这个过程便是迸发创作火花的最初源泉。也使他的书法技法得以丰富和升华。

孙过庭的“五乖五合”之说,即创作心态、环境和工具对创作效果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的确,“吾书意造本无法”,在一种“有意与无意”的心态下书写,不刻意为之,往往会写出“无意于佳乃佳”的得意之作。多年来先后在全国农行“农行美言佳句”书法篆刻作品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以及我省首届陕西省职工书画展中等获得入展以及三等奖,在全国金融系统书法“临创和美言佳句”大赛中获得年度双奖。他的书法作品和论文先后在《当代金融家》、《农村金融时报》、《中国经济网》、《中国城乡金融报》、《经济与金融》、《陕西广播电视报》、《书法报》等报纸刊发。

能吃苦是宋君翔的优点,他正是靠着这一精神苦研书法,尝试着在反复的临摹和思考中激发出亮点,在不断的肯定与否定之中认可自我,力争写出基于传统,又符合当代审美趣味的书作来,更好服务社会和广大群众。


(作者系资深高级记者,陕西日报副总编、三秦都市报总编)



宋君翔书法艺术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