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金融文化建设”征文获奖作品3:廉与贪
2022-11-25 | 作者:胡晓梅  | 来源:丝路金融文学网

陕西金融系统2022年“清廉金融文化建设”征文获奖作品(等奖)

廉与贪(杂文)

作者/胡晓梅

廉,清廉也,《楚辞章句》注释:“不受曰廉,不污曰洁”,译为:“不接受他人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贪,欲物也,《楚辞.离骚》注:“爱财曰贪,爱食曰婪”。廉与贪,本质相悖,包拯在《乞不用赃吏疏》中云:“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纵观中华历史五千载,多少朝代兴于廉政而亡于贪腐,多少官吏成于清廉而败于贪污。

翻开历朝历代的历史,腐败始终蔓延在上自君主、公卿等最高统治集团,下至一般官吏的统治阶级各阶层中,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风气,最终导致王朝的灭亡。夏朝延续400多年至夏桀统治时,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罢民力,殚民财,为酒池槽堤,纵靡靡之乐,最终导致夏王朝走向了灭亡;亦有商纣王及王公大臣贪图享乐、酗酒成风;周厉王横征暴敛、大肆剥削;秦始皇晚年腐化堕落、穷奢极欲;汉宣帝、汉元帝时期腐败盛行,国体混乱等等最高统治集团的贪污腐败事迹。这些历史的足迹告诉我们,如果统治者自身腐化,政权危亡之日也就不远了。

而官吏贪腐同样对政权巩固和国家发展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有作为的统治者在发现官员有贪腐行为后,定会对其严惩不贷。这种严惩不贷的举措正是认识到贪腐对国家和社会的巨大危害后而采取的。在南朝齐世祖时,有一个典签叫刘道济,假公济私,利用职权,中饱私囊,赃私百万,齐世祖知道后,非常生气,立即赐死道济。康熙时期,出现了一个官场“双面人”,名字叫赵凤诏,赵凤诏对康熙大谈贪污之危害,“比之妇女失节”,受到康熙赏识:“尔言虽鄙俚,能如此存心甚佳。”结果,赵凤诏因“巧立税规,贪墨不识,受赃三十余万两”而被弹劾,康熙下旨彻查,赵凤诏贪腐属实,“凤诏遂伏诛”。历史上还有许许多多像刘道济、赵凤诏这样的贪官污吏,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秦朝的赵高,明代严嵩,清代的和坤等,他们最终也都身陷囹圄,落得一世骂名。

统治者在认识到贪腐之害的同时,也发现廉洁的官员是国家的财富,在守护百姓、促进发展、增强国家实力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有为的统治者对廉洁的官员非常敬重,注重发挥廉洁之官的能力、弘扬廉洁之官的品性。其中以明代海瑞,宋代包拯,唐代徐有功、狄仁杰,清朝于成龙等为代表,他们以为官清廉、执法公正而闻名于世,他们的故事受到后世代代相传。清朝第一清官海瑞,他做官时为母亲过寿家中却揭不开锅,死后遗物只有几件打着补丁的衣服,好友凑钱为他办理了丧事,他的灵枢用船运回家乡时,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的人站满了两岸,祭奠哭拜的人百里不绝;宋代包拯一生铁面无私,秉持清廉,不避权贵,执法如山,对皇亲国戚、宦官权贵的不法行为,一律极力主张绳之以法,大力平反冤狱,深得百姓赞扬和称颂,同时也得到了封建最高统治者的赏识;唐代最著名的专司审案官吏徐有功,也是一位以死守法的清官,虽长期担任专职审案官,却因敢于严格守法,犯颜直谏,平反成百上千冤案,救活人命多达万人以上而名留青史;狄仁杰以“中华神探”的头衔闻名中外,一生忠君爱民,谨慎自持、从严律己,不贪权,不作恶,一生谨慎,为官清廉,是武则天最为宠信的大臣;被康熙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一生政绩卓著、廉洁刻苦,深得百姓爱戴,为扼止统治阶级的奢侈腐化,带头实践“为民上者,务须躬先俭仆”。去直隶,他“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在江南“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江南人民因而亲切地称他作“于青菜”,他的清操苦节享誉当时。这些清正廉明的官员在当代乃至后世都留下了深远的正面影响。

早在尧舜禹时代,统治者已致力于寻求治理贪污腐败之法,并将贪污列为当时三大罪状之一。至夏商时期,中国步入国家时代,反贪污腐败的相关法律日趋完善。商王朝为儆戒百官而制定了“官刑”,严禁官吏腐败风气的十种犯罪行为,谓之“三风十愆”。 西周制定的《吕刑》,有“五过之庇”的规定,其中所列的“惟货”、“惟来”两种犯罪行为,就是专指贪污勒索,受贿吃请的腐败罪行。战国时李悝所著《法经》,其中《盗法》、《杂法》中有惩治盗贪财货、假借不廉、收受贿赂等条款。曹魏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监察法规《六条察吏》,西晋出现了《五条律察郡》和《察长吏八条》,北朝出现了《诏制九条》等专门的监察法规。到元朝,以《元典章》和《大元通制》为代表的元律,对官吏贪赃枉法、行为不端、沽名钓誉等有具体的立法规定。明清两代以都察院和六科为中央监察机构,统称“科道”,地方上以省为道派出监察御史,“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由此可见,我国反贪腐历史源远流长,其成败值得后人借鉴。

时至今日,反腐倡廉依然是国家发展之关键,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先后制定了若干关于治理贪腐的法律条规,使用了一系列手段治理贪污腐败,虽然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但腐败事例依然存在。反腐工作是国家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为只要存在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腐败现象就不会根除,反腐败斗争也就不可能停歇。观望古今,腐败的根本在于无尽的欲望吞噬信仰后的道德沦丧,孔夫子说过:“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人人都希望得到富贵,这是人之常情,也是正当的欲望,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的富贵是不应该享受的;贫困是人人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手段摆脱贫困是不可取的。凡事总有限度,一旦过度,必受惩罚,这是朴素的人生哲学,也是自然界诸多事物的规律。

廉与贪往往只在“一念之间”,一念天堂,一念地狱,而这一念正是欲望的克制,佛教用“万事皆空,万物皆无”来试图扼制人的贪欲,因为贪欲是万恶之源,也是人生诸般痛苦的根源。道德劝诫能使人清醒一些,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控制人类的贪欲,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还是法律,法律如同笼子,欲望如同猛兽。贪欲的控制离不开道德的指引,也离不开法律的约束。

十八大以来,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党中央一方面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抓手,从思想上固本培元,提高党性觉悟,增强拒腐防变能力;另一方面以惩治震慑、制度约束为措施,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惩治震慑、制度约束、提高觉悟一体发力,反腐败斗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人们总是“身后多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希望世人能牢记前车之鉴,勿忘初始之心,奉公克己,廉洁自律。

廉如深山幽兰,不言自芳;贪似长堤蝼蚁,无孔不入。廉与贪,一样的开始,不一样的结局,初心易得,始终难守。贪廉一念间,荣辱两世界,把握好廉与贪之间的这一念,始终牢记廉之益,贪之害,以廉自律,以洁修身,常怀廉洁之心,方可无畏无惧!

【作者简介】

胡晓梅,女,就职于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分行。

[编辑 鲁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