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金融文化建设”征文获奖作品2:清廉,从良好的家风做起
2022-11-22 | 作者:宋强  | 来源:丝路金融文学网

陕西金融系统2022年“清廉金融文化建设”征文获奖作品(二等奖)

清廉,从良好的家风做起(散文)

作者/宋强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价值的缩影。上辈的言行举止对后辈的影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形成的精神品格即是家风。一代代人在塑造家风中收获力量,一代代人在传承家风中校准方向。

近日,偶然前往潼关,游访了廉政及优良家风的发源地——“四知村”,通过导游的讲解和图文展示,我内心产生极大的共鸣和震撼,受益匪浅。

“四知村”的由来与东汉丞相杨震有关。东汉年间,陕西华阴潼关县人杨震,出身名门,博览群书。在他二十岁时致力于教育事业,在华山脚下的牛心峪口设立学馆,免费收徒传道授业,前来求学的人络绎不绝。由于其声名远杨,很快被朝庭选拔为官员。那时候选官首先看德能,择优推选称之为“选孝廉”。他后来又推选了学生王密为朝庭效命。一次在外出经过王密所在的县治,王密晚上送来一些金子以报答杨震的知遇之恩,说天黑没有人知道。而杨震却说,怎么说无人知道呢?现在是你知我知,其实还有天知地知呢,怎么说是无人知呢?此事被传为佳话,流传至今。后人为纪念杨震,以这句话的教育意义命名该村为“四知村”。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出现过许许多多像杨震这样的清正廉洁、为民办事的好官、清官。我觉得,这样良好的品行,在他几十年如一日教书育人分不开,为人师者,必先正其身,方能教书育人。如今“四知村”成为陕西省有名的廉政教育基地,激励感召广大党员干部要拒贪腐,永不沾,敢担当,有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四知村”联想到生我养我的地方——宁强县大安镇。这是一处位于川陕古道,汉水源头的一个小镇。这里群山环绕、绿水长流,大林河、宽川河又在这里交汇,给这个山区小镇平添了几分秀色。更为重要的是,大安在汉中的党史上,有着悠久而光荣的历史。这里诞生了陕南第一个革命组织,这里有陈锦章烈士及红军“长征一家人”感人的革命故事。在这里发生的革命事迹家喻户晓,当地人引以为豪。

19352月,红军经过宁强时,汉中第一个党组织的创建人陈锦章,动员包括年迈父亲在内的全家三代11口人,放弃优越的生活,举家踏上了长征之路。父亲陈大训,这个年过六旬的乡绅,在儿子们的动员下甘愿放弃富贵生活,跟随当红军的儿子闹革命。大弟陈文华、二弟陈文芳、妹妹陈真仁才15岁,妻子吴嘉珍带着12岁的女儿陈亚民和4岁的女儿陈汉兰,两个弟媳抱着仅几个月大的侄女。参加长征的11口人,只有妹妹陈真仁一个人到达了延安,其他人均在长征途中牺牲或失踪、失散。陈真仁后来被授予上校军衔,其丈夫就是大名鼎鼎的开国中将傅连璋将军。长征一家人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我们当地人十分尊敬陈锦章烈士及红军“长征一家人”的革命精神,生怕自己的言行不当愧对革命先辈的名声。革命前辈的精神品格影响着家乡人,也深深地影响着我的父亲。我的父亲叫宋天祥。他出生于20世纪40年代,参加工作后正值解放初期,我的父亲比较崇拜文天祥,刚好他们是“天”字辈,所以他取“天祥”为自己的名字,他说他要向文天祥那样,做一个正直而有骨气的人。走哪都要就讲自己是红军一家人之乡邻,做任何事都要向红军一家人的家风看齐,更不允许自己以及儿女们做有损红军一家人名誉的事情。在信合是个老党员,一辈子在基层岗位上兢兢业业,从无半点差错;哪怕带病工作,也不曾见他有半分怨言,为了信合工作耽误了治疗最佳时间,1994年病逝在稽核员岗位。直到如今,父亲为工作而忙碌的身影依然印在我的脑海,父亲在工作中坚持原则,不该贷的款,无论对方怎么找人说情,无论对方如何许诺,不符合规定的贷款,哪怕金额再小,他也不同意签字。

记得我小时候,父亲在信用社当主任,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有一个很能干也能吃苦的农民想做药材生意,购销两旺,但就是本钱不足,家里也没有可供担保的东西。有一次要急用钱,父亲按照贷款发放流程,迅速进行调查了解,及时把款给放了。这个人后来赚了钱,在西安落了户以后,为了感谢我父亲,他看着我们那时候家里穷,兄弟多,他主动要求给我父亲分红,我父亲坚决不同意。他又拿出钱以表感谢,父亲也坚决不收。父亲经常对母亲说,除了工资,其他的都是国家的,不是咱们的钱一分钱都不能要。

在上世纪80年代,父亲当信用社主任时候,正是国家改革开放的探索时期,一些金融机构存在贷款乱象,但父亲坚决不为所动,严守纪律和规定,处处以单位的利益为出发点,在平凡的岗位上,踏踏实实、持之以恒地做好每件小事,以宠辱不惊之态默默奉献自己。那时候,我们家兄弟四人都在校上学,家里开支大,家里经常入不敷出。也经常有人提着礼物来到家里,反复说情想要申请贷款,有时候我们连写作业都无法写。看到其他人家的孩子,缺什么有什么,而我们兄弟四人,哥哥的衣服弟弟穿。快上初中了,我都没穿过几件属于我自己的新衣服和鞋子,私下也经常埋怨父亲“不灵光”。

现在,我也当了信用社主任,才深知当年父亲为什么那样的“死板”。常言道: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这个看似不起眼的信用社主任,如果不时刻保持对制度的敬畏之心,如果不牢记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准则,就很容易被“糖衣炮弹”所腐蚀,丧失了原则和底线,破坏了政治规矩和政治纪律,跌入“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深渊。无论自身的职务是高还是低,只有严格按党和国家的规定办事,爱社如家,才能做好本职工作,才对得起组织的信任和家人的嘱托,才对得起同事的支持和客户的理解。自担任主任以来,我暗暗以当年父亲为“标杆”,对朋友对家人宽厚和善,生活中能帮办的事,积极热情,从不推辞;工作中严谨细致,不越雷池一步;不乱交往,与别人交往中不谈公事,不议政策,严守口风;在扶贫脱困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中,以身做则,主动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以真心用真情解困脱贫;工作中坚持按章办事,按制度办事,任职以来,没有发生过一起违规贷款和不良贷款的现象。

这也许正是父亲的平时的教导和当年的言行在我身上潜移默化的效果吧。作为红军英烈的家乡人,作为一个老信合人的后代,参观了“四知村”,联想了许多,只为在今后的工作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兢兢业业,以社为家,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公私分明,正直热情,严谨认真,把良好的家风传承下去。

【作者简介】

宋强,男,现供职于宁强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编辑 鲁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