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会民:腊八面
2017-01-10 | 作者: 张会民  | 来源:丝路金融文学网

 

 在渭北农村,进入腊月,天寒地冻,庄稼地里再没有什么要干的活计,用现在时髦的用词,就是到了庄稼人"年休"的时节。围坐在热坑上谝闲聊天,享受温暖,还不足以尽兴,总还要想着法子约定成俗,在各种时节解解嘴谗。腊月初五喝过"五豆稀饭",没隔几天,就张罗着准备初八日的"腊八面"了。

 吃"腊八面"的风俗形成传说版本较多,最能让人想通并采信的,当数给长工放假前吃的早饭这一传说。过去,拥有土地多的富户人家,常年雇佣长工帮助干活。到了腊月初,无论家道贫富,家家户户都要置办年货,准备团圆。代表五谷丰登的"五豆饭",主家与长工必须一同围坐共餐,此后几天时间内,长工不再干活,一天三顿有酒有肉,在主家伺候下休整歇息。喂养牲口、拉土垫圈、打扫庭院的活,由主家亲自干。到了初八日前,一年的工钱就要全部结算完毕。"腊八不见红,日子不受穷",初八日鸡叫头遍,主家就点柴烧火,炒菜煮面,捞在大老碗中,招呼长工们吃早饭,而且讲究擀的面宁可剩下,绝不可以吃完。长工们吃饱喝足,背上褡裢,带着工钱,天刚亮就往家中赶着准备过年团圆。

 之所以对这一风俗传说觉得合理可信,与父辈的时常教诲有关。小时候常听长辈讲:做人处事,吃饭敬茶,都不敢慢待下苦人,出门在外的下苦人更不容易,亏待了他们是不仁不义的。

 记忆中的腊八面,从腊月初七日就开始准备臊子的菜食。把红萝卜、白萝卜切成菱形碎片,加上小块豆腐和红薯粉条,再配上葱段、姜沫、花椒、蒜苗、辣椒,用菜籽油炒熟,加水温炖,一大盆色、香、味俱佳的面臊子就准备停当。渭北旱塬小麦生长期长,面粉劲道,能做出上好面条。腊八面讲究细、长,面要和硬,反复用力揉搓到位,在大案上用擀扙均匀擀开,撒上干面粉,层层叠加起来,用大刀劙出粗细宽窄均匀的面条。擀面和劙面是个技术活,心灵手巧的农村妇女,绝大多数都能三下五除二,很快做出来。初七晚上看见案上摆放的臊子和面条,整个夜晚都在等着鸡叫打鸣,心里盘算期待着吃上腊八面的那一刻。

 似乎还没睡多长时间,朦朦胧胧中,大人就拽着被子吩咐起床。此时,锅台上已冒出热气,面香味也扑鼻而来。跟着大人,端着面碗,很虔诚地给灶王爷、财神爷、土地爷等等一一跪拜敬献。还不等大人许愿完毕,就迫不及待地挑起面条,送到嘴边吸食起来,直到大人嚷嚷说:"吃饱就行咧,再吃就快到喉咙眼咧,今儿个的腊八面,还多着哩",才恋恋不舍地放下饭碗,背着书包去学校,一路上饱咯响个不停,哈出的气,满嘴都是腊八面的香味。

 这些年到了腊月初八,单位灶上和家里在中午都象征性地吃面,虽说臊子的菜类品种已经很丰富,档次已经很高,但嚼着面怎样反复品味,都吃不出过去那样如饥似渴的向往和意境来。

 作者简介:

 张会民,一九六八年二月生,陕西省澄城县人。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陕西金融作家协会理事,渭南市作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初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