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选登】清廉从业论
2022-05-09 | 作者:魏德东  | 来源:丝路金融文化网

[清廉金融文化建设征文作品]

“清廉从业”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非今人之初论也。纵览古今,类似“穷不忘操,贵不忘道”等有关清廉文化的格言警句,岂止五车能载?国有百官百业,业有百行百工。党政统领各行各业,各行各业按类区分。就行业之清廉文化建设而言,三百六十行,行行不相同,此皆因行业之差别也。如:有的行业既不掌握公共资源,也不经手钱财,实实是清水衙门,相对而言,此行业清廉文化建设遇到的阻力小,容易取得群众满意的成效;有的行业既占有公共资源,又掌握着资源分配权,个个是优差肥缺,相对而言,此行业清廉文化建设遇到的阻力大,难以扎实推进,不容易取得群众满意的成效。故清廉文化建设,应根据行业特点和岗位差别,制定不同的政策方案,采取不同的工作措施,不能一概而论。

笔者从事金融工作整整32年,回顾32年金融从业经历,深深感受到“清廉金融文化建设”之重要。无论是金融企业,还是金融从业者个人,只有清廉从业,才能基业长青。然而,“清廉金融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高尚的道德修养和长期的习惯养成,“清廉从业”也不是每个从业者都能做到的。就现实而言,相对于各级党政官员和国有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普通民众和一般员工由于位居下层、手无权力,大多没有贪腐的条件,只要加强日常教育管理,即可做到“清廉从业”;而具有一定职务的党政官员和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则不然,他们手中有一定的权力,掌握着一定的公共资源,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面前,有不少人信念动摇、三观改变,利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存在的法制滞后和管理漏洞,以权谋私,败坏了行业风气,腐蚀了社会根基。以吾所见,能始终坚守其正者,愈来愈少。这些贪腐人员,大多数人在工作初期都能做到清廉从业,到了后期随着地位的攀升,手中公权力的增大,最终因为抵不住诱惑而失其操守。一旦东窗事发,身败名裂,有的成为阶下囚。究其原因,此乃社会变迁之故也。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资产阶级的各种腐朽思想乘机而入,严重冲击着中华传统文化,尤其在“金钱万能”错误思想的蛊惑下,催生了一大批“拜金主义者”,他们想出千方百计,用尽各种手段,“围猎”手握社会公共资源的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与此相呼应的是:有不少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面前,抛弃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丧失了抵制诱惑的能力,心甘情愿被“围猎”;更有甚者,台上高调倡廉反腐,背后大搞“权力寻租”,将“有权不使,过期作废”视为至理名言,主动物色交易对象,公然将权力商品化,以权力为资本,用公权力暗中参与商品交换和市场竞争,谋取金钱和物质利益,追求感官刺激,于是“权物交易、权钱交易、权权交易、入干股、包二奶”等成了社会常见现象,“清廉从业”成为傻人的代名词。

由此可见,清廉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清廉文化建设是一个急为紧迫的社会课题,清明的政治生态是清廉从业的前提。就金融业来讲,加强清廉金融文化建设,是加强清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法脱离社会环境而单独进行,必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清廉家风的养成、用人导向的引领以及党风政风行风的整治、法律法规知识的普及、司法机关的公正公平结合起来,整体推进。

金融业加强清廉金融文化建设也是个系统工程,不可能离开现实社会而独立建成。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资本集中化、住房市场化、教育医疗产业化、信息网络化、贫富两极分化的当今社会,手握权力的各级官员,不可能有自己的“世外桃源”,很难独善其身。原本“一身气正、两袖清风”者,一旦与那些“活脑筋”同僚一比较,才发现自己清廉从业反而不受人见待,甚至受人歧视。因为他们没有钱走人情买关系,没有钱买豪车,没有钱买豪宅,没有钱供孩子上名校,没有钱送孩子出国镀金。于是他们心理开始失衡,底线慢慢失守,总以为“该出手时就出手”,没想到一伸手就被捉,正应了“百年奍德不足,一日丧德有余”这句老话。从权威机构公布的各行各业的腐败案例来看,金融业清廉金融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整个社会的政治生态建设。

就本人供职的银行业来讲,“清廉金融文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问题:一是各家银行发展不平衡,部分银行的分支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清廉金融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将“清廉金融文化建设”作为事关基业常青的大事来抓,“走形式”、“做表面文章”等问题比较普遍。二是在“清廉金融文化建设”上缺乏与经营管理相适应的年度目标和中长期规划,存在时紧时松和刮一阵风的倾向,更缺乏一套科学具体的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三是在“清廉金融文化建设”上缺乏一套长远的完整的建设规划和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基层行对“清廉金融文化建设”各有各的理解和做法,并且随着主要负责人的调整,存在时断时续,缺乏连续性,不利于形成统一的企业价值观和文化认知度。四是“清廉金融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使用融合的不够紧密,尤其在用人导向方面,“带病提拔”了不少贪腐人员,对原本清廉守正人员的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五是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实用主义价值观受到热捧,员工对“清廉金融文化建设”缺乏认同感,对高层管理人员的信任度下降。近10年来,银行不良贷款不断增加,各家银行高管频频落马,各种类经济案件时有发生,“清廉金融文化建设”滞后就是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银行高管的贪腐行为,带坏了行业风气,损害了银行的“三铁”形象,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对于“如何加强清廉金融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这一课题,每个人都自己的思考。笔者认为:只有采取非常之举,才能取得群众满意的效果。因为当前金融业存在的腐败问题,不是偶然的、个别的、突发性问题,而是积十年、二十年之久慢慢形成的问题。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靶心向上,刀刃向内,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发动员工、动员民众,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着力抓好两项工作:一是以上率下。各级领导要以实际行动向本单位职工展示构建清明政治生态的决心和勇气。如:科级以上干部每年要在本单位职工大会上,主动向全体职工报告自己的家庭财产以及当年的各项收入来源,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二要动员群众,大胆揭发自己知晓的违法违纪人员。纪检监察部门对于群众的举报,无论是匿名举报还是实名举报,都要按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原则进行调查,同时将举报登记和调查结果录入相关信息管理系统,按月向本单位职工公示,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笔者之所以提出这样的一个非常之举,主要基于两点:一是根据1945年7月毛主席在延安回答前来造访的国民参政员黄炎培“窑洞之问”提出的。当年,黄炎培提出共产党能否跳出兴亡“周期率”?毛主席果断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二是现在实行的干部只向组织部门报告家庭财产及收入的效果不明显,仍然存在“暗箱操作”、“带病提拔”等问题。

无数的事实反复证明:搞好一个地方、一个单位、一个企业不容易,搞糟一个地方、一个单位、一个企业很容易;搞好一个地方、一个单位、一个企业光靠一个人不行,搞糟一个地方、一个单位、一个企业有一个或几个人就够了。所以我们要动员民众,铲除这些“害群之马”。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加强对各行各业各层级“一把手”的监督,是跳出“兴勃亡忽”历史周期率的关键,也是建立清明政治生态、构建清廉金融文化、实现清廉从业的有效措施。


(作者单位:秦农银行新城支行)

责编:云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