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现实生活中的白鹿原
作者:白来勤 | 来源:丝路金融文学网  | 时间:2017-07-07 19:01

白鹿原,神奇的原,瑰丽的原。

古往今来,它以黄土高原的厚重色彩、包罗万象的秦人胸怀,南眺秦岭而不群,北窥黄河而不依。西瞰古都,东倚篑山,北望骊峰,岿然终南怀抱,雄踞天地之间。在她身上,可见西北汉子的敦厚和豪勇,又有关中女子的雅致秀美与大方,集阳刚与阴柔、自然与人文、古典与现代之美于一身。数千年来,秦汉雄风劲吹,唐宋诗韵翻飞,以白鹿原风情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枚不胜数,尤其是白鹿原骄子、已故文学大师陈忠实的一部《白鹿原》,浓缩了历代文人墨客和思乡游子的情怀与向往,令华夏儿女竞折腰。

随着电视剧《白鹿原》的热播,白鹿原再度引起世人的关注与热议。这里,就让我们撩开她的神秘面纱,走进现实生活中的白鹿原。

白鹿原,一脚跨三县

白鹿原位于西安市东南方,东南依终南山余脉篑山,山与原之间隔沟相望,西安市旅游环山公路顺沟南北贯通;西和南皆滨浐河,东与北同依灞河,四面环水,居高临下,自古为军事要地。

白鹿原是经亿万年形成的黄土台塬。该原南北宽约10公里,东西长约30公里,面积约263平方公里。

白鹿原的自然区域包括灞桥区的狄寨街道、红旗街道、席王街道和纺织城街道;长安区的炮里乡、鸣犊街道、魏寨街道;蓝田县的孟村乡、安村乡、前卫镇和焦岱镇,耕地约35万亩,人口50余万.原下包括浐灞河流域、浐灞交汇之间与原畔的“浐灞生态区”、灞河湿地区域,已成为西安市的“绿肺”。

白鹿原见证着人类的童年,是华夏文明的起源

秦岭,中国南北自然地理的分界线。在秦岭北麓、灞河的源头,白鹿原的东南约20公里处有个公王岭,大约11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这里林密草茂,气候温润,白鹿原最早的原住居民、人类的先祖“蓝田猿人”就在此繁衍生息。先祖们在这里打制石器捕获野兽、发现并保存火种,驱逐黑暗,过着的简朴生活。当族群不断扩大时,逐渐走出山凹,沿倒淌的灞河在白鹿原周边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距今1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在白鹿原畔定居并学会了制陶、豢养家畜,过着母系氏族的原始部落生活,并逐步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8300年前,白鹿原周边一片水乡泽国,由于它高出周围许多,因而被称为“华胥之渚”、“华胥之洲”,华胥氏在白鹿原及灞河流域建立起“华胥国”,先民们在这里开始渔猎生活,取牺牲以充庖厨,制婚娶之制,造书契,画八卦,社会由此走向文明。如今,华夏民族的祖母华胥氏还长眠在白鹿原畔的华胥镇孟岩村,每年“二月二”,世界华人都会聚集于此,举行隆重的公祭华陵仪式。

在“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杭育声中,先民艰难的跋涉到白鹿原东畔郭村,又经过白鹿原来到浐河东岸的半坡村。长期的生活实践让他们觉得,广袤的原野,更适宜生存。于是,他们就在这里制作工具,打鱼、捕猎、耕种,烧制极具力学原理的尖底瓶、几何图案人面鱼纹盆,创造发明出汉字符号雏形等原始文明。将5000年的华夏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2000年!从此,华夏民族的祖先们由深山走向河川、平原,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繁衍,与大自然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由于生产能力的低下、物质资料的匮乏,为了部落的繁衍和生存,先民间的争斗也不可避免。据《通志》载,相传,黄帝之臣风后消灭蚩尤的战争就发生在白鹿原上的荆山和尤风岭一带。

白鹿原因有白鹿出现而得名,历代史籍均有记载:《后汉书郡国志》载:“新丰县西有白鹿原,周平王时白鹿出。”《水经注》、《太平寰宇记》也有“平王东迁时,有白鹿游于此原,以是名。

历代帝王对白鹿原情有独钟

白鹿原是历代帝王十分青睐的地方,王侯将相多次前来白鹿原或征战、或饯行、或休闲、或登基,周秦汉唐乃至五代十国间,都城越来越靠近白鹿原,白鹿原祥云缭绕,王气斑斓,也成为都城最好的屏障。

且不说黄帝臣风后战蚩尤于黄土岭、黄帝采铜于首山(白鹿原)、铸鼎于荆山下(将军圪垯),也不说周文王伐纣伯夷叔齐在此挡驾、平王东迁过白鹿原呈现祥瑞,秦始皇霸上送王翦成就统一大业、沛公军霸上的《约法三章》就值得称道。前者奠定了统一的基础,后者成为以信誉德威服天下的绝好例证。

白鹿原的北坡灞桥区境内古称青凤山,又称凤凰嘴,位于灞河西南岸,正中山嘴高耸,恰如凤凰昂首俯视灞川。两侧山岗低缓,向外伸张,犹如凤凰展翅。这里山原墨绿,青茵如染,杂花野卉,点缀其间。这就是霸陵,一代英主汉文帝长眠的地方。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卒葬白鹿原,开创了帝王以山为陵、不殉葬金银宝器的节俭先例。

文帝陵东南约二里处的原上,是文帝皇后窦氏之墓窦陵,因地近龙湾村,又称龙湾冢。文帝陵西南约五里处的原上鲍旗寨村附近,是薄太后墓,又称“薄姬冢”,汉时称南陵。据考古发现,薄姬陵中的陪葬品竟有大熊猫和犀牛角等珍贵物品。薄太后逝于文帝驾崩之后,临终嘱咐孙儿,将自己葬于白鹿原上,为的是“西望吾夫(汉高祖长陵在咸阳),东望吾子。”文帝窦皇后在文帝死后,虽贵为太后,仍一直遵从文帝遗言,对太皇太后(薄太后)这位婆母孝敬备至。窦太后于武帝六年逝世。由于这座陵墓高低错落,民间有“汉文至孝,顶妻背母”之说,因而白鹿原也成为传承孝道的活教材。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刘彻征购民田,广开“上林苑”,在白鹿原捕获白鹿制鹿币,成为金融史上的一段美谈,令白鹿皮成为了金融史上纸币的先驱。据史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武帝刘彻为了增加中央财政收入,曾设奇招、制皮币,此皮币即以白鹿皮制成。武帝要求“王候宗室朝觐聘享,必以皮币荐壁,然后约行。”每块白鹿皮值四十万,相当于当时黄金一斤。中央“只需将禁苑中的白鹿杀取其皮,加以缘馈即成。”王候宗室只得向朝廷购买,这样他们手中的大量金钱便流入中央政府手中。据说豢养白鹿的禁苑就在白鹿原上,呦呦鹿鸣带来国运昌兴。所以,白鹿原又成为财富与昌盛的象征。

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刘彻养病于白鹿原上林苑之鼎湖宫,改鼎湖宫为鼎湖延寿宫,于此戒斋沐浴,与宠姬卫子夫共度良宵。白鹿原的水滋阴壮阳,白鹿原的风爽身健体,武帝龙体康乐,子夫心花怒放,家国安乐祥和。子夫不负帝望,为皇上连生三女一子,解决了大汉帝国子嗣传承的重大国是。

汉武帝是一位遵循民族传统文化的典型帝王,接受儒道文化熏陶,经常戒斋沐浴,祈求上天先祖保佑国泰民安。也许冥冥之中有白鹿原的神灵保佑,他通过洗涤这个极为传统的濯汗涓洁之举,顺顺当当的刮起了大汉雄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无独有偶,公元617年五月,隋太原留守李渊也在白鹿原沐浴沟洗澡,不久,荣进大丞相,晋封唐王。更是于一年后,接受了隋恭帝杨侑的禅位,临朝称帝了。此后,唐太宗李世民多次游猎于白鹿原,得鹿原之启迪,“贞观之治”名垂青史。

公元682年,唐永淳元年,李治、武则天在白鹿原清凉寺避暑,展示皇恩浩荡,引得诗人王维多年后大发感叹,赋诗吟咏。诗中写道:“吾王昔游幸,离宫云际开。朱旗迎夏早,凉轩避暑来。汤饼赐都尉,寒冰颂上才。龙颜不可望,玉座生尘埃。”

公元843年,会昌三年,唐武宗李炎与臣子兴高采烈的游猎于白鹿原,而他做梦也没想到,短短的37年后,一个盐商出身的“落榜生”黄巢也会因白鹿原的福祐,被朝廷的要员簇拥着从霸上迎入长安,临朝称制;更不会想到52年后,自己的后人唐昭宗不知为何得罪了白鹿原的神灵,在圣寿寺躲避兵乱是战战兢兢、惶惶不可终日。

群雄逐鹿白鹿原,历来兵家必争地

秦汉至明末,白鹿原一直是统治者屯兵、练武、控制古都长安的要隘,发生在白鹿原的群雄逐鹿事件及遗址比比皆是。

公元前154年,正月,太尉周亚夫东征吴楚,亚夫用赵涉俗计谋,走蓝关,出武关,大破吴楚。

东汉初,赤眉军汉将延岑作战于霸上,刘秀走南阳。

《晋书》载,公元316年,晋愍帝四年,刘耀迫长安,散骑常侍辑、监、京、兆四郡屯兵霸上。

公元356年,晋永和十年,东晋桓温反苻苌于蓝田。同年六月,桓温与前秦苻健战于白鹿原,桓温连胜东晋军。当时王猛着破衣衫求见桓温,口若悬河,扪虱而谈当世大事,令温折服。苻坚遣王猛伐慕容冲,亲送至霸上,苻坚将领姜宇等击慕容冲与霸上。

公元402年,后秦姚兴皇元年八月,晋师迫长安,姚泓屯兵霸上。九月,刘裕入长安,王镇恶迎于霸上。

公元418年,雄心勃勃的匈奴后裔赫连勃勃筑坛拜天于霸上,即大夏皇位,改号元昌武。设坛称帝的地方就在灞桥区狄寨街办潘村附近。

《周书》载,公元534年,魏孝武帝永熙三年,东魏遣将逼潼关,宇文泰军驻霸上。

《唐书》载,公元880年,唐僖宗广明元年,黄巢入京师时,唐金吾大将军张直方率文武官员从灞上迎接黄巢入长安春明门,数日后,黄巢在大明宫含元殿即皇位,国号大齐。

公元1023年,宋天圣年间,大将军狄青征西夏时,驻军白鹿原。

公元1634年,李自成、刘宗敏义军与明军大战于白鹿原,其别部深入大峪,饥民应之者甚多。

公元1862年,同治元年五月,同华回民起义,十二月入蓝田,白鹿原大亮、黑沟、川道及南山一些村庄的回民积极响应……

据不完全统计,中华民国以前,白鹿原上大的战事达20余次。由此可见:“得鹿原者的天下,失鹿原者乱朝纲。”

白鹿原,民族融合的大家园

随着季节的荣衰、朝代的更替,白鹿原成了民族融合大家庭。远在西汉时期,白鹿原就有少数民族迁徙而至。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刘彻二次派张骞率300人携大批金银丝绸礼品出使西域,张骞到乌孙后,分别派遣使者去大宛、康居、月氏等国。后来乌孙和这些少数民族国家先后都派代表团随汉使者来到长安交往,一些少数民族随之在长安周围的白鹿原定居。有些少数民族氏族在天灾、瘟疫、饥饿、战争等恶劣环境中灭绝,有些与其他民族融合后生存了下来。经历代分化、融合后,形成了现在的白鹿原人。白鹿原人多数为混血族人,但总称为汉人。白鹿原上许多村名与从西北迁徙而来的少数民族姓氏有关。

原姓氏为匈奴族,后改姓氏成、以姓氏命名为“成家坡”。

原姓氏姚,后改姚姓氏的羌族,以姚姓取村名为“姚村”“姚家沟”。

库莫奚族,原姓屈突,后改姓氏屈,以姓氏取名“屈家坡头”村。

原姓氏石,后改名姓氏的石国人,以“石”取村名为“石官寨”。

由西域迁来白鹿原的月氏人,原姓氏支,后改支姓,并取村名“支家河”。

原为北方狄人迁来白鹿原居住,如狄村、狄寨(狄青将军安营扎寨得名),宋天圣年间,狄青屯兵白鹿原,周围八大村寨多以部将姓氏取名。汉武帝置八大校尉的长水校尉即由狄人组成。

狄寨西南的南大康、北大康、小康村、五康村及孟村康和村原康姓人,乃西域康居国人,前苏联境内名撒马尔人,以国为姓,现在这些村均无康姓。乃康绚父康穆举族三千户迁往襄樊定居,史称“胡人流寓”。而孟村镇康和村古代以康、和二姓得名,和姓亦是西族大姓。孟村,以孟姓人居住而得名,自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后称孟村镇。

“赫家村”在孟村乡的白鹿原北畔,全村人均姓赫,据村上老人讲,他们都是1500年前赫连勃勃的后代,以前都姓赫连,解放后嫌其不便,遂改单姓赫。赫连勃勃是后秦左贤王刘卫辰之子,先在后秦主姚兴部下当骠骑将军,姚兴分给他五部鲜卑和杂胡两万余,令他镇守朔方(晋陕甘宁及山西等地)。后赫连勃勃在朔方称雄一方,自封“大夏天王”,国号夏,建都统万城(今陕北靖边)。刘裕灭秦后,赫连勃勃率少数民族奇兵南下进犯,打败刘裕派驻的长安守将,占领长安城及关中。赫连勃勃在白鹿原筑坛拜天,登皇帝位。因怀念北方统万城,又怕边防失守,遂率人马北归。其后人留居原上“赫家村”。

白鹿原,文化积淀丰厚,传说与史实相映

近万年的狩猎和农耕文化在白鹿原留下丰厚的文化积淀不可磨灭的历史古迹。

自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当时俗称长寿山的白鹿原游猎时发现白鹿后,白鹿原及白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意识形态”领域。白鹿吉祥呈上瑞,成为诗画艺术创作之潜规。早在公元前291年,也就是西晋永平元年,白鹿原就修建了圣寿寺(亦名杨孔寺),据不完全统计,白鹿原先后建立寺、观七十多所。

慧玉法师、智圣法师,这两位出生于白鹿原的高僧,早于唐玄奘百年即去印度求法,是他俩首先把佛学引入了中国,极大的影响到公元624年从河南西行长安的唐僧玄奘,坚定了玄奘西行印度求法的决心,使佛教产于印度,兴盛与东土大唐。玄奘圆寂后,唐高宗李治钦定葬于白鹿原西北麓的云经寺。因此,白鹿原是佛教在中国的发祥地。

道教是我国本土教派,在白鹿原有道教尊为五大元帅之一的邓艾任职的长水校尉将帅堡遗址,有韩湘子等八大仙经常聚会的聚仙坊,更有袁天罡、李淳风的墓地“金刚冢”,还有许多诸如老洞、南洞、北洞、真人洞、真武观等道观洞府星罗棋布各处。

儒学是我国数千年文化的精髓,据传白鹿原巩村孟村村名来源与孔子、孟子的弟子在白鹿原传授儒学有关。大唐兴盛的数百年间,白鹿原是文人墨客游历的圣地,据目前搜集整理历代诗人咏白鹿的诗词56篇,字里行间流露着白鹿原仙风道骨啸长天,风雅别恋数千年的光辉灿烂历史。

提起狂草书法家怀素、楷书大家颜真卿,人们一定不会陌生,他俩都是白鹿原人。还有诗人王昌龄、杜牧、韦应物,画家阎立德、张萱、韩干也都诞生于白鹿原。

考古工作者们在白鹿原上,发掘出汉墓数百座,北周墓数座,隋唐墓1000多座,出土各类文物数十万件。仅蔡文姬纪念馆收藏了有关蔡文姬文物130多件,其中拥有国家三级以上珍贵文物50件。

白鹿原上就有一位“有名反身耻”的奇人,名叫韩康。韩康,字伯休,京兆霸陵人,东汉隐士,常在霸陵山中采药,到长安市上出卖,30年始终言不二价。官府曾多次征聘不就。汉桓帝曾备厚礼派使者安东征聘,韩康不得已应允,但不乘安车,自乘紫车,凌晨在使者之前启程先行。为给韩征君(指韩康)修路补桥,灞桥亭长征集民夫车牛服役,见韩康衣着简陋,乘紫车过桥,以为乡民,强征其牛。片刻,使者至,发现亭长夺了韩牛,欲奏请有司杀之,韩康忙说:“牛是我自己的,亭长寿命执事,无罪。”由于他看破红尘,故在往官署途中逃走,从此隐居不出。唐朝著名隐士吴筠有诗一首赞韩康,诗云:“伯休抱遐心,隐括自为美。卖药不二价,有名反身耻。安能受玄熏,秉愿终素屐。逃遁崇所尚,萧萧绝尘轨。”

北宋时期的“蓝田四吕”,就是儒家“关学”的集大成者,吕大忠、吕大防、吕大均、吕大临,他们都是亲兄弟,尤其是他们制定并完善的《吕氏乡约》广为世人称道。蓝田《吕氏乡约》是北宋时期“关学”代表人物“蓝田四吕”所制定和实施的村规民约,被国学大师钱穆称誉为中国人的“精神宪法”,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乡规民约。《宋史》载:“关中言礼学者推吕氏。尝为乡约,曰:凡同约者,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有善则书于籍,有过若违约者亦书之,三犯而行罚,不悛者绝之。”《吕氏乡约》运用道德的力量对乡村进行有效治理,是优秀乡贤文化促进乡村治理的成功实践。2017年年初,蓝田吕氏乡约乡仪被列入西安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继“蓝田四吕”之后,白鹿原又出了一名奇人,人称”牛才子”,也就是陈忠实的文学名著《白鹿原》里“朱先生”的原型、关学巨子牛兆濂。他不爱做官,一心治学。关于牛才子的传说,白鹿原上下妇孺皆知,他成了白鹿原上哲人的化身,他的《家训》也成了白鹿原人持家立业的典范追求。牛兆濂(1867年-1937年),字梦周,号蓝川。西安蓝田县人,清末关中大儒。幼年过目成诵,后拜三原著名理学大师贺瑞麟门下,光绪十年(1884年)肄业于关中书院,光绪十二年(1886年)补廪膳生员,并被聘为塾师。曾讲学于蓝田芸阁书院、三原清麓书院,后人尊称蓝川先生。辛亥革命后以遗民自居,后积极倡导抗日。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不久病逝。牛兆濂著有《吕氏遗书辑略》4卷,《芸阁礼记传》16卷,《近思录类编》14卷等,又曾主纂《续修蓝田县志》。

不畏强暴、崇文尚义、乐于奉献是白鹿原闪亮的名片

不说李自成、刘宗敏与明军大战白鹿原,不说同治间回民起义鹿原呼应,也不说民国三年的“交农运动”,即使在风雨如晦的日子里,也有一点点星星之火,在这里燎原。1920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蓝田籍学生田伯荫返回蓝田,与刘子南、胡子琪等在蓝田孟村街成立“勉学会”,学习《共进》刊物,在白鹿原最早传播马列主义,又在孟村街创办了蓝田第一所初等女子学校,创立县立单级师范讲习所。随后,赵伯平、赵希仲、肖光前、徐国琏、张静文、白宗信……等一大批早期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献身革命,为创立一个新中国而抛头颅、洒热血,有的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无怨无悔。

一大批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着想,出资捐款在白鹿原上下创办了一座又一座新式学堂,既教知识,又传播火种,小村庙小学、鹿原小学、巩村小学、灞桥小学……让白鹿原成为“红窝子”。在争取民族独立、抗日救国的岁月里,救亡图存的声音,从“红窝子”传遍白鹿原,白鹿原的赤子参与了陕北根据地的创建、实施了丙子“双十二兵谏”、率部东出潼关,激战中条,让倭寇止步于黄河东岸,“中条山的台柱子”是国人对白鹿原将士健儿的称赞!人民军队中,孔从洲、赵启民、肖应堂、于耀江、屈全绳、惠宏安……,耀眼的将星,辉映着白鹿原!

当初的学舍简陋不堪,如今的校园美若花园。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成为当今白鹿原干部群众的理念,捐资助学在白鹿原成为美谈。“双高双普”让教育走向优质、规范,民办教育让白鹿原大学城春意盎然,西安财经学院行知学院、西安思源学院、海棠学院、汽车科技学院、外贸职工大学……莘莘学子遨游学海,攀登书山,只为把明天亲手创建!

帝都钟气,人豪代起;前赴后继,蔚为壮观。汪锋、赵伯平、孙蔚如、胡太平、魏增军……从白鹿原走出的共和国的栋梁,气正风清,政声斐然!

名流新秀,群星璀璨;文坛艺苑,百花争艳!这当中,两位白鹿原的老汉,令国人称奇,让世界惊叹!

一个是李正敏,把秦腔唱出了光彩和鲜艳,令人百听不厌,开创了“敏腔”流派,留下中国最早的秦腔唱片,赢得了“秦腔正宗”的赞叹!

一个是陈忠实,把关中平原一段乡村故事,烹饪得色香味美令人垂涎,放在地球村的文化餐桌上,让世人尽情咀嚼、品啖,不论美食家还是普通食客,都用味蕾发出由衷地赞叹。

白鹿原,自然风光也令人神往

在白鹿原登高望远,玉峰高耸,终南泻翠,风光旖旎,令人心旷神怡。俯视西安,城郭巍峨,雁塔掠影,尽收眼底。

春天,泥土的清香和菜花的香味弥漫于田间,乡村田园,让人沉醉。油菜花开,几枝含笑入梦来。不负春光不负己的旅行者,把兴致绽放于十里黄花明眸善睐中带着相机和美丽的心情,徜徉在泥土的清香和菜花的香味弥漫于田间,尽情吮吸着这让人沉醉的乡风土韵。

白鹿原有一条蓝田安岱坊至灞桥高桥村的深沟,将白鹿原分为南原和北原。沟旁崖谷间涌出无数泉溪,至沟底汇聚成一条小河。此河古名“长水”,汉武帝时曾以当地狄人组成“长水校尉”护卫鼎湖宫。十六国时期,后秦皇帝姚兴为避父讳(其父名姚苌),以沟中多荆棘,改名荆峪沟。民间又称“鲸鱼沟”。

荆峪之美,首在沟壑纷歧幽静。每至湖岸河边,只见波光粼粼,天光云影,摇曳水中,风光如画。相传“八仙”常来此处对弈吟咏,观景赏玩,百至不厌.“铁仙沟”“百至沟”的由此得名。

   荆峪之美,又在于水。泉水清冽甘醇,相传唐时长安樊家酒铺以此水酿酒上贡。沟里有小湖数处,远观河流穿湖而过,如串明珠,近至湖边,可泛舟,可休息,使人如临仙境,乐以忘忧。

   荆峪两岸,竹影摇曳,叠翠泻碧.谷旁河畔遍生竹林,春日萌笋,夏秋葱翠,严冬不凋,四季常绿.远望一片碧海,入园隐天蔽日,头顶鸟鸣声声,脚下溪水淙淙。盛夏穿行,凉意袭人。

荆峪周边,还有一系列具有传奇色彩的古迹、景点。姚家沟西南有一高岭,先高后低,自北原伸向南原,岭头与南岸几成一线,形如骆驼颈,故称骆驼脖子岭.岭下有“打虎潭”。传说东海龙王的小孙子曾化身金马驹在此饥食仙草,渴饮清泉,水声伴和马鸣,日夜不息.

姚家沟对岸南原上有一村名伯夷坊,相传殷朝遗民伯夷叔齐兄弟耻食周粟,来此隐居,忠孝之名千古流传.村外,由骆驼脖子岭与南原之缝隙西望,长安城历历在目。视线稍偏离,再也看不到,故名为“一线天”。

杨家沟半山原有一杨氏庵,庵前遍生芦苇,秋日芦花盛开,白茫茫一片,与山色湖光相映成趣,别是一派动人风光。

五月槐的花香,带来初夏的味道。鲸鱼沟的炮里原畔,槐花那淡淡的香味儿扑鼻而来,甘甜淡雅沁人心脾。

北原畔上,樱桃谷里,那令人垂涎的樱桃,成了远近游客的最爱。这里每年都举办樱桃采摘旅游文化节,让市民享受白鹿原的愉悦和狂欢,让百姓挣个盆满钵满。

蓝田巩(村)-孟(村)路边的银杏、长安炮里原上的西瓜在夏日里次第上市,让市民游客大饱口福,唇齿留香。

一声蝉鸣,唱熟了秋天。白鹿原葡萄主题公园和果农们栽植的万亩鲜食葡萄也到了收获的季节。别看这小小的葡萄,它远销北上广,曾在北京奥运会上脱销,成为国际友人的最爱。

今天的白鹿原野生动植物种类虽说较少,但鲸鱼沟中仍有野猪、羚羊、黑熊和少量梅花鹿等珍稀动物、鸟类和野生植物数十种,坡原和鲸鱼沟内仍有野生中草药几人中栽培的中草药20余种,山野菜20余种,林木资源28属103个树种。这也是地方政府近年来大力推行“生态白鹿原”建设的重大成果。

庙会与民俗留住乡愁,也留住了白鹿原的DNA

白鹿原上,白鹿原影视城游人如织、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宾客如云、白鹿仓风景区,更让人感到白鹿原民风民俗的博大精深。

从正月十五的闹元宵,到二月二的龙抬头;从三月三的祈风调雨顺,到清明节的祭列祖列宗;从六月六的棒槌会求子,到六七月间的忙罢会待客,以及伏天的祈雨“伐马角”,都把醇烈的民风民俗展示的淋漓尽致,尤其是六月六的篑山棒槌会,更带有母系氏族社会的遗风和人们对生殖的崇拜的原始痕迹。

著名作家陈忠实在《白鹿原》中记述了这样一件有趣的故事:说的是白鹿原东南方向的秦岭山地有一座孤峰,浑圆的峰体就象女人捶布用的棒槌。峰上有小庙,庙里有一尊半男半女的怪神像,每年六月三日到六日为棒槌神会日,此间,一些不能生育的女人多在婆婆带领下来此求神“借种”。那些好占便宜的小伙子,发现面罩纱布求神赐子的女人便偷随其后,于隐秘处时,伴同媳妇的婆婆便自行离开……。白嘉轩的三儿媳妇多年不孕,遍求舍子娘娘亦无结果,嘉轩怕孝义这股从此绝后,只好按冷先生之意。让三媳妇去上一次棒槌会……。这故事中的山,就是现实中的祝篑山。

祝篑山位于白鹿原东南处的秦岭余脉上,又名篑山,山上的寺庙名祝篑寺,山因寺而名。这是一座孤山,山顶平缓,东西突起呈两峰,酷似妇人的耸突乳房,两峰各有一座寺院。两峰低凹处建有一座七层六陵形的宝塔,远视山顶,犹如笔架,又称笔架山。又因山峦起伏,状如奔马,故称天马山。山东南有辋水环流,西北有桃峪河相绕。山坡林木茂密,植被丰满,空气清新,是人们消署、休闲、旅游的最佳去处。

这里自古以来就有庙会,庙会从每年农历六月初三起会,六月六日是正会。以前,篑山的古庙会规模很大,香火旺盛,连续几天几夜,人群漫山遍野。这时候篑山的蝈蝈正值成熟期,健壮的蝈蝈个个墨黑带绿,虎头虎脑,叫声高亢,捕捉蝈蝈也成了年青小伙子们的一大乐事。

过去的六月六,收割碾打小麦的夏忙农活刚刚忙完,扔掉杈把扫帚去篑山消暑解乏成为白鹿原上的蚕妇村氓最大的奢望。庙会期间,一些婚后多年不育的年轻媳妇在婆婆或姑嫂的引领下来此寺庙烧香拜佛,求神赐子。庙内善男信女,熙熙攘攘。当然就些心怀鬼胎、好占便宜的强壮小伙子,发现面罩纱布求神赐子的少妇,故意以身相挤,心虚者用手在这些人身上的敏感部位偷偷地乱摸,胆大者甚至公然张开双臂拥抱、或以言语调笑引逗自己心仪的妙曼少妇,而这些因自家丈夫不争气、令自己的肚皮长久不能突起的年轻女人除少数面带羞涩、大多迫于思想压力而不予反抗外,其中大多数人还是“心甘情愿”地接受对方“咸猪手”火辣辣的“骚扰”,双方一但心血来潮,擦出“爱”的火花时,便不约而同地出了庙门,寻找稍能掩人耳目的树丛或令人神清气爽的芳草之中,这当儿,随同少妇的婆婆或姑嫂便主动离开。他们心照不宣,在一张床单或一条麻袋上以天作房以地当床,尽享男欢女爱……这也是母系社会的一种遗风,也是“生殖崇拜”在民间的反映,因此民间戏称此庙会为“棒槌会”。

这些风流韵事或是传说,或是事实,在封建社会中是一种无奈的风气,也是人们在长期的夫权制度下产生的一种求子交媾方式。毕竟,传统道德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随着医疗水平和科学的发展,这种习俗早已退出人们的生活舞台。而那些科学意识不发达的旧痕迹,在有些人中还不能完全摒弃。

更能留住乡愁的还有白鹿原上的诸多非遗传承项目,一只核雕把工匠精神彰显,火葫芦灯笼竹篾编织融进村民红红火火的期盼、泥叫叫(娃娃哨儿)欢快的声音把半坡泥埙的哀怨的曲调转换,人工打铁从远古的煅冶刀矛戟剑,到现代的打制锄镢锨镰……生活,一步步有苦难向和祥发展。

美食,也是白鹿原的亮点

《白鹿原》这样一部史诗级的电视剧,竟然有人说看出了《舌尖》的即视感,第一集就有香喷喷的油泼面招呼,小葱和辣子,再泼上热油,香味都能飘出屏幕,真是分分钟都能把人看的有些眼馋。

臊子面。面白薄筋光,油汪酸辣香,可以说是白鹿原上的头号美食,在《白鹿原》原著中不止一次的出现。比如白灵与鹿兆鹏以假夫妻的名义执行任务的时候,头一餐便是一碗臊子面。

水晶饼水晶饼用猪油来起酥青红丝桃仁冰糖等物用来填馅外面的一层是精白面的皮,如今看来不是什么稀罕吃食,但谁能想到,也许就是一颗小小的冰糖,一块小小的水晶饼,让黑娃的人生道路大变。

“老鸹颡”与疙瘩汤有相似之处,面粉兑水和稀,在滚开的汤中用筷子一挑一挑地,煮成大小不一的面团,简单利落,人生五味,烩煮其间。

其实,白鹿原的美食远不止这些,丁丁面、方方面、盆盆面、糁糁面、米儿面乃至泡泡油糕、锅盔煎饼菜卷卷、凉皮、饸络、炒凉粉,更有令人垂涎的浆水鱼鱼儿、神仙粉、十三花、八大碗……尤其是神仙粉,出身草根,源于神仙。

秦岭深山里生长着一种植物本地人称为“糜糜稍”,其学名为“双翅六道木”。它是一种属于忍冬科的落叶灌木,一般高可生长到3米。生长在海拔800一2500米的阴坡、林下或灌木丛中。它的茎因天生有六条竖直的道儿而得其名。一般生长在悬崖峭壁上,不易采摘,好似神仙才易得,故取名为“神仙粉”。

相传北宋旱荒时节,八仙之一的韩湘子下凡告知蓝田百姓,山间有一种树的叶子可以做饭吃,于是百姓将这种“糜糜稍”的叶子熬成粉,解了一时之难。“神仙粉”的称呼也由此传开。

每年的五月至九月,叶子鲜嫩时,用竹篓采集回来,在泉溪中淘洗干净,放入盆里,用稍晾一会儿的开水烫浸叶子,叶子就会瘫软在盆里。这时用擀面杖来回搅捣,使叶子到糨糊一样,以用擀面杖挑起来不滴为宜。然后用细眼筛子过滤糊状树叶,去渣。再往浆汁里面点上卤水或澄清了的草木灰水,等搅拌均匀、粘稠后,冷却凝固。制好的神仙粉碧绿细嫩,宛如凝脂。食用时,如同凉粉切片,加红油辣椒、姜蒜、芥茉、自制的柿子醋等调料凉拌入碟,吃起来柔滑细润、凉爽可口,入口后一股香滑凉润的气息迅速涌向喉咙,食后令人神清气爽,浑身舒畅。科学表明,神仙粉富含果胶、粗蛋白质、可溶性蛋白质,有退火,清凉解毒的功效,适宜夏季食用,长期食用保健效果显著。

“民以食为天”,哪怕是这小小的白鹿原也是如此,一块小小的面团,一片小小的树叶,在一捏一揉之中千变万化,演绎着色香味的精彩。

鸟飞蓝天、鱼翔浅底,自在自由;风过林梢、水流河沟,自放自收。畅通道路、车水马龙、林立高楼,璀璨灯火、丰富商品、兴旺旅游!

壮哉白鹿原,红色故事、绿色故园,历史人文俱深邃

美哉白鹿原,文化新区,休闲新苑、精神物质同富有!


【作者简介】白来勤,作者系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金融作家协会秘书长,西安市文史馆文史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鲁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