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湾的春天
2019-02-22 | 作者:尚芬芬  | 来源:丝路金融文化网

200246日,我在亲朋好友的一片唏嘘声中,嫁给了现在的老公,一个来自商洛国家级贫困县的穷小子,当年连酒席钱1万元都是靠东拼西凑借来的。没想到这桩看似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竟然维持到现在,不但没有出现大家所担心的“情况”,而且还成为了亲戚眼中励志的榜样。

我的老家是地地道道的关中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而我的老公家地处贫困山区,缺吃少穿,这也是亲朋好友当年反对的主要原因。我的婆婆一生共养育了6个子女,前面4个均为女孩,第五个便是我老公。在那个贫穷的年代,能养活6个娃已实属不易,还要供养6个娃上学更是难上加难,我的公公婆婆硬是靠一双勤劳的双手及我公公一月几十块钱的民办教师工资,省吃俭用供出来4个大学生,也算是村上数一数二的能行人,威望极高。

我老公家地处丹江河边一塬上,因此得名“何家塬”,当年隶属于梁家湾乡,现在撤乡并镇,归金丝峡镇管。记得1997年暑假,大学毕业时我瞒着家人第一次去他家,从早上八点多坐长途车,一路走走停停,加上当年修312国道,路上坑坑洼洼,走到商州与丹凤之间的一段路时,没有路可走,大巴车载着满满一车人在丹江河里一摇一晃的艰难前行,这让我觉得很是不可思议,就这样一路辗转颠簸到下午四点才到商南县城,县城离我老公家还有100多里,每天只有一两趟车上下,四点多已无车可回,只能暂住在他三姐家。第二天一早坐车往老家赶,又坐了2个多小时的长途车终于到他村口了。我问他,你家在哪儿?他指着丹江河对面塬上的一个小山村说:“就在那儿”,我说,那桥在哪儿呢?他说:“没有桥”,我说:“那咋过河呢?”他说:“把裤腿挽起,我背你过河”,当时我就懵了,心想咋会是这样呢?真是穷山恶水,条件也太差了吧!顿时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没来之前,听我一个宿舍的商洛女同学说,她们那儿山清水秀,家家生活电气化,彩电、冰箱、洗衣机应有尽有,跟我们关中生活水平一样,可来了之后才知道这一切跟电影里拍的一模一样穷,要啥没啥。可转念一想,如此贫穷的地方,他竟能考上大学,和我一个班,而且姊妹四个都考上大学出来工作,是多么不易啊,所以内心满是佩服。

在他的鼓动下我终于下定决心过河,他背着我走到河中间时湍急的河水冲的他站都站不稳,看着汹涌的丹江河水我眼前一阵一阵的眩晕,吓的我死死抓住他的肩膀,那一刻我才明白这个肩膀或许就是我今生的依靠,想想多少次他就是这样过河上学的,心都碎了,所以心里暗下决心,这辈子就跟他了。另一方面,当时我也幼稚的认为只有我才是他心中的太阳,才会给他带来希望,才会让他过上富裕的生活。

2008年底,随着沪陕高速的正式通车,真是天堑变通途,虽然因为修高速,我老公家的村庄受到了影响,好多村民都不得不搬迁到丹江河对岸住了,但老乡们打心眼里还是感谢党和政府,因为从此不用再趟水过河了,娃娃们上学也方便多了,天阴下雨不愁涨水没粮食吃了,山里种的土特产也不愁卖不出去了,乡亲们的心里简直乐开了花。现在开车从西安到老家只要2个多小时,诸多的便利让人心里美滋滋的。

20027月,国家投资开发建设金丝峡国家森林公园,为当地的旅游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随后,金丝峡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一时间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踏来,品美食,赏美景,游山玩水,也带动了周边的乡村旅游,当地政府也因势利导,打造一村一品,建绿色生态园,亲子采摘,茶山采茶,尤其是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农民在政府的帮扶指导下自主创业,养鸡、养羊、养兔、养鹿、种药材,种花卉,开办农家乐,编织手工艺品等,使地方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乡亲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整个村庄道路硬化,自来水通到家门口,街道两旁也安上了路灯,村上还修建了健身广场,配备有健身器材,当年破败不堪的学校也早已修建成现代化的新校舍,学校也实行了“蛋奶工程”,村庄沿街的墙壁上随处可见的文化墙,一个个醒目的标语无不在诉说着人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如今的梁家湾已不是当年的梁家湾了。乡亲们靠勤劳的双手在国家对基础建设的大力投入下,在政府的倾心扶持下,一座座小洋楼拔地而起,整齐划一。一到晚上,道路两旁路灯通亮,远处景区的山上“点亮工程”让整个山区星光闪烁,人们吃过晚饭三五成群,散步、聊天,健身、跳舞,优哉优哉。大家见面,认识不认识的都老远打招呼,嘘暖问寒,互敬香烟,可谓民风淳朴,甚至觉得还有点“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感觉。村里还办起了养老院,春节期间,几乎家家户户门前都停放有小车,在一阵阵鞭炮声中,大家举杯庆祝,团团圆圆、欢欢喜喜过着幸福年。

此次回老家过春节,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好日子都是奋斗出来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发挥主人翁责任,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奋斗目标,为国家为社会多做贡献!



[责任编辑 鲁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