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绍群:文学大师故里遐思
作者:甘绍群 | 来源:丝路金融文学网  | 时间:2017-05-11 14:03


“俄罗斯,沉在心底的憧憬,萌发于懵懂青葱的岁月,一直与我相伴相随。”

这是日前一个下午在武汉飞往莫斯科的南航班机上写下的一段文字。经过9个多小时的飞行,在当地时间晚上九时十分抵达谢列蔑契娃机场(与国内时差五个多小时)。历经海关两个多小时的等待,我们终于坐上了去往宾馆的大巴。

这也许是一个萦绕于心的情结使然吧。比起境外游的热门地点,俄罗斯对于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出生的人而言有着更大的吸引力。她那命运多舛的历史,她那坚韧不屈的性格,她那文学艺术上的极致,她那或深沉、或忧伤、或悲壮的民歌,镌刻着道道年轮。从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到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夹子》,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三套车》《喀秋莎》到《我的大学》,以及曾经人手一册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联情结”伴随着音乐、影视、文学卷入了几代人的青春岁月。这次我终于有机会来实现夙愿了。

在两地紧紧张张的九天行程中,共去了40余个景点:莫斯科的列宁故居、圣瓦西里升天大教堂、亚历山大花园、普希金故居;圣彼得堡的尼古拉大教堂、夏宫、东宫、狮身人面像、彼得保罗要塞、圣伊萨基耶夫大教堂、滴血大教堂、喀山大教堂、十二月党人广场……这一连串地名,在年轻人听来也许遥远又陌生,可是对于我们曾经从文学名著、影视作品中留下深刻记忆的一代人来说,每一个都是印记的浓缩,以及信手拈来的经典。

俄罗斯是个注重精神生活的民族。俄罗斯人的精神生活,总会归结到形而上的终极问题上。德国人用严谨甚至枯燥的哲学体系阐述这些问题,而俄罗斯人则通过小说、戏剧、音乐、绘画以至宗教、墓园文化去表现它们。在俄罗斯旅行,你不能不为俄罗斯民族精心呵护文化根脉所付出的努力而赞叹,你不能不为俄罗斯民众所展示的对本民族文化溢于言表的自信情感而惊叹,你不能不为俄罗斯无所不在的过去和底蕴深厚的文化而感叹。巍峨的城堡,石砌的街巷,华美的教堂,富丽堂皇的宫殿......每一个街区,每一幢建筑,似乎都在诉说着关于岁月,关于传统,关于这个民族的自强不息、动人心魄的故事。

至今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参观位于莫斯科市中心的普希金广场。这里旧称苦行广场,为纪念伟大的诗人普希金而改为现名。广场上竖立了一尊4米多高的普希金青铜纪念像。我们在此瞻仰,之后又来到位于圣彼得堡郊区的普希金小镇的普希金纪念馆参观。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在俄罗斯文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他是伟大的俄罗斯民族诗人,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他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文学之父。代表着俄罗斯的精神生活。在这些纪念地,前来参观的游人常年络绎不绝。

普希金与莱蒙托夫既是伟大的文学家,也是勇敢的斗士。他们用犀利的文字抨击专制,歌颂自由,用殷红的鲜血捍卫生命的尊严。斯人已逝,物是人非,但他们身上那种贲张着血性的贵族精神,依然闪烁着人性的光芒。圣彼得堡有北方威尼斯之称,整个城市由42个岛屿组成,由300多座桥梁连接。在涅瓦河中段的左岸,是普希金故居;右岸,诗人决斗前小憩的咖啡馆。1831年2月至5月,普希金曾居住在这条老街53号那幢淡蓝色房子里。这家原名“伍尔夫甜食店”的咖啡馆,至今仍保留着19世纪30年代的原貌。1837年1月27日,普希金就是在这儿喝完其人生最后一杯咖啡,直接奔赴决斗地点的。巨星陨落之后,深受其影响的果戈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作家还经常聚在这里,谈论文学,针砭时弊。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知青在乡下最热衷的就是相互借书看。当然,无一例外,都是禁书。国内的,国外的,东方的,西方的,最感兴趣的还是法国和俄国的文学作品。每每借到一本心仪的好书,如获至宝。煤油灯下通宵达旦,乐此不疲。小伙伴在一起侃山聊天,话题也大多是书中的主人公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那时的知青,有“广阔天地炼红心”的楷模,也有困惑、彷徨的后生。我属于后者。幸好有书为伴,在另一种语境中,寻找异化的自我。这个时候,遇见了普希金,遇见了莱蒙托夫,邂逅了作家笔下“多余的人”。普希金的诗歌体小说《叶普盖尼.奥涅金》,读得如醉如痴。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激流深者,光澜必章。一个自信的民族,永远焕发着文化的力量。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古以文载道,今以文聚力。中华文化与俄罗斯文化同样在世界上光彩夺目、影响深远。更应当以俄罗斯为镜鉴,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发扬光大。盖因为,文化自信是弘扬中国精神的“源动力”,是凝聚中国力量的“向心力”,更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驱动力”。

    (作者系农业发展银行湖北省分行员工,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妖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