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和弥补亲情的传统习俗:送夏
作者:王印明 | 来源:丝路金融文学网  | 时间:2016-07-18 10:50

  送夏是陕南勉县农村的一种风俗习惯。

 送夏,又叫送热或看热,意思是说,“三夏”期间,农人们各忙各的活路,即使是亲朋好友,也无暇顾及互相走动,彼此的情况自然也不尽了解。三夏一过,便提点礼物,走亲访友,互相问候,交流情感,沟通信息,是农人最直接最淳朴的一种密切关系增进友谊的传统生活方式,像夏的季节一样热烈而隆重,为生活增添了无穷的快乐和情趣。

 “三夏”是农人们一年四季中最繁忙的时节。由于节令特别强,忙了夏收忙夏插,是脚跟腿的事,因而,亲朋好友顾不上互相走动。而过了夏至,小麦装进仓里,油菜榨成了油,农人们才如释重负地消停下来。大家不约而同围坐在一起,或是摆摆龙门阵,或是讲述一天的见闻,俨然一幅走进电视剧里的样子,要过一下别人的日子,快乐、拍巴掌,生气、掉眼泪。那情景,那氛围,渲染着乡村浓浓的温馨和感动。不知不觉,就扯出了送夏的日子。

 当然,送夏是有讲究的,亲朋好友关系越亲近,送夏的人数就越多,要是祖孙几代都去的话,就是最热闹的事了。若要住上一宿,拉拉家长谈谈心,那再惬意不过了。小孩子爱热闹,一旦有机会,就免不了要多住两天。至于送夏礼物的轻重,几乎是没人在意的,随便拿点土特产什么的就可以了,谁也不会笑话谁,要的是一份亲情和友情,不像现在的有些人,养了一身坏毛病,干啥都互相攀比。把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实感都扭曲了。当然,家景好一点的拿上一斤白糖一方腊肉,就是比较体面的了。再讲究一些的,还会带上用麦秸编织成的草帽,或用梭草打的草鞋。不过,那都是技术活,只有心灵手巧的人才能完成。小时候,我爷爷打草鞋时就喜欢添加一些五颜六色的布绺,真可谓是锦上添花,看起来着实惹人喜欢。

 其实,送夏的目的主要是密切关系,交流情感,沟通信息。大家无拘无束,聊聊老人的身体,问问孩子的婚事,商量庄稼的安顿……亲朋好友围在一起吃顿饭,和和美美其乐融融。当然,也不会忘记打问一下庄稼的收成。因为那时的粮食维系着一家人的生计,互相了解一下情况,各自心里有个底,若要相互接济,也好提前安顿。那时,我还小,但常听左邻右舍谈闲:有我吃的就有你吃的。话虽朴实,可温暖人心。在那个年代,这种能让人人都有一口饭吃的氛围,至今都刻在我心灵的深处,让人记忆犹新难以忘怀。有时,我就想不明白,那阵子缺吃少穿,日子过的那么艰难,人与人的感情为啥却那么深厚呢?或许,这就是憨厚朴实的农人的本质所在吧。

 如今,虽然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了,但送热的习俗却越来越淡化了,有时,浓浓的亲情被电话或网络替代了。即使偶儿走动,也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啊!从表面上看,似乎我们什么都不缺,但真正缺的是一份亲情一份牵挂,一句问候一些陪伴……,就像如今有的村庄一样,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了,精神生活却越来越淡薄了,留下的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这是人性的缺失,也是社会的悲哀。

 席慕蓉说,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那么,让我们永远记住乡愁,传承和延续送夏的习俗,拯救和弥补亲情的链条,使情更切意更浓,人间更温暖,社会更和谐。

[责任编辑:初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