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会民:鼓嘴劲(外三篇)
作者:张会民 | 来源:丝路金融文学网  | 时间:2016-07-15 11:59

《鼓嘴劲》

     连续两天的降雨到临近晚上的时候终于停了,太阳在落下山之前把憋屈了一天的余辉撒向天际,在城市上空形成了久违的彩虹。街道上撵着看彩虹的人很多,其中有一胖一瘦两个中年人将摩托车停在街边,也在抬头欣赏。从摩托车上捆绑着的铁锨判断,他俩个是刚刚在工地干完活准备回家,可能是在歇息等人。他俩之间的谝闲对话,引发了我的兴趣,站在旁边听了半晌。
     胖子嘴里叼着根纸烟,快吸完时将烟把用手狠狠地拧在地上,鼓着劲给瘦子说:街上这么多人都在看彩虹哩,也没人熬煎南海唩事咋弄呀!瘦子说:你也是咸吃萝卜淡操心,南海唩事有解放军呢!解放军现在厉害得很,听说前些年就造了个水下火箭,能在美国人的航空母舰底下飞,有一次神不知鬼不觉地飞到航母前头,猛地端直在前头显现了一下,悄无声息又不见了,至始至终,美国人的仪器都没发觉,简直把美国佬吓尿咧!胖子接话说:咱国家还有火箭哩,火箭都能把卫星送到天上,还怕打不了美国的航母?瘦子也点着了纸烟,更加激动,边使劲吸烟边说:国家之间的事和咱农村的事一模一样的,有好人,有烂人,有歪人,有鳖人,有讲理的,有混闹的,还有的是舔沟子虫虫,借着美国胡扎势,想在地畔子上耍懒的。胖子将脚在地上用力一跺,手拍打着摩托车后座,声调更急更高:对付烂人混人,心不能太软,该打的时候就要美美地拾掇一顿,打的认了事了,以后就乖乖安宁咧!
   两个人正说话间,一个小伙也骑着摩托来会合,胖子问小伙:今弄啥去咧?叫我俩等了这一会。小伙脸上想笑又憋不住,一本正经地吹牛:今弄大事咧!早晨就去了南海,想给咱解放军干点活,比如焊大炮、焊军舰,没寻着,刚刚又坐飞机回来咧!瘦子听了笑个没完,手指着小伙说:再甭过嘴瘾、鼓嘴劲咧!小伙来了劲,严肃地说:鼓啥嘴劲呢?如果国家需要我,没啥说的,我至少能给解放军焊火箭发射架子哩!胖子摇着手招呼他俩:天黑啦!赶快回,再甭鼓嘴上唩闲劲咧!

     看他们发动摩托车要离开,我急不可耐地也说了一句:你仨不是过嘴瘾,是实实在在鼓嘴劲呢!


     《地畔子》

     在农村,地畔子被人侵犯是很丟人现眼的事,地畔子是要竭尽全力拼命维护的,牵扯到地畔子的事情都是很严肃的话题。村邻之间的矛盾纠纷有两成是因地畔子引发的。往往因为地畔子的问题没处理妥当,就把事情弄得不可开交,红脖子胀脸,甚至骂仗打锤,抡刀舞棍,横眉冷对,下不了架。还有的干脆打上了官司,有的结下了世仇。
    过去土地之间的买卖都有地契,买卖双方按照一定的方式,通过中间人说和商量好后,要订立书写一份地契。地契要载明土地坐落地点、四至边界、交易价格、说和中间人、书写见证人和买卖双方的姓名,在场人员签名后,还要郑重其事地摁上红色指印,一经交易,永世不得反悔。新的土地所有人怀揣地契,在说和中间人和书写见证人的陪同下,约上四邻主人,拿上铁杵、铁锤、铁锨和准备好的白石灰,来到地头,与四邻主人重新认定四至边界。确认无误后,抡起铁锤将铁杵夯进界畔中,然后拔出铁杵,将白石灰灌入,再用铁杵反复夯实,就形成了很深的柱状白石灰地畔子,俗声"灰墙"。以后如需找寻,用铁锨铲开浮土,即可找到。植根于地下的"灰墙"就是永久的界桩,大家共同认定遵守,谁也在中途倒不了鬼。
    平时耕种时,为了便于认定边界,有的在地畔子上立个石头,有的种上针金,有的筑上土梁,大部分人家都能自觉维护遵守,互不侵犯,和谐相处。世上百人百姓,一些人骨子里就爱占些便宜,见不得别人生活得舒服惬意,趁着别人的大意粗心,犁地下种时就故意侵占了过去。有一老者为人憨厚老实,种下的小麦地畔子被邻家侵占了几行子麦后,才发觉不对劲。鳖怒了能咬透铁锨,老者不言不语铲开"灰墙",确认无疑是自己占了理,如不还击不单是吃了亏,重要的是一家人的脸面和尊严就丟尽咧。于是带着老婆儿子,全家齐上阵,天不亮就上地,沿着地畔子将邻家的麦子也收了几行子,邻家发现后自知理亏,没脸在众人面前论理,白白下了一场苦,赔了种子、赔了功夫、赔了面子。老者也放出恨话:庄家户把地畔子看得比脸面还重要,谁敢再在地畔子上打主意,我豁出去老命拼了。从此界畔安宁,再没发生过不愉快的事。

    有一年去中苏边界城市满洲里,看到了国与国之间的界桩,面朝中国方向的一面,都庄严地写着"中国"二字。后来常常能够想起,最近南海局势紧张,不由得将农村地畔子下的"灰墙"和国界边的界桩联系起来。对于一个庄户人家讲,地畔子是这个家庭的尊严和脸面,容不得别人侵占。对于一个国家来讲,那嵌刻着"中国"二字的界桩,就是全国人民的"灰墙"地畔子,就是全国人民的尊严和脸面。谁要是想在中国人民的"地畔子"上打歪主意,那就是挑逗我们的尊严和脸面,这场捍卫主权的还击战,无需国家动员!


《手不空》

     "手不空"是一位放羊老汉的外号,这一外号从他给生产队放羊开始,村里人已经叫了几十年,原本叫什么名字,没有人再提起了。"手不空"放羊,从来不空着手回来。"放羊娃拾酸枣",捎带着摘些酸枣,挖些远志、柴胡、防风等中药材,装进口袋搭在羊背上运回家,稍微加工就能卖些钱。偶尔在路上见到木棍柴火,"手不空"都要捡起,无论怎样,回家手都不能空着。包里没装东西,手里没捏东西,心里就空落落地难受,晚上肯定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恨不得把当天去的地方再搜索一遍,翻腾出一点能安慰自己的东西来。
     "手不空"眼睛小,又有些斜视,看人总是眯着使劲。一只脚在挖土时被塌下来的土块砸伤过,从此落下残疾,走路时一闪一跛,踏在地上噗踏噗踏,老远就能听到响声。"手不空"好不容易娶了个外地媳妇,没过几年就经常打打闹闹,日子过不安宁,媳妇干脆离家出走,再也没了音迅。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手不空"没有羊群可放,跑到城里打工,据说在务弄电焊机时,一只手又被烧伤,无奈只有回到村子,倾其所有买了几十支羊和一条大狼狗,继续他的放羊营生。
   "手不空"每晌不空着手回家的习惯仍然顽固不化地保持着,只是手脚都出现了嘛哒,性格变得更加稀奇古怪。"手不空"早晚赶着羊群去沟里放羊,那条大狼狗不离他的左右,沿途经过的地方,星星点点地撒满羊屎蛋蛋,羊屎蛋蛋滚落在地上,"手不空"也不再捡拾清扫,听到指责谩骂,"手不空"头也不扭回一下,嘴里只是不停地叨叨,谁也听不清楚,但明显是在骂人,"手不空"嘴里嘟囔一句,大狼狗便很配合地汪汪几声,"人知狗性、狗通人性,狗仗人势、人借狗势"这句话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手不空"的羊群走到哪里,哪里的庄稼地就是羊群的草场。"手不空"对羊群的训练很到位,一旦远处有人来,"手不空"一声口哨,两声鞭响,三声狗叫,羊群便可以迅速撤离现场。"手不空"冬季穿个羊皮大氅,春秋穿个长风衣,夏天再热,长袖衫子不离身,很有特色也很实用,一年四季盛装着不同的东西。村里人种在地头的辣椒、豆角、红薯、洋芋,果园里的苹果、核桃,鼓鼓囊囊地荫蔽在衣服内,有大狼狗和羊群的掩护,总能顺利带回家中。
    这两年"手不空"随着年龄增大,"爱钱怕死没瞌睡"的特点更加明显,白天只要有空就在村里转悠,眼睛不停地东张西望,耳朵不停地踅摸消息。东家长西家短,只要灌入"手不空"耳朵里,"手不空"便要借题发挥,添盐加醋,歪曲事实,搬弄是非,非得制造出些骂仗打锤的响动来,搞得四邻不得安生。"手不空"爱热闹,谁家里有事,他就能神奇地迅速闻到,带着大狼狗一同前往,这时的大狼狗也很兴奋,"手不空"咳嗽一下,狗便仰头鸣叫,像是鸣锣击鼓,吸引注意力。人和狗之间配合默契,形影不离,形成完美的人狗组合,这一组合,更给"手不空"增加了在村里肆无忌惮、踅踢顺咬的胆量和勇气。
    "手不空"顺手牵羊的东西要说值不了几个钱,无非就是些瓜果蔬菜、麦秸秆、柴火秆、青砖青瓦、烂树根,但只要盯上了,"手不空"就得想法子搬弄回去。"手不空"每次半夜三更将弄来的东西放在院中,大狼狗都要欢快地咬上一阵,引得全村的鸡、狗都在鸣叫。时间久了,"手不空"的脚步声只要从远处传来,村里的狗就跑出来撵着他使劲咬,"手不空"见状便气愤地骂狗是"狗眼看人低,狗咬穿烂的。"他越骂,狗越追着他咬。
     "狗眼看人低,狗咬穿烂的",这句话用在"手不空"身上,的确如此吗?


《门楼》


     渭北农村以窑洞为主要居住形式的院落大门处,都建有各式各样的门楼。门楼的实用性,最初不外乎为了安置大门、防风防雨,使大门能够结实稳固地发挥护家防盗的作用。仔细观察这些建筑水准迥异的各式门楼,门楼上的一砖一瓦就好像在叙述着每家每户的辛酸往事和奋斗辉煌的历史。
     偶尔一次在村巷处看到过一座古今建筑风格结合的漂亮门楼,门楼很高很大,两边的青砖立柱上,对称镶嵌着刻在青石板上的吉祥图案,这些石刻凭眼看就有很久的历史。门楼顶端是各种精美的砖雕造型,仔细观察,每一个造型都是一个流传久远的励志故事,尤其是正中间的四个楷书砖刻大字"耕读传家",端庄大气,更加吸引人的注意力。门楼中间的铁大门很宽,漆成朱红色,小汽车可以很宽松地自由出入。帖在门框上的春联和大门上的秦琼、敬德门神像,虽然经历风吹日晒,仍然保持着起初的式样。
   门楼的主人六十多岁,精神矍铄,神态慈祥,正在打扫门楼内外的卫生。他说几个娃娃大学毕业后都在外地上班,均已成家立业。平时他和老伴住在城里,饮食起居很方便,过几天老伴要过生日,他特意安排在老家让一家人聚一聚,一来为了让儿孙们回趟老家,记住农村老家这条根脉,二来为了继续给儿孙们讲述这座门楼的故事。他说,这座门楼就能总结代表他的一生。
    他一提起门楼就很激动,滔滔不绝地讲了很多。他说解放前他的祖辈就有人在外地做生意,爷爷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但靠诚实劳动也置买了很多土地,他记忆中他家的门楼高大雄伟,方圆几个村寻不下能比过的。他很小就依偎在大人怀中,坐在门楼下的青石墩上,懵懵懂懂听关于门楼的故事。那时候就懂得了门楼就是一家人的门面,代表一家人的形象,门楼对于一家人来讲,是庄严神圣的代表。后来家里出现变故,他的父亲变卖了院里的大房和厦房,当购房者提出要将门楼也一同买去的要求时,他父亲断然拒绝,任凭买者出再高价钱也没同意。厦房拆了,门楼就那样孤独地挺立存在着。
   随着年龄增长,娶妻生子,成业立业,对于祖先传下的这座门楼还是始终恭敬仰望着,对于门楣上的"耕读传家"四个字始终传承铭记着。他说新院落从箍窑洞、打院墙开始,他就无时无刻不在憧憬建设恢复那座雄伟的门楼。起初经济紧张,院墙打成后,在土墙上掏了个门洞,将用木棍和枣刺绑成的大门安在土门洞中,即便是这样,每年春节,也要将精心编撰的大红对联小心翼翼地固定在门洞两边。他说,土门洞在他心中就是门楼的雏形,就是这个家的对外形象,一定要端端正正,能撑起这个家的门面。
    后来国家政策逐步好转,他也靠踏实肯干挣了些钱。手头稍有宽裕,砖窑面子还没顾上修,首先张落着安大门、盖门楼。他请来了方圆有名的砖瓦匠人,按照他想象筹划多年的式样,将老祖先留下的门楼拆迁到新院门口。他说盖门楼时,他亲自供匠监工,许多创意就是在梦中臆想形成的。
    他特别提醒说:门楼要直,要端,要正,要有精、气、神。这一点,和做人处事一样。如果做出的事情让旁人指着你家的门楼指指点点,说三道四,那就对不住祖先留下的这座门楼了。
    现在住在城里的人,很难再有给自家屋建一座门楼的条件了,但心中的那座门楼应该始终存在着,和家风共同存在,也和门风共同存在。


    【作者简介】张会民,陕西金融作家协会会员。就职于人保财险陕西省渭南市分公司。爱好文字写作,自2015年以来,创作随笔、散文200余篇。绝大多数在中国金融文化、中国人民保险、丝路金融文学、中国好书、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凤凰新闻、渭南日报、人文古徵、人民作家等刊物、平台发表。


      [责任编辑:初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