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维民:时代呼唤陕西文学新军
作者:微公号 | 来源:陕西青年文学协会  | 时间:2016-05-16 17:28



桂维民  中国公文写作研究会会长、陕西省政府参事

原来会议没有安排我的发言,主持人临时让我也讲几句,我没有准备,就长话短说,讲三点吧。

首先,祝贺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成功换届。据说这个协会的前身是神木县黄土高原青年文学社,是在雷涛先生和贾平凹先生当省作协领导的时候,为扶掖推出青年作家,使这个文学社成为省作协主管、省民政厅批准的一个省级文化团体。陕西的文学底蕴,就像黄土高原一样丰厚,有一批在文学界很有影响的名家大师,且不说老一辈的柳青、杜鹏程,新时期的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高建群、京夫、程海等为代表的“陕军东征”,一时名噪文坛,成为当代陕西乃至中国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文学是人学,它书写一个时代的心路历程,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引领一个时代的潮流风气。“陕军东征”的现象要在新世纪延续下去,就应当有一批批文学新秀脱颖而出,就像秦岭一样连绵不绝、巍峨壮观,形成新世纪陕西文学的新景象。作为一个省级青年文学组织,今天的换届,体现了我省的文学根基源远流长,后继有人。正如贾平凹主席发来的贺信所说:“陕西青年作家有锐气,有韧性,有作为,正逐渐奠定自己在文坛的位置。”青年人最敏锐、最有激情,最敢创新,应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倡者、先行者,必定能产生一代更有生气、更有活力的文学新人,写出反映大时代的有分量的作品。

第二,文学需要传承与创新。早上我参加了母校西安交通大学成立120周年的校庆,校庆的主题是传承、创新、奋斗、攀登。下午我在这里看到,我们研讨会的主题和交大校庆的主题有两处是重合的,一是传承,二是创新。传承秦汉历史,创新陕派文化,这就是时代特色。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古来辞人,异代接武,莫不参伍以相变,因革以为功,物色尽而情有馀者,晓会通也。”意思是说,历代作家,前后相继,在写作上都是错综复杂地演变着,并在一面继承、一面变革之中取得新的成就。景有限而情无穷,因此必须把《诗经》《楚辞》以来中华文学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并融会贯通起来。“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文艺创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创新能力不足有关。我今天听了几位老师和专家的演讲,深得教益,很受启发。陕西能出文学的大家,是因为这块土地会使作家少一些浮躁,让更多的作家能静下心来,埋头搞创作。今天北京来几位老师都谈到了诗歌和陕西的文学创作,希望陕西的文学创作要发出更多的声音、增添更多的色彩、蕴含更浓的诗意。因为陕西的黄土文化积淀很厚重,前面肖云儒老师等都讲到,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自古以来就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文明之路,形成了色彩斑斓的文化积淀。我们要用丝路精神和博望眼光来拥抱世界、创造未来。陕西历来能出文学的大家,让这块黄土地上少一些浮躁和骚动,让更多的作家能静下心来埋头搞创作。同时,作家更要了解世界,追求人类普世的价值观,才能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把握人民心声。陕西有不少文学爱好者,有一大批年轻人热衷文学创作。如果把这些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很好地结合起来,我们陕西的文学发展就能厚积薄发、大有希望。

第三,文学依然神圣。文学是一个时代的坐标,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形象和国运的变化。追求真善美的东西是文学的永恒价值选择。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感动、让人走心,让灵魂受到震撼、经受洗礼,让人们从中能发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优秀作品总是千姿百态、不拘一格的,但都离不开关注普通人的各个方面:顺境与逆境、梦想与绝望、爱与恨、是与非、白与黑、生存与死亡。陕西一批名家大家的作品,他们的作品就是反映时代、触及灵魂、温润心灵、发人深思。比如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一开始他就写了白嘉轩六娶六丧的神秘传闻,这部巨著不仅揭开了白鹿两家的命运,也写出了这个渭河平原百年变迁的雄奇史诗,成为一部反映民族命运的秘史。贾平凹先生的《废都》,通过各种不同文化人的乐与哀、闹与静、入世与超脱、红火与冷清、浮名与浮燥,折射了一个城市的变迁和那个年代中国社会的世俗像。我读了吴克敬先生写的《珍藏的父亲》,心灵受到很大震撼。文革中他的父亲被扣上一顶“村盖子”的大帽子,因不堪造反派的凌辱,用一根绳子把自己“羞死”在了“高帽子”前。父亲用他的生命维护着文化的尊严,控诉着那场灭绝人性的灾难。还有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彦的长篇小说《装台》,据说进入了2015中国好书榜,讲述了活跃在舞台背后的装台人刁顺子的三次婚姻和他的人生经历。刁顺子虽然身处底层,始终贫困,但心中一直有一盏灭不掉的灯火。反映了无名小卒在人生舞台上的奋斗、挣扎和无奈,折射出西京城里的众生百态。这些优秀的作品,都是小人物、大格局,反映了大时代中民族命运的兴衰,显示了文学的厚重、神圣和伟大。这些精品佳作不仅深为广大读者所喜爱,更为人们乃至民族克服困难、奋斗不息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今天这个会,我注意到来了不少大家名家,陕西的青年作家一贯很有才情,特别是背后站着一批重量级的名师。站在他们的肩膀上,一定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给陕西文学和中国文学输入新鲜血液。我想,这不仅是他们的期待,更是时代的召唤和新一代年轻作家的使命。


【文章来源背景】

     ——此文系杜维民参事在“春回三秦·丝路长安”文化论坛上的讲话。

       4月8日下午,作为“丝路长安·御泉笔会·汉中诗会暨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换届大会”重要环节的“春回三秦·丝路长安”文化论坛,在西安成功举办,此次论坛旨在探索丝路文化对中国梦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文化论坛由陕西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延河》文学月刊执行主编阎安主持。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廖奔,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著名文化学者、陕西省政协文教委主任雷涛,著名诗人、《诗刊》副主编李少君,著名评论家、北师大中国当代新诗研究中心主任谭五昌,著名作家、陕西省作协副主席吴克敬,著名学者、陕西省企业文化建设协会会长张培合,著名媒体人、腾讯网文化中心总监张英,原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现省政府参事桂维民等专家、学者先后发表了精彩演讲。出席论坛的还有《诗选刊》杂志社社长简明,省政协第十届委员会常委、秦商联合会会长刘阿津,以及陕西青年文学协会成员、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等。



[责任编辑:云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