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会民:散文三章
作者:张会民 | 来源:丝路金融文学网  | 时间:2016-05-16 10:32



吃咧没

     

   上了年纪的人在吃饭上都受过胶结,知道遭年馑的难场。为吃饭,都把法子想尽咧,相互见面不分场合总是先要问:吃咧没,吃得啥嘛?似乎一句"吃咧没"就能代表最真最善最美最实在的祝愿和关心,把心里面最想得到的和最想倾诉出来的话,毫无掩饰地吐露出来。

   有一小伙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回到村里,遇见几个老汉老婆圪殧在村中间的碾盘子上谝闲,就很有礼貌地上前拉话:叔叔、婶婶,好长时间没见咧,你们身体都好!没想到围了一圈人就是没人言传答理,其中一位老汉不屑一顾地扭头嘟囔了一句:人家问话都时兴问"吃咧没",问身体好,那都是些不顶事的废话,庄稼户的身体没那么金贵,只要能混上个肚子圆,我们就知足了,在外面干几天公家事,再不敢说那么没用的灵话。弄得大家面面相觑,半响挑不过来脸面。说来也怪,现在还能经常在卫生间碰到有人热情关心的问话:你吃咧没?多数被问者半响憋不出来一句话,不知道该说"吃咧"还是说"没吃哩"!

   最近在街头遇到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太婆,看她布满皱纹、饱经风霜的脸庞,就知道是受过难过的。她说她是家里的老大,姊妹多,生活极度困难,经常吃了上顿就熬煎下顿,为替父母拉扯姊妹们成长,很早就辍学在家,白天干地里的农活,夜晚防线织布,活干到半夜,实在饥饿难忍,就摸着馍盆里的玉米馍想吃,摸来摸去不由自主地想她的父母、妹妹、弟弟"吃咧没"。捏在手中的馍又恋恋不舍地放在盆中,硬忍着饥饿继续防线干活。从现在的衣着打扮能看出来老太婆现在的生活很好,但她告诉我她多年来给众姊妹打电话问候交流,第一句仍然是牵挂着问:"你吃咧没,吃得啥,吃饱了没"。

   刚参加工作时,村里的老人就叮嘱,要和灶上的大师傅搞好关系,防止人家打饭时短斤少两,吃不饱。得空回村,老远总到听到亲切的问候:你回来咧,吃咧没!简短的一句话,倍感温暖舒服,至今回味无穷。如今儿子已在外地工作,有时给他电话,偶然问一句:你吃咧没?儿子笑着连续回答:吃咧、吃咧、吃饱咧!


煎水泡馍

   

   前些年,流传于澄县一带的"煎水泡馍"可能是世上最简单的饭食,没什么深奥的操作技巧和技术规范。最初是是喂养小娃娃时将馍用手掰成小疙瘩,倒进去些煎开水,放些椒盐调和,一点一点喂进小娃娃嘴中,馍吃完再将碗中的调和水喝掉,既顶饥又解渴,一举两得,一顿饭也就算喂饱咧。这一吃饭方式长久地被广泛引用着。

   在公社中学上学时,学校只有一个开水灶,同学们来校时都用家人亲手缝制的布包包背些馍来,条件较好的家庭装些炒好的辣子、葱花等,还要准备一个盛椒盐和调和的小瓶瓶。到了礼拜天下午,每人肩上背个馍包包,手提装菜的罐头瓶陆陆续续来到学校,形成了一道别样风景。春秋季还好过,馍便于储藏,夏季隔个夜后,馍就长出黑点绿毛,冬季馍冻成了硬块,擦一下,暖一下,凑和着就送进了肚子。开饭时,大伙围陇到一圈,掰开馍块,将打来的开水倒入馍碗中,共享着难得的辣子、葱花、咸菜,有滋有味地填充着饿扁的肚子,有时候,边吃饭边调侃逗乐,打闹嘻戏。求学时期难忘的煎水泡馍,苦并快乐着。

    澄县产煤历史悠久,很多人靠卖煤养家糊口,维持生计。卖煤的人使用铁轱辘车拉、牲畜驮,将煤卖到大力、蒲城、合阳等周边县域,期间路途遥远,翻沟过梁,甚是艰难,往往当天不能往返,要留宿在车马大店。凭苦力挣点钱不容易,过日子就细法,拉运煤炭时,身上脸上到处都沾满黑炭,歇息到店里舍不得点菜要饭,店掌柜见到澄县人驻店,总要大声吆喝:澄县老哥来咧!吃点啥嘛?善良朴实的澄县人拿出怀里揣着的冷馍憨笑着回答:不吃啥,来一碗煎水就行咧!说罢接过煎水碗很娴熟地掰馍调盐,圪殧到房檐下就吃起来。澄县人拉来的炭质量可靠,称上从来不亏人,慢慢地周边的人见到澄县卖炭的,都亲切温暖地尊称:"澄县老哥,煎水泡馍"。到今天,虽然澄县人已将煎水泡馍换成了清汤羊肉泡馍,而且营养丰富、美味可口,但所到之处,遇见澄县人,大伙仍然这样顺口地叫着。澄县人也就借坡上驴,思路活泛,将"澄县老哥"这一称谓做成了推介澄城的独特品牌,如今已经声名远扬,得到广泛赞赏,成为代表澄县人"质朴诚信、果敢强毅、尚德崇文、进取创新"精神的一张名片。

"澄县老哥,煎水泡馍",这一吃饭的方式已经成为历史,很少再有人这样苦熬着吃饭了。这一段艰辛困难的时光岁月,我们应刻骨铭心地牢记着,以此形成的澄县老哥精神,也应不断传颂并大力发扬着。


红半县

   

"红半县"是街头卖老鼠药的一位老头给自已的名号,偶然机会在街上又碰见了他,依然是多年以来特有的打扮,头戴黑色礼帽、扣着黑色圆框墨镜、脚穿黑色尖头皮鞋,民国时期式样的中式白色绸衫子没扣纽扣,尽情敞开着,将浑圆的将军肚显露了出来,白色绸裤子宽松透气,每天都洗得很干净,尖头黑皮鞋总是擦得乌黑锃亮。仰头挺胸骑着那辆捆绑着近一丈多高旗幡的电动自行车,旗幡上绣着"红半县"三个金色大字,伴随着电动车上载着的小型音响发出的最流行音乐,旗幡随风舞动,飘扬在大街小巷的人流和车流中。

"红半县"现在没固定摊点,每天都以这样的形态走街窜乡,刚行走到一条街头,整个街道的人都可以看到高扬的"红半县"旗幡,形成一道特有的流动景观。街上有人戏称,县上不认识县委书记、县長的人可能很多,但几乎很少有人不认识卖老鼠药的"红半县"。去年有好事者在网络微信平台评选街头十大名人,"红半县"以特有的风格和广泛的人气居然名列榜首。

走近观察"红半县"的长相,眼睛很小,眼缝里透出的目光却很明亮,很机灵地来回转动着观察周围的一切,两只耳朵出奇地大,直端端挺立在耳根上。"红半县"鼻梁很低,留着八字胡须,配上那身民国时代的装扮,更显神清气定,轻松潇洒,可能是有了多年与老鼠斗争的丰富经历,怎样看,都似乎能与老鼠的神态联系起来。"红半县"自小"身单力薄,干不了重活",但天资聪明、善于钻研、敢于闯荡,为了达到不干地里农活的目的,认真研究起了老鼠的习性特点和灭鼠药物,从开始赶乡会摆地摊就始终坚持实诚厚道,不卖假药。他配置的各种老鼠药很神奇,老鼠闻到独特味道,肯定就不由自主地吃掉,药一旦进了肚子,不出三步必然倒地毙命,"红半县"称之为"三步倒",药效迅速,灭杀效果很好,赢得了大伙信服,逐渐树立起了"红半县"老鼠药良好品牌,群众赶集跟会,总是选择寻找"红半县"弄些药回去。

"红半县"口齿伶俐,巧言善辨,对历史典故、时事政治、奇闻趣事知道很多,有人围上来买药,他总能信马由缰地讲上一通,激情处手足舞蹈,很有自豪感和成就感。每卖一包药,他都要反复叮嘱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每当讲到老鼠的特性、预防和灭杀,好像曲艺演员街头表演,口若悬河,抑扬顿挫,嘴上不一会就能泛起白沫,高高挺立的旗幡下,往往能吸引几十人在聆听围观。

经常会有人问"红半县"为啥不叫个红全县,这时,"红半县"就会摇动自行车上的旗幡笑着回答:叫红半县,生意都这样红火,再叫个红全县,还让不让卖老鼠药的同行活了?


[责任编辑:云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