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书写世界新格局
2016-04-07 | 作者:禄倩  | 来源:中国金融文化


2012年10月,富士康武汉工厂50个集装箱配件,搭载上货运铁路专列直接运往捷克。这一天也宣告汉新欧班列正式开通。然而,受货源不足、通关繁琐等因素制约,班列试运营首趟之后,便陷入沉寂期。

时间到了2014年4月23日。这一天,久经停运的汉新欧班列再度满载富士康生产的电子产品,驶往目的地波兰,拉开了常态化运营的序幕。“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后,现在货源找上门、班列线路频频“爆仓”,空前忙碌的景象让负责汉新欧班列运营的武汉汉欧国际物流公司董事长王利军陷入了“幸福的烦恼”。

横跨亚欧大陆桥、联接内地与欧洲的汉新欧,是当前众多城市开通中欧班列中的一条线路。这是一条武汉出发、新疆出境,途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发往波兰、德国等国家和地区全长上万公里的货运线路。可以说,汉新欧线路,就是现代版的“丝绸之路”,也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后的一个缩影。

世界从来没有如此之远,也从来没有如此之近。

比如一台“联想”牌笔记本电脑,其CPU可能产自美国,而市场则面向全世界,甚至连联想旗下的ThinkPad品牌都是收购于IBM。

这个世界早就已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然而,世界又如此之远。叙利亚难民,咫尺天涯,只因投靠无门,不少的叙利亚人在试图逃亡欧洲时,淹死在地中海。

“我该怎么办?把自己卖了,还是卖我的3个女儿?”一名叙利亚难民妇女对美国的一位记者说。有人甚至据此认为,叙利亚难民的遭遇是“全球性的失败”。

一时之间,如何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成为了摆在世界面前的大难题。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声音出现了。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表示,为了使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中国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时表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的两次讲话,宣告“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正式登上世界舞台。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从历史深处走来,融通古今、连接中外,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为“地球村”的未来指出了一个崭新的方向。

新世界下的“一带一路”

打开世界地图我们就可以发现,“一带一路”这条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发端于中国,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它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带,沿线各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休戚与共。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计算,1990-2013年期间,全球贸易、跨境直接投资年均增长速度为7.8%和9.7%,而“一带一路”相关65个国家同期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13.1%和16.5%;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后的2010-2013年期间,“一带一路”对外贸易、外资净流入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13.9%和6.2%,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4.6个百分点和3.4个百分点。“一带一路”正在形成除大西洋贸易轴心和太平洋贸易轴心之外,新的以亚欧为核心的全球第三大贸易轴心。

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额超过1万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四分之一,过去10年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额年均增长为19%,较同期中国外贸额的年均增速高出4个百分点。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的商品,对外投资超过5000亿美元,出境游客约5亿人次,中国的周边国家以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将率先受益。

目前形势来看,“一带一路”有望构建新的全球经济大循环,将形成全球第三大贸易轴心。“一带一路”地区覆盖总人口约46亿,GDP 总量达20万亿美元。区域国家经济增长对跨境贸易的依赖程度较高,2000年各国平均外贸依存度为32.6%;2010年提高到33.9%;2012年达到34.5%,远高于同期24.3%的全球平均水平。

2000多年前,通过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把丝绸、瓷器、冶铁、耕作等商品和技术,传播到了中亚、东南亚、欧洲等地区,改善了当地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而中亚、东南亚、欧洲等地区把油气、矿产、棉花、羊毛制品、宝石、雕像、葡萄、石榴、胡桃、芝麻、胡瓜等商品带入中国,给中国的生活水平带来了很大的提高。如今,中国正努力让这条古老丝路恢复往日的辉煌。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的工业化程度较高,有的农业发达,有的资源丰富,经济结构互补性很强。过去10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年均增长18.2%,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从14.6%提高到20%;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额年均增长44%。

“一带一路”除了传统的贸易投资以外,还有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具能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家。“一带一路”上,除了像新加坡这样少数的国家,其它都是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需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的产能、中国的资本、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都是这些国家所需要的。

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投资每年的需求在1万亿美元左右。亚洲开发银行预测,2010年至2020年,亚太地区约有1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这些巨大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也是“一带一路”巨大的潜力所在。

以前,“一带一路”的沿海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受地缘政治影响,为防止战争破坏,经济建设步伐比较缓慢,基础设施建设也受到限制。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比较落后、就业岗位较少、生活水平不高,尤其是一些青壮年劳动力长期处于失业状态,容易滋生不满情绪。“一带一路”可以带动沿途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振兴,从而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更可以增强彼此之间的理解、包容、融合,消除各民族、宗教间的隔阂和误解,促进地区安全稳定、经济繁荣和人文交流。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各国贫困老百姓梦寐以求的好日子终于得以实现了。

“一带一路”始于贸易,拓展于文化。浩浩荡荡的和亲公主迎送队伍、冒险远行长途贩运的商人、出访各国的外交使者……丝绸之路上留下了太多的动人故事。古代中国许多物质文化和发明创造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近代西方天文学、数学和医学等知识,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

近年来,中国与沿线大部分国家都签署了政府间文化交流合作协定及执行计划,高层交往密切,民间交流频繁,合作内容丰富,与不少沿线国家都互办过文化年、艺术节、电影周和旅游推介活动等,在不同国家多次举办了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项目。

“一带一路”建设既为中国发展提供动力,又为世界发展创造机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的29%,而人口占63%,前者不到后者的一半。这种经济总量与人口的严重不匹配,凸显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的巨大需求缺口和潜力。因此,“一带一路”建设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能够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中国的现代化经验鲜活而丰富,值得发展中国家借鉴。通过基础设施等建设,中国将为世界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带给世界更好的合作机遇,推动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可以说,“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有好处,对沿线国家也有好处,是一个真正的“双赢战略”。

“一带一路”之上,行进的是贸易之旅,开发的是无尽的潜力,交流的是文化与理念。可以肯定的说,“一带一路”将带给我们一个崭新的世界。

“一带一路”下的新世界

2009年1月,生活在塔吉克斯坦北部伊斯达拉夫尚地区的一位老人想开车试试能否在冬天穿越大山。没想到,他竟沿着新修的公路到了首都杜尚别。老人十分激动,连续3天在总统府门前求见总统。第四天,老人终于见到总统。他在总统面前激动地说:“我代表所有伊斯达拉夫尚人民感谢您!感谢中国政府对塔吉克斯坦人民的无私帮助!感谢中国公司修复的公路!”老人告诉总统,由于大雪封山,塔基斯克斯坦北部地区人民从来没有在冬季来过首都杜尚别。现在路通了,中国电力企业又沿着新修的公路把电送到山区的农牧民家里,那里种植的农产品能外销了,来的游客也增多了,北部地区的各族人民也会尽快富裕起来。

古代丝绸之路,依靠骆驼和马匹为主要运输工具,各国商人排除艰难险阻,跨越万水千山,开始通商合作,形成商品贸易走廊。今天,又能凭借什么将沿途各国凝聚合力,达成共识?中国的回答是,以建设立体交通网实现互联互通,以贸易投资自由化实现互惠互利,以能源合作为引领实现互补共赢。这,已经成为沿线各国合作的三个重要纽带。

习近平主席做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丝绸之路首先要有路,有路才能人畅其行、物畅其流。

2014年12月9日,中国和西班牙之间首趟直通货运列车抵达马德里,这是中欧之间第三条直达铁路班列,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铁路货运路线,全程1.3万公里,被人们称为“新丝绸之路”。西班牙马德里市长安娜·博特利亚表示,这条线路为西班牙进入世界最大销售市场和最大商品制造中心提供了直接通道。

在塔吉克斯坦,中国为当地铺设了贯穿东西和南北的两大主干道——塔乌公路和塔中公路,使当地构建起完善的公路网,并推动塔吉克斯坦成为欧亚通道上的重要枢纽。

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将实现沿线各国的交通和贸易便利化。未来,一个“海洋、陆地、空中、铁路、管道”的立体式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将使“天堑变通途”。

在“一带一路”沿线,集中了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重要能源生产国,各国都希望与最稳定的能源需求国——中国展开能源合作,寻求发展油气产业所需的资金、技术和多元化的出口市场,实现互补共赢的能源合作发展。

为给以上合作提供更大的动力,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APEC北京峰会上宣布,中国发起并同一些国家合作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并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提供投融资支持。

“一带一路”让世界重新认知了中国。中国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国,主动提供丝路基金的资金来源,却主动表示“并不谋求在战略中的主导地位”,提出“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新理念,其以古代丝绸之路映射现代的和谐发展机遇,将会有力地消除世界对于“中国威胁论”的猜忌,从而更加有效地带动中国与世界的相互合作与交流。

当前的世界经济尚未从危机中走出,受限于经济中的结构矛盾和各国经济的不均衡发展,世界经济呈现出复苏乏力的特点。同时,更为关键的是,各国政府受限于经济乏力,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领域的投资显著减少,这将形成一种消极的恶性循环,对世界经济未来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而处在经济结构转型期和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物流链建设、高速铁路等领域有着飞速的发展,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新增长点。在“一带一路”战略之下,中国敏锐地把握住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命脉,既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模式和新的选择,也为亚欧地区经济的互联互通提供了基础设施上的便利条件,为解决世界经济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随着经济危机的发生和全球经济面临转型调整期,各国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也有所抬头。在专注于本国经济和本国国家利益的同时,对全球经济发展的责任则显示出有意识的规避。但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依然是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而“一带一路”正是打破以邻为壑的思维定式,为全球经济合作提供新平台的战略。通过“一带一路”,不仅亚欧经济可以实现整合和优势互补,包括非洲、南美洲等在地理上较为远离“一带一路”区域的国家也将被纳入整个倡议轨道之中,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创造一种互利共赢的国际经济新模式。

“一带一路”看起来高大上,实际上看得见、摸得着。透过“一带一路”,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带一路”给中国、沿线国家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利益。

交通运输。过去受地理、区位、空间条件制约,中国广大内陆地区的发展水平明显低于东部沿海地区。一旦“一带一路”所途经的中国中西部地区的铁路运输等基础设施发生重大改善,就会显示出在时间和成本方面的新优势。国际上不少大公司,例如惠普、富士康等,已经着手将其一些重要生产基地向内陆地区迁移,并尽可能以铁路运输替代海运、空运,以求抢速度、降成本。尤其是在铁路建设方面,突破国家界限的“欧亚铁路网计划”,也会刺激铁路建设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意向的铁路工程不到0.5万公里,和欧亚铁路网的8.1万公里规划目标相比还有巨大的空间。

能源、产业建设。拿丝绸之路经济带分析,这“一带”包括了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和新亚欧大陆桥。中巴经济走廊和中蒙俄经济走廊注重能源开发运输与国家安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强调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往来,新亚欧大陆桥是中国直通欧洲的物流主通道。中国急需的各类矿产资源,如油气、天然橡胶、黑色金属矿、有色金属矿等主要通过沿海海路进入中国。如果“一带一路”建设好,新增的这些有效的陆路资源通道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安全的重要保证。与中国情形不同,沿途国家需要大量的轻工业品、家电、机电、高铁建设等高端装备,中国正好在这方面有很充足的产品制造能力。

商贸与文化产业。长期来看,道路联通、贸易联通中同样伴随着文化沟通,“丝绸之路”自古是文化交汇的载体,其交流合作的内容涵盖了文化、旅游、教育等人文活动。培育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可以积极推进特色服务贸易,发展现代服务贸易。

信息产业。“互联互通”是加强全方位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由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组成,还包括互联网、通讯网、物联网等通信基础设施。“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深度互通会对信息基建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对中国通信行业,特别是像华为、中兴和信威等已经成功“走出去”的通信基础设施提供商来说,构成重大利好。

是经济之争还是理念之争?

“一带一路”战略作为中国版的全球化战略,必然会面临全球化的系统性挑战。

理念差异带来的挑战。“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其倡导的开放包容、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理念,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和积极响应。但是,受当前国际上复杂政治因素的影响,加之迄今中国还未系统对外阐述“一带一路”的内涵,部分国家心存疑虑,尚在观望等待,有的则出现误读甚至曲解。比如,国外有的学者过度解读“一带一路”的政治动机,认为将挑战现有区域合作机制。特别是,近期有人将“一带一路”误读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甚至有人将其与历史上的“朝贡体系”挂钩,曲解其基本内涵。

需要深刻认识的是,“一带一路”倡议虽然由中国提出,但它实质上是惠及各个参与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建项目,既涉及相关国家之间的双边合作,更关乎区域协调与全球治理。

“一带一路”倡议的开放、包容理念,是区别于其他合作组织或机制的典型特征。这是古丝绸之路的基本精神,也是新时期“一带一路”的核心理念。一方面,它意味着“一带一路”参与方的多元化,即有别于其他合作机制,不针对第三方,不搞封闭性集团,只要是有意愿参与的国家或地区均没有门槛要求,皆可自愿成为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一带一路”建设,对世界上所有国家或经济体、国际组织、区域合作机制和民间机构开放,不搞封闭小圈子,更没有排他性。尤其要求推动各参与方努力提高投资与贸易便利化水平,降低贸易和投资成本,在相互开放中培育可持续增长的市场。

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造成的常态化威胁。“一带一路”战略沿线经过多个地缘政治破碎带,历史问题复杂、民族宗教矛盾尖锐、武装冲突频发。冲突主要爆发区与“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多有重合,其中又尤以西亚和北非地区为主。仅2013年,在巴勒斯坦、缅甸、阿富汗和肯尼亚,就有不少中国公民因暴力冲突而丧生。此外,“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国家大多是恐怖主义多发区。南亚恐怖主义问题与种族、民族、宗教和领土争端等问题相互混杂、交织联动。这对中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影响不可小视。

战争与冲突,毁灭了生命与家园,分离了骨肉,时时刻刻在撕裂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在战争与冲突的背后,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大国地缘政治博弈所带来的全局性挑战。

实际上,在全球经济整合中,不同国家和国际组织提出了各自的方案和思路,比如东盟主导的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由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IPP)、各国家间的自由贸易协定(FTA)等一系列方案。这些战略方案相比较,可以明显看出,有的方案如TPP和FTA等,仅仅局限于经贸关系;有的方案如TPP和TIPP,人为设立了太高的门槛,一些国家为了一己之私,有意把别的国家排除在外,以便自己能够主导战略的方方面面,欲生欲死。只有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将在开放性和包容性上有明显的优势。“一带一路”的态度是伙伴性大于竞争性,作为发起者的中国也并不是旨在争夺区域内主导权,而是倡导一种命运共同体思维,更好地为全球经济整合服务。也许只有“一带一路”战略在促进各方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能够消除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分歧,使这个世界远离战争,重获和平。

“一带一路”离不开金融的支撑作用

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贸易初期主要以“物物交换”为主。随着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商品交换数量、范围与频率的扩大,对金融支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不管是“丝绸之路”古道上中外古币的发现,还是海上丝绸之路海底打捞上来的东西方铜币都印证了丝绸之路的贸易与金融共生共伴,“一带一路”的实施,离不开金融支持。

目前主要国际金融机构由美、欧、日等传统发达经济体主导。这些机构并非商业银行,功能主要是透过优惠性融资及开发项目,促进经济发展及消除贫穷。但其融资往往附带许多政治条件,而且有先后顺序,也有大小之分。因此,此类融资决定权其实折射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不平等的影响力,往往沦为发达国家实现一己之私的金融工具。

中国是既有国际经济秩序的坚定维护者,也是积极的创新者,正在通过IMF、G20等渠道,以及通过设立亚投行等促进国际金融体系的完善。一方面,中国作为现有国际秩序变革的建设性推动力量,在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之后,积极推进投融资体系建设,主动拿出真金白银,不仅出资400亿美金设立了丝路基金,倡导成立1000亿美金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而且共同推进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及应急储备机制的筹建,并就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融资机构开展磋商。同时深化中国-东盟银行联合体、上合组织银行联合体务实合作,以银团贷款、银行授信等方式开展多边金融合作。另一方面,在中国的倡议下,新的国际金融机构也在筹备成立之中。

虽然,迄今为止中国还未系统对外阐述“一带一路”的内涵,但大家要认识到,“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个国家的事情,而是整个“地球村”的事情。“一带一路”是开放的、包容的,不是中国的独唱,而是全世界的协奏曲;“一带一路”也是战略性的,这一战略必将为世界指明方向,带来新的光明。“一带一路”内涵丰富,单靠中国阐述不了,其丰富的内涵要靠整个世界去阐述、去创造。而这,不正是“一带一路”战略的伟大之处吗?

就在记者成稿时,中国与德国就开放两国间新铁路货运道路签订协议,这一货运铁路线将在2016年上旬开始运行。几年之前汉新欧班列的窘境早已远去,更光明的未来,就在不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