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君翔:渭河蒹葭
作者:宋君翔 | 来源:丝路金融文学网  | 时间:2016-04-07 10:43


在咸阳古城住久了,人就觉得好像少了许多东西。逛逛城市的美景吧,回来后感觉还是空荡荡的。这到底是怎么了?一时也说不清楚。想起农村老家的山沟沟小溪潺潺流水的样子,心中不觉得极为快乐,可没有办法回去看看,也就只好渭河滩上释放心中疾懑和快乐。

到渭河滩上去看什么呢?就是看那些浓密的散发着泥腥味的蒹葭,去寻觅乡野风情的复归。难道那些枝叶黄皴的野草倒比阳台上的玫瑰、花园中的芷兰更动人更美丽么?伏案走笔后的疲倦之后,春末的早晨,我沿着野花装饰的小径,登上漫长的渭河大堤时,不禁愕然,举目四眺,满目蓬涨着葱葱的绿色。是成百上千亩的绿,是接天连地的绿。绿了往昔混浊的渭水,绿了斜拉桥耸天而立的身躯,绿了悠悠而来又悠悠而去的白云,就连草丛深处飞来的蛙鸣也溢出绿的润泽。找一处下到河滩去的石阶,缓缓地下去,就把自己溶为一片绿色的草叶了。此时,才会发现,春天那种“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绿是多么的稚嫩而又缥缈。眼前草叶墨绿,不见原初的透亮,草枝坚韧挺拔,喧示着风雨磨砺之后的傲骨,那秋风抽出毛茸茸的穗子,像姑娘出嫁一样欢悦地立在阳光下翩翩起舞。也许是在天上冰轮,也许是在朝雾弥漫,大地落霜的早晨,悄然无语地完成了生命的撮合之后,她就骄傲地结出了饱满的籽粒。遭遇“爱情”,沐浴天地间的灵气,里里外外都呈现出成熟丰腴的美。于是,便想起《诗经•秦风》中描绘的一幅秋草丛丛,爱心漪漪的画面:“蒹葭苍苍,宛在水中央”。一种雾里看花,扑朔迷离的美。想起那时青年一对男女倚着青春茂密的池草,向往在水一方的窈窕淑女,绝代佳人,被爱情之火焚烧得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心猿意马,以至在河边还往复,意志迷乱。如此情境交融的诗句,读来心驰神凝,亦醒亦醉。秦人对“人性”的豁达和率直,对爱情的炽热和纯一,对美的向往与执著,汇成一种“蒹葭”情结,汇成一种涌动的激情,如泻的节奏,深沉的吟唱,为一部《诗经》注入了浓烈的民俗文化意蕴,从而使得那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雅》、《颂》显得多么的枯燥和晦暗,多么的虚假和伪善,使得这荒野滩涂的草也变得如此令人爱不释手。如果说,比兴源于《诗经》,那么,《蒹葭》就是它最剔透、最晶莹的明珠,借草起兴,就不仅营造出一片苍苍凄凄的氛围,而且置身于这碧草织成的青纱帐中时,仿佛觉得这一株株草都有了灵性。不要小看这貌似拙朴,僻处落脚的野草,也不要顾及她在绿的家族中有没有名份,但她对大地的一片深情,她与湍湍渭水千载相伴的情怀,拥抱“生命”,寻觅真情矢志不渝的纯情又是那么的痴情。

与草叶执手无语,望眼四周,我不禁为自己的痴情而笑了。原来怀着“蒹葭”情结的不惟我一人。双休日,一二成对,三五成簇的人们来这里追秋寻梦,织成一道别致的风景线。小径上走来相偎相扶的一对老者,其夫银发美髯,其妇鹤发童颜,绵绵低语,情浓意笃。秋风翻卷起蒹葭的波浪,勾起他们对岁月的追忆了吧。走过漫长的风雨历程,看那“蒹葭凄凄,白露未唏,所谓伊人,在水之湄”的恋歌,早已漫成一种厚重的文化积淀。而当他们将自己的一切溶入文明激流的时候,他们的情感也就化为一颗石子,在千载不枯的渭水中获得永恒的圣洁。如果有一天,不远处那些正在玩“过家家”的稚童们,在自己青春花季里读到自己的祖辈是怎样同船共渡漫漫人生,怎样经受情感的洗礼,怎样打磨自己思想的晶体时,那么,他们就不只是为祖辈而欣慰,他们也一定会以自己的方式接唱《蒹葭》的续歌而获得一种精神的升华。

然而,当蓦然回首时,心中却生出一种希望,草本与人同样需要生存,同样需要土壤和营养,但愿这种蒹葭随生命的蓬起而高歌,随岁月的流逝而源远流长…



【作者简介】宋君翔,供职于农行咸阳分行办公室,中国金融作协会员,陕西金融作协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