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会民:上坟面
作者:张会民 | 来源:丝路金融文学网  | 时间:2016-04-04 09:10

     清明前几天,街道旁卖"摇钱树"、纸钱、冥币的生意摊点突然间冒出来许多,加之是国家法定节假日,路上行人熙熙攘攘,清明节的特殊气氛也呈现出来。纸花店出售的祭祀用品出奇地多,有纸制的别墅、汽车、冰箱、电视、电脑、手机等等,但凡现今使用的现代用具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人们恨不得将世间的一切物质精神享受,无所不能地刻印在纸上,通过焚烧的形式,传送给自己逝去的亲人,寄托思念,获得一定程度的自我安慰。
     看到这些,想起以前清明上坟时的那碗"上坟面",依然是那样的庄严和隆重。任凭时代如何进步,祭祀用品如何创新,怎么也改变不了一碗普普通通的"上坟面"在心中的那份神圣和富含的意义。
     在农耕文明时代,清明上坟扫墓的风俗,其实是围绕农时逐渐形成的。这时候春风和煦,百草绿茵,鸟语花香,阳气旺盛,正是开始春耕春播的大好时节。上坟的目的,就是祭告先祖,要开始农作,祈愿先人保佑农耕顺利,五谷丰收,全家平安。
     过去,上坟扫墓是男人的事,女人是不能去的。在清明节这天,女人也没闲着,要准备一碗"上坟面"。正午时候就开始揉搓和面,面要和硬,下功夫反复搓揉成团,用擀面杖均匀地将面团擀开,撒上干面粉,小心翼翼折叠成若干层,使用专用切面刀开始熟练地切成韭菜宽的长细面条。"上坟面"代表着家庭主妇的做饭手艺,也代表对家族祖先的尊重程度,做出的面,讲究"薄、筋、光、亮、细",平时不下功夫是难以胜任的,做不好,村邻也会笑话。下到锅里的面经过几煎翻滚,用笊篱涝出,倒入早已晾凉的清水中,再涝出,泼上熟油,摊开在案板上,经过这一过程,面条更加筋道光亮。将氽过的绿菜或者生韭菜段,均匀地拌在面上,一碗绿白相间的"上坟面"就算完成。
     盛"上坟面"的碗就是家里的日常用碗,面要盛满,碗周围溢出的面条掉下来一圈,预示着子子孙孙爬一圈,人丁兴旺,家业永续。"上坟面"不能调辣椒,不能调炒熟的葱花、蒜苗,不能调红萝卜等红色菜品。这些,都是人老几辈口口相传的风俗,任何人都不能违反,只能按照民俗规定操作。"上坟面"用新布袱子包好,插入一双红筷子,连同灌入酒壶的面汤,放在竹篮中,就算置办停当,只等着男人们上坟扫墓了。
     上坟去的路上,大人扛着铁锨,小娃提着放面碗的竹篮。一路上大人都要不停地回忆讲述家庭历史,讲述前辈的家风家规,讲述怎样学习继承前辈精神,怎样做人处事等等。现在看,上坟扫墓的过程,也是学习传统,传承思想,接受教育的过程。
     到了坟地,要郑重地将面置放在墓前,解开袱子,然后上香叩拜,焚烧纸钱,纸钱快着完时,将酒壶中面汤倒出,以汤代酒,祭撒在纸灰上。把碗中的面,用筷子挑出,转圈撒在墓地周围,口中还要念念有词:清明来咧,收钱吃面咧,天上的鸟儿也来吃些……
     一直以来纳闷,上坟扫墓时为啥要用面条作为祭品,而且还要唤来鸟儿也来吃些。近日和一老者探讨,他一语道破,我也很认同他的观点。他说:面食对于农村人讲,就是最好的饭食,呈献一碗面条,也是对亲人长辈的最高礼遇。把面条撒在墓地上,名义上敬献逝去的亲人,其实就是喂鸟,让饿了一冬天的鸟儿,在春天这个还没有什么果实的季节,有点食吃。这也是先人们与大自然天人合一、包容共处的和谐和智慧。
     清明祭扫,亲手做一碗地道的"上坟面",祭奠逝去的亲人祖先,意义丰富,就足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