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境界
作者:白来勤 | 来源:丝路金融文化网  | 时间:2019-04-23 22:22

爱喝酒的人常常喝醉。其实不仅酒可使人醉,美的绘画和音乐也能让人醉,同样,好的书籍也会让人醉。

读书之醉大致有三种境界,微醉、大醉、半醉。

微醉者就像爱喝酒又酒量不大的人,喝个三杯五杯便呈醉眼蒙眬之态,所以不敢多喝。即便如此,也是没喝上几口就满脸通红,话也就多了,没遮没掩。所以读书读到微醉的人,总爱对别人说:我又读了多少本书,某某书是多么多么好,如何如何深刻,怎么怎么感人。如果你随便问他几句书的内容,他便幸得马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可你再深问几句其他什么,他便有些所答非所问,顾左右而言他了。微醉的读书人读到兴头上,往往还会铺纸提笔作诗或写读后感什么的,但未写几句便丢下笔,合上书,倒在床上,片刻功夫就进入梦乡。

大醉的读书人,则如久未闻酒香的“酒鬼”,一见好酒,便扑将上去,忘乎所以,毫无节制,一杯一杯接一杯,只顾朝肚里灌,直喝得云里雾里全不知,或呕吐、或唱歌、或沉睡,东倒西歪中还不停叫喊:“拿酒来,好酒好酒!”读书读到大醉者,常常“雪夜书千卷,花时酒一瓢”,一曝十寒,醉态百出,一会儿痛哭流涕,一会儿哈哈大笑,正如明代学者李贽所言:“读书伊何?会我者多,一与心会,自笑自歌。歌吟不已,继以呼呵,哀哭呼呵,涕泗滂沱。”如何“笑歌呼呵,涕泗滂沱”,很让旁人邻里怀疑这人这人是否精神出了“毛病”。大醉者读《基督山恩仇记》,就要独闯大海里的孤岛中去挖宝;看武侠书,便约人奔少林寺、峨眉山。见了人就大讲书中的“理论”和“新闻”,也不管你知道不知道,爱听不爱听。对此类人,你最好不要对他所读之书和所言之理论有半点怀疑和异议,不然他和你没完,非脸红脖子粗的跟你整个高低输赢。你一看这架势,说“算了,没意思”,可他偏不依不饶,非让你给他说清楚不可,不然就不让你下班或吃饭,真是岂有此理!

半醉的读书人,颇像高品位的饮酒者,虽极有酒量,但从不乱喝狂饮。饮酒很有讲究,酒要佳酿,时需良辰。或“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或与好友知音青梅煮酒,把酒临风。浅斟慢品,韵味渐浓,终至微醺,似醉非醉,妙景如歌,好不快哉!读书人在夜阑人静之时,泡上一杯香茗,让书香与茶香相融清馥,一起在台灯柔和的光线里袅袅飘升,这时读书读至半醉,身不由己,随书里的哲人漫游,得书中之真谛。于是乎,浮想联翩,美景迭出。若与人交谈,书中精髓融会贯通,变成自己的语言,举一反三,纵横捭阖,妙语连珠,引人入胜。你能理解,他不显得自满;你表示不屑,他也不气恼。读书读到半醉,往往容光焕发,心旷神怡,书中深情美景哲理情思,如梦似幻,美不可言,这真是一种美妙的享受啊!

笔者自以为还算读书人吧,平时小醉常有,大醉偶逢,微醉鲜见。但不论何醉,我都顺其自然,不去计较,只要没喝到“假酒”就行。

近读著名学者金克木先生对读书的精辟论述,甚觉有趣,在此与大家分享。金先生认为:不仅有字的是书,无字的也是书;不仅物是书,符号是书,人也是书。

读无字的书,初一听起来似乎有点儿荒谬,其实不然,无字的未必不是书。古今中外的书都不会把话说完,并非作者惜墨如金,实则是其无法说尽自己的话,越是废话连篇,越说明其词不达意或另有隐情。因而我们读书,应连空白一起读,从字里行间读,正如古人所云:“当于无字句处读书。”这就是所谓的“不仅有字的是书,无字的也是书”。

除了读空白外,金先生还提倡读物。因为世上万物皆书,与“空白”相较,“物”更难读。但“物”亦有其优点:诚实、可靠,只要你对它细心观察、仔细揣摩、潜心研究,锲而不舍地读下去,必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此之谓:“格物致知。”

除了读空白、读物,金先生更强调读人。对每个人来讲,读书可以说是听古人、今人、别人、外国人的话;而读人,则是读活生生的书。人乃万物之灵书是人所写成,直接读人、读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仅要读那些学问渊博的圣像之人,更要读那些自己周围各色各样的人,不分长幼尊卑,一概赏读,你会发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读书、读物、读人”,不禁令人耳目一新。我相信,在知识的海洋里,只要有“微醉”的兴致伴随,有“三读”的利器护法,读书人定会破浪前行,捕获到更为丰富多彩的“海产品”。

【作者简介】

白来勤,系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金融作家协会秘书长,西安市灞桥区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陕西省文学艺术创作人才“百人计划”首批(2017-2019)入选人员,出版有诗集、散文集、长篇小说及社科专著多部。作品多次获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小说学会及省级以上文化学术组织的奖励,多篇散文作品入选一些省市的高考、中考试卷或模拟试卷和教辅资料、特色教材。



[责任编辑 鲁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