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春秋
作者:程峰 | 来源:丝路金融文化网  | 时间:2018-12-22 02:01

记得少年时读书,最不喜欢的文字,就是诗词,尤其是后来读《红楼梦》的时候,但凡遇见诗词之类的东东,一概均翻过,从不细读,唯一能记住的,竟然是薛蟠的行酒令:女儿悲,嫁了个男人是乌龟;女儿愁,绣房窜出个大马猴;女儿喜。洞房花烛朝慵起……后来,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的增加,特别是在尊敬的周恩来总理去世的日子里,坊间流转了许多悼念周总理的诗句,读了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感慨万千,于是乎,我也开始喜欢起诗词来。

再后来,生活所历又告知自己,有一些情感,由于世事人情的所碍,是不可以像写议论文那样,直接表达出来的。但是,如果将这些情感憋在心里,又觉得难忍,这时候便想到了诗词,觉得诗词是一种排遣情绪和感受的最好文字形式。古人的诗词也给了我这种感受以最好的佐证。比如杜甫的“遣意”:“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衰年催酿黍,细雨更移橙。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还有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都无不将其内心的情感、意向、志愿,通过诗词这种形式,得到了极大的抒发,并于世长存——当然,你得写得经典一些。

除此之外,诗词还可以陪伴你渡过最艰难、或最难熬的日子。这种例证古今都有,可以随手拈来。古人不说了,说说我们的老前辈,比如陈毅的“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我想,这首诗一定是陈毅元帅在遭遇最艰难日子的精神支柱。

虽然诗词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有这么多的益处,甚至到了生存的精神支柱的地步,但却不是生活必须的东西,而且,也不是想写就可以写出来的东东。所以,在后来的生活中,诗词总是游离于我的视界以外,只是在特别闲暇的时候才读一读。

直到有了网络,直到生活基本顺当了一些,闲暇多了起来,加之交了许多喜欢诗词的网友,以及在父亲去世时,他们以诗(词)慰我,触及到了我内心的软处,教我以情馈之,才拿起了诗词之笔,浅习起来。当然,学习的过程是苦涩、寂寥的,好在秉性固执、不达不弃,车上、枕上、马桶上,无处不是练笔的阵地……历经七年学习、探索,终有《清风韵雨》沐浴,一卷于世谢众亲,翠微红尘,亦欲绝笔。

此时恰巧陕西金融作协成立,不意介入进来,幸遇一干金融同仁,驰骋于金融文学的原野,靓影眸前,动我心弦,杨军主席的《大汉钱潮》、学德副主席的书法、李伦副主席的《远去的杀声》、文茹副主席的《我愿是雪花》、晓舟副主席的《银海拾趣》、来勤秘书长的《墙缝芦苇》、启德理事的《梅兰迎福》、高歌的《消失的身份》,等等、等等,如同蜂涌蝶舞于三秦长阡、八水柳岸,令人目不暇接……作为其中的一员,不由你不再次捉笔,融入其中。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延安采风,几次送文化下乡陕北子州、关中泾阳采风,送文化下基层的烽火之行,数之不尽文化活动,不断汲取的金融人文之气息、大自然之营养,如同醍醐灌顶,脑洞大开、灵气不绝、生诗不断,在不知不觉中竟然产出诗(词)2200余,散于网络、媒体之间。诗意春秋,璀璨(金融作协)同仁,梦与远方!

又值长安“雪又白”,“埙娃”抱福拜年时。在陕西金融作协成立三载有余之际,谨以此文祝福所有的文学爱好者!


注:1、雪又白,文茹诗集名;

   2、埙娃,杨军《埙娃传奇》之主角。


【作者简介】

程峰,笔名:大秦,生于长于古城西安。中国金融作家协会、陕西作家协会、中国诗歌学会、陕西诗词学会会员,陕西金融作家协会理事、副主席。精通中国古典诗词,著有《清风韵雨》(上下两卷,70余万字),收录现代诗、二言至九言及杂言近(古)体诗以及填词(曲)近3000首,被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理工大学图书馆及永久收藏;散文《槐花开在五月里》《天凉好个秋》,短篇小说《吐个烟圈儿罩住你》,长篇小说《跌红的歌手》《歧途》等5000余篇诗歌、散文、杂文、随笔、小说、报告文学、通讯报道等,散见于各有关载体。


[责任编辑 鲁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