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舟:贾平凹先生印象
2018-02-09 | 作者:赵晓舟  | 来源:丝路金融文学网


在文学圈里混,自然而然引发了我对诸多文学巨匠的关注,贾平凹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最初知道贾先生的大名,是从他所著《废都》这部小说开始的,时间大约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有一天,一位开书店的朋友专程给我送来一本书,很神秘地说,这本书很可能要遭禁,看看吧,写的不错。当时我并未在意,后来出差时顺便带着书在路途随手翻了翻,越看越觉得部分有点像现代版《红楼梦》的味道,此书就是当年颇受争议的《废都》。

《废都》以历史文化悠久的古都西安当代生活为背景,记叙“闲散文人”作家庄之蝶、书法家龚靖元、画家汪希眠及艺术家阮知非“四大名人”的起居生活,展现了浓缩的西京城形形色色“废都”景观。尽管作者在书中以庄之蝶与几位女性情感的纠葛为主线,以阮知非等诸名士穿插叙述为辅线,笔墨浓淡相宜,体现出作者至高的美学理想。然而,令人担心之处在于此书极易被别人误为含沙射影、褒贬时弊。不出所料,在那个文化生活还不丰富的年代,《废都》很快引发强烈争议,由于大量的性描写在国内遭禁16年。意外的是该书在国外赢得声誉,且获得1997年法国著名的费米娜文学奖。《废都》被禁16年之后,2009年再度出版,并与《浮躁》、《秦腔》组成《贾平凹三部》。自此,贾先生的文学声誉跃至巅峰。也就是从这件事起,贾平凹三个字深深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对上述等形形色色的遭遇,贾平凹先生曾深有感触的说:回想这几十年,时有争议,批评、掌声全都一块,鲜花、砖头一起做伴。贾先生的确说的是实话,他的书法作品也曾备受争议。作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在文坛颇具盛名,其作品《废都》、《秦腔》等可谓家喻户晓,其书法作品近十余年来在国内也颇有影响

对于书法,贾平凹先生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看法,他认为写作是他的“正事”,书法只是“余事”。对此,我曾不以为然,并持有异议。我认为贾先生的书法作品较之其文学作品来看,还缺少应有的艺术美感,且有功利性,价格也不菲。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后据我了解,贾平凹的书法与他长期不用电脑而用手写作有很大关系。熟悉他的朋友都知道,贾先生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写毛笔字。在他看来,字的间隔结构都差不多,自己一直用钢笔手写文章,写了那么多小说,字早就烂熟于心了,因此写起毛笔字来得心应手,后来写书法作品其基本功皆源于此。先生平时既写小说又练书法,对他来说两者是平衡的。我曾多次浏览他的钢笔书稿并仔细观察他的签字,其字随意布势、不衫不履方圆兼备、刚柔相济或曲或直、不燥不润。真可谓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对他的书法作品不得不刮目相看,敬佩有加。

身为作家,贾先生的书法作品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得到了部分文学爱好者的喜爱进入二十一世纪贾平凹书法异军突起频频见诸于各类书法展览活动为图书、杂志和文学爱好者题词不计其数同时书法市场对贾平凹的书法十分青睐,认为他书风近年浑厚古茂、斫雕为朴的变化更多地暗合了其文风的某些特点,同样体现着强烈的个性印记和浓郁的地域特色,其书学观及书法实践对当下书坛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于是作家贾平凹书法便成为当代文化市场上的一个亮点。究竟如何评述贾平凹的书法,这是一个复杂的艺术审美问题它涉及到人们对书法艺术的不同理解。贾平凹是当今文坛上难得的文学艺术家,其书法如同其小说一样值得关注和赞赏。

贾先生的另一起风闻,源于其为悼念陈忠实先生亲笔撰写的一篇祭文。今年仲夏,陕西当代文学巨匠陈忠实因病在西安西京医院去世,引发社会各界沉痛悼念。作为其生前好友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贾平凹先生在不同场合连续写了三篇文章悼念陈忠实其中第一篇《怀念陈忠实》当时发出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争议和不同的解读。有人批判贾先生对陈忠实的悼文不够“用心”,以至细致到贾文多少字,几近于逐字逐句“分析批判”,说贾先生对陈忠实的悼文滞后、模式化也有人说贾文精短、真挚、实在、深刻。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先生直言不讳、公开表态,贾文非常符合贾平凹的心性特点那种哀伤是发自心灵深处的、特别的、别人无法体验和感受的。总之,对一篇文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也足以说明,大千世界,树欲静而风不止。对此,贾先生保持了克制,最终以“雪里埋鞋雪里消”而不了了之。

贾先生是当代文学大家,是中国文坛高原上秦岭”。前不久,我有幸参加《贾平凹文学对话录》新书发布会暨贾平凹文学艺术馆建馆十周年纪念活动,方得一睹贾先生风采,聆听贾先生心灵倾诉,分享众多专家学者对先生的评价,解开了自己心中诸多谜团。韩鲁华教授就是其中一位追踪研究贾平凹及其作品二十多年的著名学者,他全面回顾、深刻解读了贾平凹三十年创作历程,得出结论:“贾平凹在文学艺术创作成就上,最起码已经赶上鲁迅,而且整体把中国文学推向了世界的水平。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段建军说: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最中国的作家,代表了中国传统和现代转换的作家。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冯希哲贾平凹先生是中国新时期以来文化的一个符号,他的作品代表了中国传统最核心的东西。”贾平凹文学艺术馆馆长木南奉献给我们八个字概括贾平凹先生的特点——“外表木纳,内心通灵”。参加此次活动令我受益匪浅,尤为难忘的是贾先生给我赠书、签名并与我合影留念。他隽秀老辣的字迹,敦厚朴实的笑脸,给我留下深刻的记忆。

最近一次接触贾先生是金秋时节,我受邀参加由贾平凹文化艺术研究院举办的青年作家韩晓英《鲁院日记》首发式暨研讨会,会上与著名评论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著名评论家、前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描,著名作家、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著名作家、陕西省政协文教委主任雷涛,著名评论家、茅盾文学奖评委李星,著名作家、陕西文学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王芳闻,著名出版人、太白文艺出版社总编韩霁虹,陕西省作协办公室主任蔺晓东,著名作家、陕西省作协副主席王海等大腕、名流不期而遇,再次受到了各位名家的熏陶与感染,且分别与贾平凹、白描、白烨等合影留念。雷涛先生还亲笔为我题词寄语:“金鸡报晓,逆水行舟,终成大器”。这次活动,让我受惊若宠。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能与大家并肩而坐、促膝,也算是自己的造化。

人海茫茫,机缘聊聊。我有幸两次与贾先生近距离接触,终于澄清了一些是非,打消了一些疑虑,也弄懂了几多哲理。正如古人所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不了解一个人之前,不要轻易下结论,在了解一个人之后,也不要轻易下结论。人这么复杂,岂是你一个人能以偏概全的这个世界最难懂的是人心,由于种种具体的原因,好人有可能在一定范围内不被人理解,恶人通过掩饰也有可能被看作是善良的,但世事充满着变数,唯有做好自己,善待他人,也许人生会走得更顺、更远。

(作者系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陕西金融作家协会理事、副主席,陕西创意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企业文化专业管理委员会理事、专家委员,中国品牌文化管理委员会专家委员,全国文化合作组织专家委员。近年来在各种载体发表诗歌散文、评论等500余篇。)


编辑:知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