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访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主席阎雪君
2016-03-21 | 作者:唐小惠  | 来源:《金融时报》


阎雪君,男,1968年2月14日生,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马家皂乡马家皂村人。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金融文联副主席。2013年,被国家文化部、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授予“全国优秀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

1990年参加工作,先后在山西阳高制药厂、阳高县马家皂乡信用社、中共阳高县委宣传部、中国农业银行阳高县支行、中国农业银行大同市分行、中国农业银行山西省分行、大同市农村信用合作管理处、中国人民银行大同市分行(市农金体改办)、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华夏银行总行、中国银监会金融作协任职。

自18岁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已在中央、省部级报刊发表作品300多万字,其中出版长篇小说《原上草》、《今年村里唱大戏》、《桃花红杏花白》、《面对面还想你》4部,中、短篇小说50多篇,长篇报告文学30多篇,戏曲剧本5部等。主编《中国金融文学》杂志、《中国金融作家作品选》;先后撰写各种调查研究、报告文学作品200多万字,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得大奖,在全国引起反响。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文艺报》、《作家文摘》、《中国作家网》、《金融时报》、《中国金融》、《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多种媒体对其进行了评论和报道。称其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厚的大地情结和鲜明的金融特色。


因为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访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阎雪君

记者:唐小惠


(一)

(北京。绿树碧水,鲜花如海。长长的马路象一条线,小车就恰似线上圆圆一点,在薄如轻纱的晨雾中舒缓地穿行。)

记者:许多人都说你的成长经历有点传奇色彩,那你自己说说,你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哪?

阎雪君:过奖了,啥传奇呀,最多就是个传说。开个玩笑呵。怎么说呢?依我自己的判断和评价,那我其实就是个“四不像”。

记者:怎么个“四不像?”

阎雪君:因为,在金融界同事们称我为作家,在作家群中他们又叫我是银行人;在城里人心目中我是个乡下人,在乡亲们心里我又是个上班的人。你说,我不是个“四不像”,那又是个什么?

记者:是啊,细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儿。不过,许多人都挺奇怪的,说你素日上班那么忙,却始终坚持文学创作不断。据我所知,你13岁开始创作,18岁发表作品,目前已在中央、省部级报刊发表文学作品300多万字了,其中4部长篇小说、15篇中篇小说、40多篇短篇小说、10多部长篇报告文学、6部戏曲剧本,并且多次在全国获奖。去年还当选为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主席。许多评论家都说你的作品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那就是: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厚的大地情结和鲜明的金融特色。说说看,你是怎么做到的?

阎雪君:说心里话,靠的是这颗心、行的是这条路。十多年来,我就像个钟摆一样,一头连着北京,一头牵着家乡,纽带就是我对家乡父老和金融事业的热爱。就像今天一样,我每月奔波在连接城乡的这条路上至少两趟,许多同事都说我是回家乡最多的一个人。

记者:具体说说,你是怎样做到的?

阎雪君:(笑笑)到了你就知道了。

 (二)

(汽车沿着京藏高速公路行驶了三个多小时,下了高速,开进了一条乡间小路。这里的树枝刚刚绽出些许绿意,远望青青一色。不一会儿,车子进入了大同市阳高县马家皂乡马家皂村,这里就是阎雪君的家乡。车子在他家的小院前停下,院门前站着五六个村民,似乎早知道他要回来,在等着迎他似的。)

记者:这么多人迎你,行啊,人缘还不错嘛。

阎雪君:那当然,在村里,俺大小也是个名人嘛,哈哈(说着,他向记者介绍他的父母及几位乡亲。记者发现乡亲们没多说什么话,就径直走到汽车的后备箱。只见阎雪君打开后备箱就进了窑洞,几个乡亲就自己往出搬东西,有书刊、有衣服、有食品。乡亲们边咧着嘴笑边挑选衣服,还相互比划着说这件谁合适、那件谁合适,就像是自己家的东西,很随便,不客气)

记者:(接过阎雪君递来的茶水)这么多东西,都是从北京拉回来的?都是送给乡亲们的?

阎雪君:这都是行里同事们赠送的。十多年了,同事们都知道我家在农村,有替下的衣服、书本什么的,就让我带回来送给乡亲们。每次我回来,乡亲们就等着来挑选各自需要合适的东西,同时我也常带些农产品送给同事们。人们都戏称我为“运输大队长”,哈哈哈。

记者:你这也算是扶贫吧?

阎雪君:也算是吧。对了,几年前我到贵州采访华夏银行的扶贫工作吗,撰写了长篇报告文学《为了这片热土》,发表后,反响挺大的,还获了个全国的大奖呢。这都得益于那次扶贫采访的启发。这些年,我和同事们在我们村里扶持了120多个贫困学生念书,先后已捐助了30多万元了。

记者:那这几年,你的感受挺多的吧?

阎雪君:其实,我最早写的最多的还是报告文学。特别是进入银行工作以来,先后创作了《魂兮归来》《金色麦穗的希望》《财神扶贫不靠钱》等大量的报告文学,其中不少作品在全国获奖。特别是《石行长巧念市场经》在《人民日报》加“编者按”发表后,在金融界引起较大反响。这也是我在全国金融界崭露头角的起步。

(三)

(乡亲们拿了衣服、书本走了,阎雪君关上车门,对记者说带她去个好地方。出来村庄,来到一大片日光温室。走进大棚里,顿时眼里溢满了绿意。各种绿格莹莹的蔬菜,鲜嫩欲滴,于棚外的荒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棚里的村民们看见阎雪君,都上前来拉呱,谈论起蔬菜的长势和市场价格)

记者:哎,奇怪,看着你跟乡亲们那么亲热,我怎么就不由得想起你第一部长篇小说《原上草》里的情景来呢?

阎雪君:那不奇怪,这里就是我当年创作《原上草》的原型。十几年前,我在这里目睹并亲自参与了农村信用社扶持村民发展大棚种菜的过程,彻底改变了北方农村半年忙碌半年闲的历史,创造了寒冬里的春天。1998年我创作出《原上草》后,中国金融出版社领导决定破例出版,成为该社建社以来出版的唯一的长篇小说。

记者:据说,《原上草》出版发行后,在金融界的反响挺大挺好的,是吧?

阎雪君:是的。当时,《作家文摘》《光明日报》《金融时报》《中国金融》《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等报刊进行了转载和评论。时任人总行领导、作家王祁为其作序,称其为“全国第一部为农村信用社树碑立传的长篇小说,全景式地反映了当代信合事业发展和奉献历程,弥补了中国当代金融文学的一个空白。”著名学者、评论家谢泳发表评论说《怎一个钱字了的》。全国鲁迅文学获得者、著名作家王祥夫撰文评论《为金融讴歌》,称其是一部很好看的金融小说,它从金融最底层写起,触到了金融的根和神经末梢。

记者:继《原上草》获得成功后,你又陆续创作了一大批金融文学作品,是不是有意识地想创造一种自己的创作风格呢?

阎雪君:那倒没有。我从来没有想过创造自己的啥风格,只是自己身处在金融工作和生活的环境,熟悉身边的人和事,先后创作了《土财神》《寒冬里的春天》《香水沟》等金融文学作品,作品多次被入选《中国当代金融文学精品选》。其中《香水沟》获得了中国首届金融文学艺术大奖赛一等奖。后来,就有一些评论家逐渐称我的作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那就是“金融特色”。

 (四)

(回到村里,路过村里阎雪君小学和初中的母校。他说每次回来几乎都要到学校去坐坐,看看母校有什么需要自己效力的。这几年他已为这两所学校赠送了大彩电、录像机等一些教学需要的器材,还扶助了一批困难学生读书)

记者:听说你读书的经历挺坎坷的,是因为偏科吗?

阎雪君:是的。当时我偏科偏得太厉害了。因为我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偏科,一个老师教两门课,一门数学一门语文,上数学课拼命的打我,就说你这个脑瓜子怎么这么死脑筋啊!一上语文就夸我,你看人家阎雪君句子造的多好,日记写得多好。我就是这么一个很偏的一个“怪物”,一直偏到高中毕业。因为这个我初中念了六年,高中念了五年,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学习成绩倒数,但精神可嘉,脸皮甚厚。为什么?升不了级,初中的时候不让我参加中考,我的数理化几乎是零分,我参加考试就得算一个人,学校的那个升学率就会下降,后来我是求校长,今年让我参加中考吧,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同学都师范毕业教我了,师范两年毕业都在上面教我了,我在下面听我实在受不了了,我就说再不让我毕业我就自杀,是这么让我毕的业。其实我也是农家子弟嘛,为了高考有个饭碗我是拼命的学数理化,我不会我就背,我记忆力好。我把所有的例题都背会,然后考试就往里套,但是一考试又不会,后来一看老师对我失望了,我也彻底绝望了。我是一不做二不休,反正这辈子我要么高考失败当乞丐,要么我就跟文学沾光,上了初三,我的数理化就不学了,所以说我参加中考的时候我数理化三门是三十多分,为什么没得零分呢,因为它有选择题,有判断题,判断正误我全打错,考试数理化的时候试卷发下来我很快弄完了,老师以为发现了“天才”,很快就把题答完了,还不用草算,直接就写答案,后来才发现其实是个蠢材;但作文却得了个满分,当时1985年中考的题目是《献给教师的一束鲜花》,我一看这么老的题目,一琢磨马上就明白了,当年是第一个教师节,我就用了个象征性的手法,说党和国家把9月10日规定为教师节,就是党和人民献给教师的一束鲜花,结果全县就我一个人这么写的,也算个小天才吧。我初中多念了3年,高中多念了2年,加起来有多念五年,比本科生多念一年。后来我参加了工作,把我的经历给我这下面的硕士、博士一讲,我说你们觉得我怎么样啊,他们不好说。只好都说:“你的这个基本功是真够扎实的哈!”。我想说得是文学是害人的,因为你爱她,所以她就有机会害你。我在学习数理化上是个笨蛋和软蛋,但在学习文学上却格外刻苦,有种豁出去了的勇气。小学时没书读,就从老师厕所里偷了本没头没尾的《艳阳天》,读得如饥似渴,马上就知道小说是怎么瞎写的了;初中有机会得到了老师上函授的文学教材,自己全部自学完毕;高中时经常到县城图书馆借书读;我是从初二开始写小说,高二开始发表小说,然后就开始挣稿费。但是高考我连续考两年都没有考上,然后是越考越差,然后就失业。高中毕业就当农民了,当农民以后呢找了点临时活在县制药厂烧茶炉,后我们县里的一个老干局长想把我弄过去写材料,就找组织部长说:“我发现了个人才!……”怎么怎么说好,然后听他问:“谁啊!”“阎雪君啊!”我在我们县别看不怎么样还挺出名的。“啊,他啊,我知道,“三无”怎么能进县委上班啊!他要是能进县委那全县里的人都能进县委上班了。”“三无”是什么呢?没户口、没文凭、没工作。我当时在阳高县制药厂烧茶炉,当时当茶炉工,每天都是很辛苦啊,但是我是打着口号烧茶炉,我这个人就乐观,不管走到哪儿我反正就好好活着,走一步算一步,我很少做计划。当时我也生不逢时,既错过了只考文科的科举制度,又没赶上大学录取特长生的机会,我的结果是文学害得我“三无”,最后成了个四不像。后因生活艰难,还有过中暑流鼻血故意不止,一个很冷的冬天喝了酒在火车道上想自杀,后被火车司机兜头泼了一头冷水的蠢事;但我后来明白苦难其实是个宝是老师,教会了我许多人生的道理。这辈子,我最羡慕的就是能考上大学的同学们,老在想,大学四年,哪得能读多少书哇!在制药厂期间,我业余时间坚持文学创作。先后创作了《王保管的三字经》《三角沼泽讨债记》《好闺女能姑娘坏女人》《车马大店》等作品,先后在《经济日报》《工人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并获奖。因写作小有名气,被借调到县委宣传部写材料,接着又被阳高县农行录用,因报告文学《石行长巧念市场经》《建设再就业工程的“财神”》《财神扶贫不靠钱》在《人民日报》发表,受到关注,先后被大同市农行、山西省农行调去工作,后农行和信用社改革分家,又调到大同市人民银行工作,后来又被人民银行总行看中,到合作金融监管司工作,再后来就调到华夏银行总行工作至今。

记者:看你这从村里、乡里、县里、市里、省里,一直到北京,这一路走来,哪一级的台阶都没落下呀,一句话,基本功扎实,阅历丰富!

阎雪君:谢谢鼓励。不过,我的路虽然曲折了些,但幸运的还有老天送给我的文学梦。非常感谢文学,给了我一个饭碗,一个梦想。

记者:从你的经历看,我倒是觉得,从事文学创作,倒不一定非得考大学、科班出身,生活阅历和悟性很重要,你觉得呢?

阎雪君:可以这么说。我觉得文学需要灵性也需要悟性。那是我在中国鲁迅文学院上课时,一位知名文学教授来上课。他讲什么是小说,小说就不是大说,大说是指常规化的人和事,小说是反常规的故事。我一听,马上就说,老师,那是否把“故事”颠倒一下,叫“事故”不就更简单了?老师愣了一下说,你只把“故事”二字颠倒一下,就把我一大片的论述形象地概括说明了,不简单!

 (五)

(经过村委会时,记者看到整个大院冷冷清清的,没有一个人影,院里到处堆放着破旧的大木车轮子、废旧的拖拉机、锈迹斑斑的大铁犁,或歪陷在沙土里,或浅埋在荒草里)

记者:你带我看这里,是不是想告诉我,这里就是你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今年村里唱大戏》的创作灵感所在吧?

阎雪君:真聪明,猜对了。当年就是村里最大的一笔集体资产——机井的拍卖这件事,触发了我的创作灵感,根据村里的真人真事,创作出了《今年村里唱大戏》这部作品。

记者:我记得,这部作品被文坛评价为“中国首部反映农村集体资产流失问题的小说”,对吗?

阎雪君:确实。当时,全社会都在关注“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但从来没有人想到或提及“农村集体资产流失”的问题,所以,有评论家说“阎雪君是全国首次提出农村集体资产流失问题并以文学的笔调反映的作家”。

记者:我前几天上网查了一下,当时的评论和社会反响还真不小,你还记得吗?

阎雪君:记得。当时,影响最大的就是新华社的评论“新华网北京2003年9月30日电(记者王思海)近日,国内首部反映农村集体资产流失问题的长篇小说--《今年村里唱大戏》,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这部由青年作家阎雪君著作的小说,在全国首次提出和揭示了农村集体资产流失严重的问题及隐患。整部作品详尽的描述了资产流失的方式及特点:如先包(租)后买,转移债务,通过更换企业名称、法人营业执照、进行所谓的股份制改造等方式,把原企业的债务甩给村集体,则把企业资产转到个人名下;侵吞集体耕地的补偿金,变相侵吞集体资产等。作品同时还指出了集体资产流失带来的隐患和严重后果:一是进一步侵吞集体、国家资产,牵制、抗衡集体经济发展;二是盘剥农民,打击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三是扰乱农村金融秩序,造成金融隐患;四是加剧农村社会矛盾,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导致了农村社会秩序不稳定。整部作品紧扣集体资产严重流失这一主题,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情系国计民生。作者提出,农村集体资产因分布广、分散面积大,表面上单件数额较小,但全国农村两千多个县,几十万个乡村,集体资产汇总起来数额惊人,应该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关注。 这部小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有关专家阅读后预言,这部作品将引发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新思路。”

记者:我翻阅了当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宣传这部作品时的描述,说这部书题材重大、新颖、独特、超前,弘扬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时代主旋律,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读来使人振聋发聩,发人深省。作品情节奇巧,一真一假两台戏,交织在一起,曲折跌宕,相映成趣。作品真诚地讴歌了中国金融业对“三农”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

阎雪君:谢谢,你这么细心。我记得还有评论家鲁顺民在《光明日报》上撰文说:“《今年村里唱大戏》的作者阎雪君是一位出身农家的金融工作者,有着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在繁杂的业务工作之余,一直没有中断文学创作,这部小说是他继长篇小说《原上草》后的又一力作。他说从少年时代就有一个梦想―――为生他养他的乡村写一部传记式的东西。这部长篇小说的完成,实现了他的梦想,这确实是一部关于乡村社会的一个历史性传记。《今年村里唱大戏》里面的香水沟,是一个偏僻而相对封闭的小山村,尽管作者从一开始就将笔触直击当下生活,直击当下生活中的种种矛盾纠葛,但这些矛盾纠葛无一不是从历史的背景中走来,使得统辖全统中心事件“机井拍卖”不仅具有现实的广延性,而且具有着历史的纵深感。从经济上讲,围绕“拍卖机井”所牵扯的整修乡村产业格局仍然残留着当年集体经济的痕迹,从人际交往为特征的乡村社会构成讲,则呈现出了更为复杂的传统和现代相互交织的景观,亲缘关系、地缘关系、乡村政权与村民之间的关系,甚至宗族之间的历史恩怨,都通过“机井拍卖”事件触目惊心地表现出来,扶贫工作者、农村信用合作社主任所代表的政府和金融职能部门对乡村生活的参与和思考,使得作品具备了现代乡村生活画卷的种种要素。

《今年村里唱大戏》的魅力,首先体现在作者在协调和处理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时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大气和功力,这部长篇小说前前后后出场的人物有二十多个,虽然作者在写这些人物的时候各有侧重,笔墨或有浓淡,但每一个人的性格特点都呼之欲出。霸道的村长贾英才,为生存而忍辱负重的村妇白雪梅,贫穷但快乐的壮汉子郭叫驴,具有黑色幽默感的老实汉陆顺,深谋远虑的好农民池连泉,散发着现代气息的年轻农民叶占春,还有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农村信用合作社主任杨涛,等等等等,对于一部长篇小说来讲,如此众多的人物不能说多,但对于《今年村里唱大戏》这部长篇小说来讲,已经足够庞大,但作者却将众多的人物都处理得井井有条。作者在安排这些人物的时候,显示出长期文学训练所获得的匠心独运。

小说在构思上采用了两条线并进,两场戏同台的结构,一场戏当然是村里的大事“机井拍卖”,一场戏是村里组织的文艺汇演,这两场戏恰恰能反映出乡村社会里经济和文化的基本形态,众多人物的生存状态和文化追求就在这两条线的引导之下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摆布在一起。当然,小说不仅仅是为写故事而写故事,人物也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故事而次第出场,作者在写每一个人的时候,都体现出了文学思考。小说的文学思考的特质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每一个人物都倾注着作者的热情,这种热情体现为对于乡土那种浓重而纯朴的热爱,流传在民间的笑话趣闻,信天游和乡村戏曲像井喷一样集束运用,都体现出作者一种几近于偏执的民间情怀,另一方面,作者在写作乡村人物的时候,运用短篇小说的娴熟技巧,不仅从细节上写活人物,而且从人性方面开掘人物的深度,使千百年来卑微的乡村人物具有了沉甸甸的历史负载。比方说池连泉、叶占春等一批年轻的香水沟人的奋斗史,每一个从乡村中走出来的读者都可以在他们身上寻找到自己的影子,还有许多次要人物,比方白雪梅身上的圣女影子,郭叫驴、陆顺身上的阿Q精神,都体现出作者明确的文学追求与悲悯意识。 作者在塑造人物和结构小说故事进程时,无不闪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民间情怀。这种民间情怀与对现实的关注交织在一起,恰恰是赢得读者的秘诀……”

记者:我在我们报社的资料馆里看到,当年还有许多对这部长篇的评论,如:“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听此肺腑之言,谁不感到字字溅泪,句句滴血,一股忧国忧民之气油然在天地间旋转升腾。“农业兴则国家兴,农村稳则国家稳,农民富则国家富!”闻此警世之句,谁能不为“三农”问题呼喊,谁能不为国计民生担忧,谁能不为国家命运操劳!

当前,人们从上到下都在关注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却很少有人能想到农村集体资产流失的严重问题及给农民带来的灾难。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的名言:“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这句话不仅揭示了社会经济运行的某种规律,而且也饱含了经典学家对土地深情,对人类赖以生存的两大要素的敬畏。土地是养育我们的母亲,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民的生活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民族强盛的进程。然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国际化浪潮和市场经济的跨越式推进,人们关注的焦点集中到了高科技和高收入行业,对土地的热爱和敬畏情结逐步淡出人们的生活,洋房、汽车、上网等成为大众追逐的目标和相互炫耀的资本。然而,对于拥有十三亿人口且绝大部分是由农民组成的中国,三农问题依然是我们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农民的喜怒哀乐,农村经济的发展应引起整个社会的足够重视。青年作家阎雪君以其独特的视角,对新时期我国农民生活及农村问题进行了大胆的描述和剖析,揭示了农村集体资产流失及给农民带来的灾难等深层次问题,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
  作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密切关注人民,情系国计民生。整部作品从始至终紧扣集体资产严重流失这一主题,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详尽的描述了资产流失的方式及特点;同时作者还指出了集体资产流失带来的隐患和严重后果。
  作品弘扬时代主旋律——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作者在书中写到“在这两台大戏里,主角也好,配角也罢,跑龙套也可,他们都是农民”。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农业文明从诞生至今走过了几千年漫长的路程,农民在神州大地的戏台上演戏已经数千年了。改革开放的大潮席卷神州大地,农业文明开始被工业文明所取代。中国发生着伟大的历史性嬗变。这台千百年大戏接近尾声了,而愈到尾声便愈激烈起来。站到这样一个历史的平台上观看《今年村里唱大戏》,我们就会读出若干比较沉重的东西。说到底,农业、农村、农民等“三农问题”,是中国全部问题的根基。“三农问题”不解决,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绝难发展。正如小说中的人物叶占春说得好:“农民的事情自己办!”是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一切的一切“全靠我们自己”!农民在觉醒,逐渐看到了集体资产流失给他们带来的灾难。所以,在争夺机井这一块集体资产时,他们不再沉默,也不在懦弱,而是要凭全力保住这一股活命的水。所以,当政府要把机井拍卖时,他们在惊愕之余,意识到他们别无选择,因为这不仅是水之争,而是生存之战。别人可以放弃,而他们不能,因为他们世代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他们离不开土地,离不开水。否则,他们会失去生存的根本,成为被人操纵的皮影。为了夺取胜利,一群素日逆来顺受,老实巴结的庄稼人鼓起勇气,用他们朴素的智慧,用他们可以撼动上苍的诚心,来投入到这场力量悬殊的博斗中。这群农民最后的制胜靠两大法宝:一个是靠众人的力量。一个是靠志在必得的信念。因为土地是他们的性命,水就是他们的血脉,民以食为天,他们始终坚信,只要共产党坐天下,他们就有活路。于是,他们喊出了:农民的事农民办,自己的井自己管的口号,表明了当代农民自信与自强。他们依靠“集体”的力量为“集体”的生存而战。过去的那个“集体”是资产严重流失的集体,而如今的“集体”是为夺回流失资产的“集体”,是自己当家作主,自己说了算的集体。

作品情节奇巧——一真一假两台戏,交织在一起,构思巧妙,曲折跌宕,相映成趣,引人入胜。人生如戏。生活是个大舞台,给每个人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会,生旦净末丑,人人都是角色,个个都有故事。就在新世纪的开局之际,一群特殊的角儿——农民,脚踩着黄泥巴,头顶着高粱花,在农村这个广阔而落后的大戏台上,着着实实演出了一幕惊倒世人的两台大戏:
  一台是真戏,妙趣横生。一幕幕风味十足的地方戏,一曲曲动人的信天游,向世人展示了黄土地那博大的文化底蕴和世代生活在这片热土上农民的精神风采。向读者吹来阵阵清爽惬意的西北风。
  一台是假戏,却惊心动魄。为争夺村里最后、也是最大一笔集体资产——机井,村里贾家、池家、叶家三姓家族展开了一场精彩激烈的“三国演义”。其中贾家有权有势,池家财大气粗,叶家实力平平,实力悬殊,悬念丛生,究竟玄机何在,鹿死谁手,读者拭目以待。
  一时间,台上摇旗呐喊,刀兵相见,真戏假唱;台下擂鼓助威,暗藏玄机,假戏真唱。主角儿意气风发,配角滴水不漏,龙套左右逢源。刹那间,刀光剑影,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杀得难解难分,令人眼花缭乱,心惊胆战。于是乎,台上台下,台前幕后,戏里戏外,就滋生出了男与女的交合,阳与阴的协调,白与黑的轮回。在这两台戏里:正义与邪恶在较量;生存与死亡在拼杀;人性与兽性在抗争;灵魂与肉体在搏击;美丽与丑陋在冲撞。锣鼓震落了戏台角落里的陈尘,亮嗓惊醒了沉睡多年的梦魇,呐喊如惊雷滚过天际,似疾风掠过湖面。于是,把人心搅乱了,把死水搅活了,把黎明搅醒了
  作品风格清新朴素——富有浓郁的大地情节。方言俚语,风土人情,民俗画卷,如一朵朵盛开的野花,像一卷卷图画,似一首首山歌,若一杯杯清茶,令人触景生情,叫人百看不厌,让人百听不倦,使人回味留长。书中根据不同情节,不同的意境,有目的地选唱了几台在民间流传甚广的真本戏:如《杨人姐游春》还有《碾糕面》、《打樱桃》、《走西口》、《挂花灯》、《对花》、《串枣林》等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尤其是《十五观灯》、《猪八戒背媳妇》安排在主人公叶占春带领乡亲们赢得胜利时,把农民那种狂热、喜庆的心情烘托得淋漓尽致。同时,在小说中,具有中西部地区浓郁风味的信天游,不时穿插其中。类似《大拜年》、《难活不过个人想人》、《亲圪蛋下河洗衣裳》、《牵魂线》等等。作为两台大戏的插曲,适时唱起,烘托了人物思想,营造了环境气氛。另外,令人赏心悦目的是,在这两台戏的舞台背景上,作者有意识地勾勒了一幅幅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画卷,如:刀削面、斡汤面、盘土炕、挖窑洞、迎喜神、驴配种、阉猪仔、灌黄鼠、老油坊、祈雨仪式、叫魂、青石碾、剪窗花、炸油糕、包饺子、写春联、同说等等,这些风俗民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作者把这些“布角”配置身于两台戏的后面,就使这两台戏的根深植于这片土壤中。与这里的人和自然有了一种水乳交融的感觉,让人能够感受到黄土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六)

(在村里七拐八拐,阎雪君带着记者来到了村里唯一的“企业”——豆腐坊。进了门,记者发现小屋里堆了不少村民,有的在玩牌,有的在喝酒,有的在聊天。见了阎雪君,都抢着拽他说话。阎雪君告诉村民今天啥活动也不参加了,因有客人。按照老规矩,他掏出二百元钱,请大伙喝酒。然后,拉着记者出了屋)

记者:太像了,这简直就是你的第三部长篇小说《桃花红杏花白》里描述的情景,简直是一模一样,你说哪?

阎雪君:你观察得真细致。明白了吧,其实文学很简单,只要你热爱生活、用心去感悟,你就会有灵感。这小小的豆腐坊可是小村庄里的大社会,我的许多生活感悟和创作素材都来源于此。

记者:当时,我刚读你的《桃花红杏花白》时,还确实不太理解,也不太相信,觉得你在故弄玄虚,编造一个家庭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生活的故事,来哗众取宠。后来才知道,你们这一带确实存在这种叫做“拉边套”的事实婚姻。评论家说你是通过描写三个农村女人在二十世纪悲剧性的命运和世俗而热烈的感情纠葛,反映了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中农民的焦灼、无奈与奋争。你们村里现在还有这种“拉边套”式的婚姻吗?

阎雪君:有。评论家鲁顺民在《中国文化报》上撰文说:《桃花红杏花白》是阎雪君的第三部长篇小说,较之他的前两部长篇《原上草》和《今年村里唱大戏》,这部就显得成熟了许多,结构的铺排与情节推进有张有弛,从容了许多。诚然,在小说观念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且佳作迭出的今天,《桃花红杏花白》无论是人物塑造与叙述控制上都有其粗糙之处,欠火候的地方甚多,但它却是一部力作。在农村问题,抑或三农问题显得日益突出的今天,这部小说显示出了它独特的意义。
   《桃花红杏花白》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百合的农村妇女,所有故事都围绕这位命运有点奇特的妇女展开。她的出身不明不白,母亲是村里美人,丈夫因偷粮入狱,自己在那个贫困的环境里要拉扯这一个破碎的家,仅仅为了填饱肚子,不得不沿袭古老而愚昧的“拉边套”风俗,在丈夫之外另找了一个男人生活在一起。后来丈夫出狱,居然默认了这样一种奇特而有违伦常的家庭结构。这一切,都是因为贫穷。谁知道,百合先是换亲,后是组建了一个“拉边套”家庭,把母亲的命运在自己的身上复制了一遍。然而和母亲相比,百合具备农村妇女美德与善良的同时,有着母亲所不具备的抗争精神,体现在在屈从命运安排的同时,从来没有放弃为争取幸福所做的努力。尽管这种努力较之男人,较之城市人要艰难许多,甚至注定枉然,但她从来没有放弃过。几番拼搏,几番失败,几番重新爬起来。正因此,百合的命运与遭际就比她母亲要麻烦得多。母亲一生都挣扎在道德与良心的纠缠之中,最后郁郁而终。而百合却坦然面对命运,道德与现实、责任与情爱,在她的心里始终有一个恒久不变的标尺,进而奇异地体现出一种平衡。她的性格里既有着现代女性开放的一面,同时也具备传统女性保守的一端,她的形象也因这些复杂因素的并存而显出别一种光彩。百合的奋斗史是结构小说的一条主线,划出的是一个农村妇女致富的奋斗轨迹。与百合相比,她的小姑子宋小蝶同样不幸。小蝶嫁给百合的弱智哥哥,心性高傲的她从农村来到矿区,意外地找到自己梦中企盼的感情归宿。或许是命中安排,更多的则是性格使然,意外得到的幸福,也将得到一个意料中的结局,有不正常的开端,也将有不正常的结束。小蝶在情人帮助下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大瓦房、城市户口,出门有车,风光一时,但她后来却组织、容留卖淫从中取利,走入了歧途。小蝶与百合,一个为生存奔波,一个被欲望左右;一个坦然面对命运安排而对生活充满热爱之情;一个对贫困乡村心存怨怼,滋生强烈的报复欲念。她们共同构成全书的人物“双璧”,是乡村现实中女性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由此看出乡村女性面对现代冲击时的矛盾情绪。
   显然作者把力气全部集中到了乡俗、乡情的描摹刻画上面,甚至不忍心删掉不必要出现的场景与人物,小说围绕两个女主人公命运悲欢还有一些其他内容与人物出场,比如百合、小蝶上代人的情仇,比如城市对乡村的诱惑,这些固然构成全书展开有背景性环境,对人物性格与小说情节的推进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用力过多,有些显得芜杂了一些。但是,也许正因如此,作者在为读者提供当下乡村社会现实的同时,他的笔触也延伸到了对乡村形成包围之势的城市社会,林林总总、各色人等,共同构成了一幅与乡村有关的社会画卷。显然,作者将乡村与城市共同描摹刻画,隐含着作者殷忧至切的思考,他的思考已远远不是局限于农村女性的命运,而是通过女性命运延伸到整个乡村社会,以及千百万农民身上。百合、小蝶两个人都是用改变经济状况来改善其生存环境,在她们身上既有着觉醒了的经济意识和市场意识,又有着敢闯敢干的实干精神,但是,市场离他们似乎是越做越遥远。百合先是开澡堂、小卖铺,又开车马大店,再贩化肥,然后种苜蓿,还养肉鸡,几次创业,几次都以惨败告终,尽管最后进城卖野菜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小蝶先做小本生意,后依傍权贵,再后来竟走上犯罪道路。诚然市场经济在操作过程中,必须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今天的市场经济已远远不是依附于传统农业社会简单的倒买倒卖。改造传统的乡村社会,改变农民的命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市场经济是有效的也是最根本的手段。中国近30年的市场经济发展,虽然愈来愈成熟,愈来愈规范,但对农民来说,其门槛也愈来愈高了。
   《桃花红杏花白》所写的乡村社会与乡村事件也许并不典型,可它却是实实在在的真实。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和城市同在贫穷的环境中,但一进入市场,问题马上就凸现出来,他们收入不等,却面临着同样的市场:子女入学、养老奉亲、日常消费等等与城市别无二致。三农问题的核心不在于其他,还在于市场,农民最缺的就是市场。这是小说最后点题的精髓,也是这部小说的社会意义所在。小说也因此显得厚重起来,庄重起来。

 (七)

(中午,在阎雪君父母准备午饭时,他带着记者参观了他家里的菜园子和粮仓。特别是他家的粮仓,各种五谷杂粮高高低低地码在结实的木架上,满登登的,流淌着一种粮食的清香味道)

记者:你看粮食的眼神儿,很特别,好像特有感情。我的感觉对吗?

阎雪君:太对了。人常说,民以食为天,家中有粮心里不慌。打小,我就对土地和粮食充满了感激和敬畏。每当看到影视里基督徒进餐时先在胸前划个十字,虔诚地说:感谢上帝赐给我们食物,我就特感动。所以,这几年,有的同事们有了钱就买房、买黄金、买股票,而我却喜欢置地,在村里置办了土地几十亩,菜园几亩。每当周末有时间,就开车回来,到地里弄弄庄稼、种种蔬菜,身心特充实和愉悦。

(八)

(饭后,记者与阎雪君一起驱车在返京的路上。望着公路两旁不时闪现着的各种金融机构的宣传招牌和广告语,俩人都感觉到中国金融事业的蓬勃发展)

记者:今年515日,中国金融作家协会成功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团会体员,作为金融作协主席,请您谈谈这次“入会”的意义和影响。

阎雪君:作为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的组织者,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金融系统的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对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金融文学事业发展的各级领导、媒体工作者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作为金融文学大家庭中的一员,我同样也感受到无比喜悦和鼓舞。中国金融作协被批准成为中国作家协会团体会员,对于中国金融作家协会来讲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其重大意义有以下几点:首先标志着中国金融作家协会成功实现了由“编外群体”向“正规群体”、由自发活动向有组织的工作的根本转变。这样,中国金融作家协会就可以在中国作家协会的正确领导下,明确发展方向,健全机构组织,壮大作家队伍,多出创作成果,在文学大家庭中取得一席之地。其次中国金融作家协会将在文学创作、会员管理、人才选拔、作家培养、信息交流等诸多方面,得到中国作家协会的大力帮助和支持,提高协会工作的主动性和实际效果,努力开创中国金融文学事业的新局面。比如,中国金融作家协会可以依托中国作家协会团体会员的身份,向中国作家协会推荐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推荐全国文学奖参评作品,推荐中国作协的年度重点扶持作品,向鲁迅文学院推荐学员。而在过去这些工作只能通过省级作家协会向上申报,如今可谓实现了“质的飞跃”。最后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团体会员,对中国金融作家协会是一种鼓励和鞭策,要求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以全新的视角、全新的姿态和全新的方式,搞好中国金融作家的组织和管理工作,以便向中国作家协会递交合格的“答卷”。

记者:中国金融作家协会成立以来取得了可喜成绩,请您谈谈这方面的具体情况。

阎雪君: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于2011年11月27日在北京成立,成员涉及银行、证券和保险等行业。第一届理事会选出主席1人,副主席12人,理事27人。理事会下设创作评奖、宣传联络、文学活动、文学培训、会员发展、权益保障、金融影视、理论研究等8个专业委员会,现有会员560人。中国金融作家协会成立以来,在中国金融文联和中国金融工会的领导下,在中国作家协会的指导和帮助下,认真执行《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章程》,取得了一定成绩。首先是成功地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团体会员。中国作家协会在第八届主席团会议上审议批准了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为中国作家协会团体会员,这是今年金融作协工作的一项重大突破。据悉,这是中国作家协会继中国煤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电力、水利、国土资源、中国石油、中国铁路、中国石化、中国公安、中国冶金、中国林业、解放军作家协会纳入的又一家团体会员。同时,我被推荐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其次是编辑出版了《中国金融文学》,发行近3万册,受到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第三是进行了长篇金融文学作品集缩写版的编辑工作。初选作品16部,约40万字。第四是对全国第二届金融文学奖的评奖工作进行了部署,发出征稿通知,收集了参赛作品。第五是华融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文学爱好者协会、中国银行作家协会、中国农业银行作家协会加入了中国金融作家协会团体会员,这是加入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的首批行业金融作协团体会员。第六是我本人被推荐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当选中国金融文联副主席,部分金融作家增补为中国金融文联委员。第七是成功推荐11位金融作协副主席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这是中国金融作家协会推荐的首批会员。最后是部分作家获得了表彰。我和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于占泳、付颀两位副主席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国家文化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作家协会联合授予的创作实践活动“全国优秀文艺工作者”称号,这是金融作家第一次获得该奖项。

记者:面对中国金融作家协会良好的发展契机,请您分析一下金融文学创作面临的形势。

阎雪君:近年来,中国金融作协采取有力措施,为培养、建设这支文学新军作出了积极探索,特别是激发了金融青年作家和作者的创作热情。在由中国作家协会和共青团中央举办的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指出,时代召唤伟大的作家,人民呼唤伟大的作品。青年作家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站在时代潮头、回应人民期待,抒发家国情怀、赞颂人间大爱,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用青春正能量见证成长见证爱。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在开幕式致辞说,自1956年举行全国第一次青年文学创作者会议以来,一次又一次的青创会见证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作家从中汲取前行的动力。中共十八大确立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在如此重大、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如何讲述中国故事,发出富于影响力和感染力的中国声音,创作出可以传诸后世的精品力作,是当代中国作家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当代中国作家的光荣所在。铁凝强调,个人的创作只有根植于人民生活的大地上,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养分和力量;希望青年作家向生活学习,向人民学习,向文学经典学习,珍爱文学,贴近生活,叩问良知,诚实写作。

会议期间,我代表中国金融作协做了题为“壮丽的中国金融事业需要记录和讴歌”主旨发言,介绍了中国金融作协发展态势以及青年作家作者的创作情况,我说: 金融行业拥有从业人员近千万人,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庞大的自成体系的重要群体。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金融领域成为经济的核心内容和时代的重要表征及“晴雨表”,是文学创作的重点领域和不竭的创作源泉。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金融文学创作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忽视,致使金融题材的文学作品创作和发展相对滞后,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对金融题材作品阅读和品味的需求。与日益繁荣和兴旺的金融产品相比,差距巨大,很不匹配。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党的十八大继续把文化建设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为金融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金融文学创作不仅是文学百花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自豪感、提升我国金融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有利于增强我国金融机构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加大对金融文学的创作的引导、激励和推介力度是文学界的当务之急。目前,在金融领域有一大批默默写作的业余作家和文学爱好者。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的成立,为发展金融文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中国作家协会也对金融文学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因此,应该充分发挥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的组织、协调、指导、催化和服务等作用,引导广大金融作家、文学爱好者撰写出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为我国金融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强大的精神推动力。

记者:阎主席请您谈谈目前我们中国的金融文学发展现状:

阎雪君:一是金融文学创作要跟上金融业和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封建社会,金融文学大体反映了商品文明与权力文明互为消长的历史现象;在资本主义社会,金融文学则鲜明地反映了资本主义金融史,从原始积累到自由竞争到垄断资本形成,这样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人和社会的变化及异化。那么到了当代我国金融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金融文学要反映的应该是更为复杂和深刻的金融人形象、金融人精神,金融经济社会的时代画卷等。我们提倡和鼓励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主旋律的金融文学作品。但是存在的问题是,当代金融文学创作滞后,跟不上时代和金融生活的步伐,金融文学显得很冷清,被边缘化。发表和出版的作品获奖和有影响的也较少。全国一年创作出版长篇小说2000多部,有几部是写金融的?这里面的原因很多,主要是金融确实不好写,题材枯燥、敏感,深入生活也不容易。而能写出金融的主旋律和金融时代精神则需要生活沉淀,赶任务出不来好东西。但也正因为难写,新中国60年来包括新时期30年来,堪称金融文学的经典作品还没有出现。一些写金融题材的作品,读者读了找不到感觉,根源是作家自己就没有找到感觉。但正是这样,也才给当代作家留下了丰富的金融文学创作资源和未被开发的宝藏,以及广阔的金融文学创作空间。与那些已经被淘空了的传统题材相比,金融文学是个富矿,金融文学的潜力很大,存在巨大的后发优势。金融文学还很年轻,像一片刚被开垦的处女地,再写六十年也写不空。我觉得有眼光有实力的作家要认识到,实际上中国金融文学创作的马拉松长跑已经开始了,等待犹豫只会失去机会,而坚持和有实力就会有所斩获!二是金融文学可以写出文学力作甚至经典作品。检看历史文库,金融文学作品的诞生,可以回溯到两千多年前。从货币来到世间那天起,文学领域就萌发了一朵独具风采的奇葩。随着货币的盛行,金融文学就有了自己拓展的长天阔地。在中国,最早载有金融文学作品的,当首推《国语》,这是圣王制币说的肇始,应是世界上最早的货币传奇。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辟出《平准书》专章记载经济活动,既“为中国史学创造了典范”,也为中国金融文学史留下了首部不朽的报告文学,为金融文学创作出了开创性的探索。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金融业的日益扩大,金融文学作品也与日俱增。金融文学首先是文学,其次才是金融文学,金融文学质量的最终判断,不在金融题材上,而在文学的思想和艺术高度上。我们不应被行业特征所局限,因为文学的最终任务是写人,不光是写行业,行业是限制不了写人的。王祁先生讲到过:“金融业是个被称之为世界皇冠领域的产业和行业,金融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信用杠杆,这个行业和泛行业中的工作生活是极其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可以说是集中了精英智者、尝遍了苦辣酸甜、充满了机遇风险、展尽了人性善恶、演足了爱恨情仇、牵扯了方方面面敏感神经的生活领域。”这里强调的还是这个行业的人与其他行业不同,金融文学还是要把写人放在第一位。因此只要坚持“文学是人学”的宗旨,行业题材也可以写出经典作品。汪曾祺先生就说过这样的话:你们不要过分强调行业文学,文学就是人学,就是写人的。人物写出来才是文学,人物写不出来,叫什么名堂都白搭。说得非常深刻。事实上,行业文学也不影响出好作品,出经典。比如《威尼斯商人》、《吝啬鬼》、《欧也妮·葛朗台》、《钱商》、《大饭店》、《航空港》《金融家》、《子夜》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公认的。三是金融文学创作和发展前景乐观。事实上,对行业文学,不光是外面怎么看,还有自己怎么看,如果金融作家不能够跳出行业的局限,不能够站在全国乃至世界文坛的高度思考和写作,只在自己的门户和行业里长吟短唱,自得其乐,肯定是没有大出息的。所以中国金融作协提出“金融人写和写金融人”的理念,这个理念的核心就是要开门创作金融文学,开门发展金融文学。凝聚系统内外的一切力量打一场金融文学的翻身仗。什么意思呢?“金融人写”就是金融系统内的作家要当金融文学创作的主力军。求人不如求自己。因为你熟悉金融生活,你占有素材资源,有先天的优势,为中国金融人留下历史的足迹,让中国金融文学在文坛占有一席之地,是你义不容辞的责任。“金融人写”,首先是要“写金融”。当然也不是“牛不饮水强按头”,而是不局限只写金融题材,因为你写不出来肯定是还需要时间。你有什么生活就可以写什么作品,你熟悉什么就写什么,这符合尊重作家的独创精神和文学作品生产规律。比如你是金融系统的作家,但你写的是你加盟金融业前的知青生活、大学生活、部队生活、农民工生活等等,都是欢迎的,也是练笔的过程。出了好作品都是金融行业的光荣,而“写金融人”就是欢迎包括金融系统外的作家一起来写金融文学,共同来繁荣金融文学创作。金融文学要凝聚系统内外的一切力量促进繁荣发展。据说有的专业作家已经开始深入生活并将写作重点转移到金融界了,这是大好事。金融题材文学创作欠账太多,太需要大写特写了。成立了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为金融文学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中国金融作家协会始终把“出作品、出人才”作为重要任务,欢迎全国金融系统的作家、作者推荐人才或毛遂自荐。如果你有成形的金融题材的鸿篇巨制或者有把握的创作计划,如果你觉得你能够成为一个有出息的金融作家,金融作协考察后会帮助你实现理想或者圆梦。总之,金融文学创作和发展前景乐观,通过金融人写和写金融人的共同努力,金融文学一定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四是金融文学需要金融界全体员工、文学界和传媒界的关心支持。以金融为题材的文学创作活动,在中国古已有之,绵延至今;而西方更加繁荣,巨作和大家光辉耀眼。在一些发达国家,金融文学是阅读文学的热门题材,也是影视的热门改编对象。当代中国金融文学在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建设文化强国精神指引下,在中国作家协会和各大媒体的重视支持下,终于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事实说明,金融文学的创作和发展,离不开金融界领导、工会和广大员工的支持;离不开文学界领导、作家、评论家的关注和扶持;离不开传媒界领导和记者朋友的厚爱和支持。特别是在新的起点和加速阶段,更需要多给一些特殊的关爱。

记者:如此好的发展契机和工作形式,我相信金融作家协会未来的发展空间肯定更为广阔。那接下来能不能请您就今后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的总体发展谈一下您的看法。

阎雪君:今后中国金融作家协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首先坚持“一条主线”。以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文化强国以及中国作协提出的繁荣文学创作各项要求为主线,坚持正确的文学创作的方向,积极组织金融作家、作者开展文学创作。其次坚持“两个结合”。坚持文学创作提高和普及相结合,既要抓重点作家和重点作品,又要注重覆盖面和参与的广泛性;坚持传统媒体创作和网络媒体创作相结合,在鼓励纸质创作的同时,引导有专长作家进军网络媒体。第三是发挥“三个作用”。充分发挥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的引导作用、联络作用和服务作用。引导就是定方向、定重点、定题材;联络就是搞活动、给平台、通信息;服务就是帮助作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最后是努力实现“七个目标”。每年推出一批有分量的文学作品;建设成一支充满活力的金融作家队伍;建立金融文学理论体系;办好金融文学期刊和网络园地;形成一个金融文学与文学界联络与交流渠道;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文学评价、奖励、培训和推介的机制;建成一个金融文学商业化运作的平台。

(九)

(不知不觉,车子进入北京。望着车窗外金融界的美景)

阎雪君:这繁华的都市,还有丰收的乡村,处处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和资金的流动,这火热的生活、壮丽的金融画卷,需要的更多的金融作家、文学爱好者去记录,去讴歌啊!

记者:是的。通过采访,你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副充满活力的金融文学蓝图。我们有信心、有理由携起手来,用自己的心去经营、用手中的笔去歌颂,共同迎接中国金融文学光辉灿烂的明天!

 (车子在长安街道上行进,路在前方不断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