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平:20年前的集体出发,树立了文学追求的标尺
2016-03-09 | 作者:谢勇强  | 来源:华商报

  

   20年前,陕西文学以“陕军东征”的姿态 ,震撼中国文坛,12月9日,由中国作协、陕西省委宣传部主办的“文学陕军再出发”学术研讨会将在北京进行。20年过去了,我们该如何看待20年前的那次现象,这20年来陕西文学又有怎样的变化?本报记者采访了陕西省作协副主席、《小说评论》主编李国平。

 定义:20年前的现象可视为文学陕军的一次典型呈现

 华商报:在你看来,文学陕军东征为何在20年前获得全国范围的影响力?

 李国平:文学陕军在20年前曾达到过一次高峰。但文学陕军获得全国地位、影响,非20年前。20年前的现象可视为一个环节,一次典型呈现。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格局中,陕西的文学创作,被公认为是最有实力和成就的创作群体之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为柳青、杜鹏程、王汶石和《创业史》《保卫延安》《风雪之夜》等一批作家和作品的存在,陕西当之无愧地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镇;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陕西的文学创作出现了相当活跃的态势,我们常说的路遥、陈忠实、贾平凹和稍后出现的高建群、叶广芩、方英文、冯积岐、杨争光、吴克敬、红柯等一批作家构成了陕西作家的强大阵容。看陕西文学的实力、影响力,还有一个指数,从最早的全国中短篇小说奖,到最近的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和全国的其他奖项,陕西作家的作品都是有力的竞争者和获奖者。

 解析:它也说明着陕西文学的前沿感和开放程度

 华商报:为何陕西作家会在20年前集体发力?

 李国平:“陕军东征”用于描述一种现象,便捷、形象,但我本人不使用这样的表述,20年前,陕西文学界以集约的方式,集中推出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废都》,高建群的《最后一个匈奴》等长篇力作,催生引发了长篇小说创作热潮,把长篇小说的艺术标尺,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把长篇小说对于时代、历史的思考引向了深入。这是“陕军东征”的概略描述和评估。它反映了陕西文学在经历了多年积累沉淀之后的一种成绩和实力,也是一种相对的成熟。陈忠实、贾平凹们有对时代的敏感,有对文学如何回应时代课题的思考,但他们也不是先知先觉者。文学,是累积的成果,一是在自我经验基础上的累积,二是在整体传承、影响层面上的累积。我们今天回望,我觉着特别要重视思维方式、思想认知层面的资源和经验,它也说明着陕西文学的前沿感和开放程度。

 评价:陕西文学创作的主流,主导力量还是沿着一条线索在走

 华商报:如果回头看,20年前的这次影响全国的文学东征,在辉煌背后,是否存在什么不足?

 李国平:没有尽善尽美,只有追求完美。20年前的作品,有的已成为畅销书,正在走向经典化,有的正在经历价值的再发现,有的,也可能被遗忘。书有书的命运,这是任何力量也无法左右的。媒体的渲染会造成一定效应,引导或误导阅读,但基本无法左右作品的价值。20年前文学陕军集体出发之后,是否就沉寂,或走向悲观?专业的判断不是这样。20年前的集体出发,实际上彰显了一种传统,树立了一个标尺,文学追求的标尺。陕西文学创作的主流,主导力量还是沿着这条线索在走,贾平凹的《秦腔》《古炉》,高建群的《大平原》,叶广芩的《青木川》等等都是非常有文学含金量,全国一流的作品,这些作品可以解读出20年前的资源、经验,文学思想的脉络,作家和作品,可以视作陕西文学的主线条。

 危机:陕西文学面临着代际传承和思想重建

 华商报:20年过去,陕西文学仍然是当年的几位人物领军,陕西文学是否出现了人才的断层?

 李国平:陕西文学的断代、断层问题过去就有讨论,但几无成效。今天,已是一个严峻的事实,一个令人焦虑的现象,代际传承有断裂之危机。过去,我们在文学语境,文化语境方面找原因,但文学的核心评价标尺并没有变。我觉着,表面征候是断代、断层,实质是思想,是对文学的认知,是精神传承的断裂。我参与过若干次青年作家的会议,真的有点失望。因为看不到你的内心,看不到你的困惑和痛苦,看不到你对文学理解的深度,看不到你的独立思考精神。20年前所建立起来的文学思想,文学精神渐被丢失,那一批作家身上优质的品格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反而是他们唾弃的东西有泛滥之势。所以,陕西文学面临着代际传承和思想重建双重课题。

 建言:平庸不意味着不做传承努力

 华商报:20年后,文学的大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陕西文学想要再次赢得当年的影响力,需要在哪方面做得更好?

 李国平:陕西文学一个平庸的时代很快就会到来,但并不意味着不做传承努力,不寻求提升之路。第一,考察上一代作家的成功经验。第二,当下要紧的是重建对文学的遵从,考问一下自己的文学观、价值观。第三要从封闭的内循环走开放的外循环,关注社会思潮,尤要吸取当代最前沿的思想成果,捕捉时代的“最隐蔽的精髓”(马克思语),化作自己的思考和文学表达。第四,平面的、没有思想介入的经验写作几乎是我们最大的顽疾。好作家一定是注重理论思维的,一定是注重自身综合学养的培育的。